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唇干裂,不是因为缺水,病根在这里!艾灸既可对因又可对症

标签:
健康养生中医艾灸嘴唇 |
分类: 艾灸祛常病 |
一位灸友私信说,她一年四季嘴唇都很干,尤其到了秋冬季节,更加严重,只要说话时嘴唇开合过大或是大笑,就会导致嘴唇开裂出血。这些年里,她每天勤喝水、敷唇膜、涂润唇膏,什么办法都用过了,但嘴唇还是老样子,问该怎么办?

一、什么是“唇风”?
唇风又叫“驴嘴风”,主要表现为嘴唇干燥、皲裂、有纵沟纹或裂沟、脱屑、出血、疼痛等症状而久治不愈,有时还会伴有真菌感染,形成假膜且不易揭去,表现为红肿、糜烂等症状。唇风以下唇较为常见,好发于秋冬季。
二、“唇风”的3大常见病机
《黄帝内经》里记载:“脾气开于口,其华在唇”。这也是中医所说的“脾开窍于口”,就是说,嘴唇与脾胃关系密切,嘴唇的种种异常症状说明了脾胃功能的失调。
风火湿热,外犯唇口
清代《医宗金鉴•卷六十五•唇风》谓:“唇风多在下唇生,阳明胃经风火攻,初起发痒色红肿,久裂流水火燎疼。”
阴虚血燥,唇口失养
《外科证治全书》记载:“唇风多生下唇,初发痒红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似无皮之状,此脾经血燥也而重被风邪寒湿之气搏于疮,则微肿湿烂,或冷或热,乍愈乍发,积月累年”。
生化不足,唇口失养
这一条最好理解,脾胃为后天之本,若脾胃虚弱,运化失职,不能生化气血,并上达至唇口,唇口就会失养。
三、如何取穴,从2条思路出发
思路1:经脉所过,主治所及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上如是描述胃经:“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读作è,意为鼻梁、鼻根、眉心)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
说白了,就是胃经从嘴唇旁循经而过。按照“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我们应该首先在胃经上找穴位!

左右2条胃经正好把嘴唇包住


思路2:对应施灸 如果这3个穴位灸了以后,好转还不明显,就需要进一步对因施灸了。
风火湿热,外犯唇口
针对湿热的情况,建议艾灸曲池穴。

阴虚血燥,唇口失养

在针对阴虚血燥的穴位中,首推然谷穴,它堪称专治阴虚血燥的“大补阴丸”。
生化不足,唇口失养
上文说了,生化不足说明脾胃虚弱,尤其以脾阳虚衰最为多见。

以上穴位,每次可以艾灸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