5月养生,养心健脾是关键,“冬病夏治”好时机,切勿错过!

标签:
艾条健康养生中医健脾 |
分类: 艾灸祛常病 |
五月,包含了两个重要的节气,一个是立夏,一个是小满,代表着夏季的开始。
从现在开始,养生的重点一定要及时调整,人若违逆了夏长之气,不仅“伤心”,还会影响到秋冬阳气收敛、潜藏,对身体不利。
对五月的养生要点做个了干货总结,非常实用,建议收藏。
立 夏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 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5-7日。
立夏预示着季节的转换,表示盛夏时节正式开始,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阐述了人体在立夏时期的调理方法,认为炎热的夏季,以暑湿邪气为主,暑为阳邪,其性开泄升散,易耗气伤津,损伤人体的阳气,应该养护阳气,平衡阴阳,适当进行透汗排 毒的活动等。
小 满
小满,于每年公历5月20-22日交节。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是炎热夏季的开始,是初夏向仲夏的过渡阶段。
古人云:“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意味着自然万物还有向上生长的空间,生命也是如此。顺势而为,把握好尺度,身体将获得新的能量。
此时是调理脾胃的好时机。可适当增加营养摄入,食用清热解 毒的食物。同时夏季闷热潮湿,也是皮肤病发作的季节,故要注意起居适宜,避免蚊虫叮咬等。
·
一颐养心神
夏季火旺,心属火,正对应夏天的阳长之气,这个时节,心阳旺盛,阳气上扰,会导致很多人出现心神不安,要么心烦易怒、一点小事儿就能着;要么头 痛、失 眠、精神萎靡等。
夏天心火旺的症状
1、失 眠心悸
心脏处于不停的工作中,当火毒停留于心而无法排除时,睡眠不会安稳。
2、额头长痘
额头是心脏管辖的一个属地,心火旺盛成为火毒时,这个属地也会沸腾,于是此起彼伏地出现很多痘痘。
3、舌头溃疡
中医认为舌和心脏的关系最为密切,所以溃疡长在舌头上,通常认为是心脏有内火,或是火毒。
4、胸闷或刺痛
心脏内出现瘀血也是一种毒素,就像是在公路上堵车,轻一些的是胸闷,重一些的则会出现刺痛。
5、舌尖发红
中医认为舌开窍于心,心主血脉");">,主神明,是君主之官。舌尖呈红色时,中医就认为是心火旺盛。辨心火是中医调养心很重要的一部分。
在饮食调理方面,心火旺盛的人可以辩证虚实,食疗调理:
实火:心烦易怒,口苦咽干,便 秘溲赤。
食疗:可常食菊花、绿豆、芹菜、淡竹叶");">等。
虚火:精神萎靡、心悸、脸色无华、健忘。
食疗:可常食茯苓");">、莲子、麦冬、龙眼肉、百合、桑椹等。
天气逐渐炎热,人体内的水分通过汗液流失,容易出现各种上火的症状,比如眼睛干涩、发痒、发红,咽喉肿痛,鼻腔热辣辣,嘴唇干燥等等,这都是心火上炎");">的症状。
还有的人在这段时间出现小便发黄,大便干燥的症状,此为心火下移。如果已经出现了这些问题,说明该泻心火了。
日常两招泻心火
茶饮方:可用莲子心泡水代茶饮,莲子心能清心火。
劳宫穴:取此穴可降心火,强心安 神。
五月之后,湿气越来越盛,湿邪易伤脾,导致人出现腹胀、消化不良、大便黏腻等问题,而此时既是脾胃最脆弱的时候,也是养脾胃的好时机。
初夏饮食宜健脾祛湿
此时气候从潮湿向闷热过度,湿重于热或湿热夹杂让人甚为困扰。
应选择具有清淡的食品,如鸭肉、鲫鱼、虾、瘦肉、食用蕈类(香菇、蘑菇、平菇、银耳等)等。
煲汤中药材宜健脾去湿之品,如淮山、芡实、扁豆、小米等以帮助身体排湿。
即使清热也不宜过于寒凉,也可用利湿之物,如薏米、赤小豆、玉米须、茯苓等。胃寒的人可加入生姜、陈皮以温中理 气和胃,即使清热也不损脾阳。
春夏养阳,日常当以温热饮食为主,一切寒凉冰冷之物均应慎食。
特别是初夏阳升,饮食冰冷会直损人体阳气,大大削弱机体抗寒能力,冬季之时必不耐寒。
而且,寒凉饮食使肠胃受伤,消化吸收功能减弱,营养跟不上,到盛夏之时人体能量消耗更大。
此外,不能贪凉过度。如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或彻夜露宿当风,对身体健康均十分不利。
“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 管炎、哮 喘、风湿性关节炎等病。
在夏季趁其发作缓解,辨证施治,适当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如三伏天灸");">,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乘其势而治之,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夏季养生选穴:百会穴、膻中穴、神阙穴、涌泉穴、督脉。(注意:以上为夏季养阳主穴,如需调理具体病症,可在此组穴位基础上做相应的加减。)
夏天环境热,人体内热,可以借助特定的穴位,用艾灸来调养心气。
艾草本身就有温通、活 血化瘀的作用,燃烧后,可以使热气内注,把深伏在人体内部的寒邪祛除体外,使人体阳气充沛。
艾灸原则:打通心经、心包经,扶阳固本。
艾灸取穴:内关穴、伏兔穴、曲泽、天泉、神门。
夏天艾灸不止能养心,更能调心。经常艾灸,还能养心、宁神、助 眠、通络。
5月养生,尤重养心,健脾泻心火,避暑防湿邪,一起安然地度过这个夏天吧~
温馨提示:因人体差异大,以上灸疗处方,仅供参考,请务必亲自体会求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