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湿缠身|艾灸除湿最养生,健脾祛湿黄金15天,莫将陈疾带夏天

标签:
艾条健康养生中医谷雨 |
分类: 艾灸祛常病 |
“谷雨初晴,对晓霞乍敛,暖风凝露。”4月20日,正式迎来谷雨节气。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下而上也”,故此得名。“杨花柳絮随风舞,雨生百谷夏将至。”此时节,柳絮飞落,杜鹃夜啼,牡丹吐蕊,樱桃红熟,正是万物生长的最佳时节。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暮春回望,你可曾辜负春光?
谷雨来了 湿也来了
俗话说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谷雨意味着寒潮结束,气温回升,阴雨频繁,此时空气环境湿度逐渐增大,中医认为脾喜燥恶湿,这时候我们的脾会倍感压力,人会出现各种头身困重、四肢乏力,胃口不佳、关节肌肉酸重等情况,若已经患有各类关节疾病,也容易在谷雨节气复发。
有些孩子不爱吃饭,喜欢睡觉,也是受了湿邪之困,伤及脾气,导致脾胃不够强壮,吃进去的东西难以消化,自然就不爱吃东西,加上体内废物无法排出,就更易疲劳和犯困。
所以谷雨期间,最重要的就是祛湿。一则,脾能化湿,化湿即要养脾。二则,湿为阴邪,得阳则化。谷雨时节空气湿度加大,风湿病易复发。艾灸养阳通阳,是治疗湿气病的不二法门。
为何谷雨期是健脾祛湿黄金期

中医圣经《内经》里有有说过,一年四季,五脏各自对应着自己的好季节。春养肝,夏养心,秋养肺,冬养肾,而每个季节的最后18天,属土,土应脾胃。
清明节气的最后3天,加上谷雨节气的十五天,合计18天。故此时人的脾胃运化功能旺盛,是脾胃病的易发期,也最适合养脾。也就是说如果2019年到现在为止你都没空健脾,那千万别错过这最后的15天了。也就是谷雨到立夏前的15天,健脾祛湿会事半功效!
脾虚湿气重有哪些症状
* 容易拉肚子
*肿(脸肿,腿肿):脾虚运化不畅出现胀满胖肿
*大眼袋
*总感觉浑身没劲儿, 四肢沉重
*小肚子软胖( 脾越虚,湿越重,带脉不固,肚子越大)
*容易紧张,精神焦虑
*白带多,有异味
*气血不足(脾胃化生气血)
如果你还有这些症状,那接下来谷雨再不祛湿的话,你的日子会很难过。
谷雨养生,首选艾灸
由于谷雨节气后降雨增多,空气中的湿度逐渐加大,所以谷雨时节养生最重要的就是祛湿热。艾灸是祛湿逐寒第一利法。同时,此时正是阳气升发之时,顺应自然规律,给升发阳气加上一把艾火,能很好地提升体力。
艾灸健脾,不将陈疾带入夏天
健脾祛湿,就找健脾线
从三阴交到阴陵泉的这条线就是健脾线。三阴交可调动肝、脾、肾这三条经络的气血以通畅脾经。如果刺激的话,一定要从三阴交往阴陵泉方向推揉,推的过程中要去找最痛也就是最瘀堵的点。把它推到不疼了,这“脾经管道”就打通了。脾经一通,多余的水湿就会顺畅地排出去了。脾经是通过膀胱来排湿的,所以坚持推一段时间后,会感觉小便增多,这就是排湿的表现。
尽量少灸上焦诸穴,以免引动阳气。此时最忌过食寒凉,一旺内阳被损,易致诸病缠绵。
阴陵泉:健脾祛湿第一穴
阴陵泉穴是脾经上特别好的健脾利湿,消肿利尿的穴。每次灸10~15分钟,以局部潮红为度。
隐白:健脾祛湿第二穴
脾虚,睡觉易流口水的朋友,要常灸这个穴位。
足三里:健脾胃扶正气莫忘记
公孙:健脾
丰隆穴:祛湿
血海:祛湿
祛湿更要管住嘴
可以吃些八珍糕,炒薏仁煮水健脾祛湿
吃太多生冷水果,冷饮,冰酸奶都是伤脾阳的,要切忌。谷雨时气温升高很快,让人迫不及待地想吃冷饮,吃下去的可都是湿啊。
春养肝的最后15天
春属木,与肝相应。体内肝气随着春日渐深而愈盛,在清明、谷雨时节达到最旺。此时如果七情不畅,会影响肝的疏泄和阳气的生发,导致脏腑机能紊乱。这时很多人会出现:眩晕、耳鸣、三叉神经痛、牙痛、眼睛充血、眼球黄、两肋神经痛......在春3月里,我们一直讲疏肝,肝和脾一直是互相影响。土壤(脾胃)肥沃了可以滋养木(肝),但反过来木太强,也会反克(伤害)脾胃(土)。现在疏肝最好的季节只剩最后15天,你要把自己的肝气调理到最佳状态,夏天的日子才好过,不然心血无以得生!
这也就是《黄帝内经》里说的“无春即无夏!”。肝气养不好,你会从春天手忙脚乱到夏天,...甚至冬天都不能从容而过,循环往复!
如何疏肝
1,五指梳头:每天用双手梳头150下,可以起到生发阳气,疏解肝气的作用。
2,早敲胆经,晚推肝经,调达肝胆之气。
3,每天艾灸太冲穴,可以补肝阴去肝火
4,多吃绿色蔬菜养肝。
5,现代人最简单直接的养肝方法就是:放下手机,闭眼养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