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灸补泻有讲究

(2023-01-30 10:16:01)
标签:

艾条

健康

养生

中医

分类: 艾灸祛常病

艾灸的治病原理与针刺有些差异,补泻上也不相同。


这里还是要继续回到古人的思维里。人体有十二条大的经脉,经脉就像大河一样流走于全身。经水为营血行于脉中,河流上面有一层气,这层气行于脉外为卫气。卫气入里则化为营血,营血外出则化为卫气。针刺补泻是调动经脉气血。针刺补法要求安静地将针刺入穴位,如此则气血会聚集于针下;针刺泻法要求有规律地转针,如此则壅滞的气血从针下散开。这样在人体最盛的经脉施行针刺泻法,在最虚的经脉施行补法,将气血从盛的一条经引到虚的一条经中,只要气血的运行方向改变,出针后慢慢地气血相倾的状态便会恢复到气血匀平的状态,如此补则实,泻则虚。艾灸补泻则不同,艾灸的补法是将卫气导入到营血中为补,反之将营血引出到卫气中为泻,下面详细说说艾灸的补泻。
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艾灸之前先要保证治疗室内没有风,待患者安静平稳后将艾炷放于穴位的皮肤表面施行艾灸。艾灸的补法就是点燃艾炷后安静地等待艾火慢慢燃烧,待病人感觉到皮肤较烫时用镊子夹开艾炷,如此为一壮,紧接着再灸几壮,最后挪开艾炷后用干棉球轻轻按一会儿穴位。燃烧的艾炷能很柔和地将热量穿透到内里,在皮肤表面艾灸,热量穿透表层慢慢向内温煦深入,如此则使经脉之外的卫气入里,使匮乏的经血充足,以达到补则实的效果。艾灸的泻法则需要在点燃艾炷后,医者不停地对着艾炷吹气,待病人感觉到皮肤较烫时用镊子夹开艾炷,快速地再施行下一壮,两壮之间尽量不间断。用口对着燃烧的艾炷一直吹气,艾火的温热使得艾炷所在穴位处汗孔打开,但因吹气使热量被风吹走不能深入,同时吹气会使艾炷所在穴位周围的汗孔一直被风吹而收缩闭合。艾炷周围的皮肤闭合而穴位处的皮肤打开,这样外泄皮肤,使经脉周围的卫气虚,同时穴位被加热则加速了经脉中营血外散为卫气,如此则达到泻则虚的治疗效果。艾灸还需注意几个问题。艾灸前一定要选择好艾灸的环境,不能有对流风。艾灸的温热会使人体部分汗孔开放,此时易受外邪,需避风寒。艾灸时还需注意控制艾火的温度与壮数。待病人感觉烫时快速移开艾炷,艾灸的壮数并非越多越好,艾灸至穴位处皮肤发红则止。艾灸壮数过多,或艾炷移开时间晚,艾灸处会烫伤起水疱,只能待水疱吸收后才可再灸。有一种力量非常大的艾灸方法——瘢痕灸,就是艾灸时始终不移开艾炷,待艾炷燃完后再灸下一壮,这种灸法会烧伤皮肤形成瘢痕。瘢痕灸破坏了穴位处的皮肤,使穴位处的腠理封闭不能开泄,能长时间影响经脉的气血,非常虚弱的病人,瘢痕灸能较快速地帮助人体恢复正气。不过一定要注意,瘢痕灸破坏腠理,对人体气血的干预是不可逆的,应用一定要谨慎,一旦辨证错误,将瘢痕灸用于比较实的人或比较实的经脉,则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损坏,甚至威胁生命。艾灸并非人人皆宜,也没有人人皆宜的保健灸穴位,很多所谓的保健灸从文献上看是传抄错误。
《内经》中针刺与艾灸补泻机理不相同,针刺的补法是将其他经的经气引导到所要补的经脉中,而艾灸的补法是将卫气引入经脉中补充经脉中的气血;针刺的泻法是将要泻的经脉中的气血引导到其他经脉,而艾灸的泻法是加速经脉中营气外出为卫气。由于针刺与艾灸补泻机理不同,各有其所宜,“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
对于虚实相倾引起的疾病,我们需要针刺,并根据具体病情的虚实寒热调整针刺手法,对于以虚证为主的疾病,病人局部气血亏虚、皮肤特别松软下陷,我们需要用艾灸的方法治疗。很多病艾灸后需要配合针刺调整气血分布,否则徒补了虚的经脉而大环境没有变化,大环境如果不利于局部气血的恢复很快疾病还会反复。《难经》所采用的针刺补泻方法与《内经》不同,“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难经》针刺的补泻手法就是从灸法演变而来,其辨证方式、取穴原则、补泻手法均不同于《内经》,临床可以相互借鉴,但不可相互混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