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灸,烫好还是温好?

(2022-07-08 13:58:29)
标签:

艾条

健康

养生

中医

得气

分类: 艾灸祛常病
https://mmbiz.qpic.cn/mmbiz/iaGswicCbWm6ic2rtZ8OSsoVQKbk32I4libujyBHy1RMPWtwXktiao3QPVSzEF4HaYxawwANnbQYrUtLXSo79PgqRj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都说古代的疤痕灸效果更好,所以艾灸肯定是烫好!

外焦里嫩有啥好?艾灸时,温热即可,关键是得气!有灸感最重要!

https://mmbiz.qpic.cn/mmbiz/p6Vlqvia1UicygiaeUujrbLSIEFs0L1Wj52UBaUicQlrhO5rFIvxgpguGlkOnba3OHsTJwkj6wrIe6m6EBkSGMZaEA/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艾灸,烫好还是温好?
这是一个老话题了,今天再次拿出来说是因为很多人留言问这件事儿。
艾灸,不是烤肉


炙” “炙”字上边有“月”字,俗称肉月偏旁,是“肉”的意思,下边是“火”字,所以它本意是用火烤肉。

灸,灼也,从火,久声。艾灸以火调病,需要“久”,重视“久”,运用“久”。火和“久”有机结合,就能够达到祛病防病的作用。

灸是讲究入穴的,用阳气的能量、艾的能量舒经活血消炎散寒,能量要顺着穴位进到身体里面去的。所以灸法是通过毛孔的打开,穴位开阖,经络的疏通,把阳气的能量穿透进身体里。

艾灸讲究艾火和药力的渗透,而不是烤,不能追求越烫越好。

但是,有的人艾灸时,有的穴位觉得不烫,有的穴位觉得很烫,这是什么原因?

  • 不热:表明体内寒气极重,体内寒气与热抵消,因此感觉不到热;也可能因最近太疲劳,气血虚弱。此时应该加大灸量(即增加单穴艾灸时间和频率)。

  • :经络有瘀堵现象,热无法渗透下去,烫的部位大多是有问题的部位:按下去有疼痛或结节的部位,或是平时不舒服、平时疼痛的部位。此时应该多用手揉,疏通经络。

艾灸治疗时,主要以患者感受为主,以皮肤红晕温热为度,而不是追求“烫”,所以艾友们在艾灸时要注重灸感,不能搞错重点。

https://mmbiz.qpic.cn/sz_mmbiz_jpg/YqJo3iadohpIibibXJsJ1CPlnqyibhdaOTLM62Fut5sfmEPOS2cT3NsKGSDooNqE0DMKDKAvu4dQzLnlBcgxjcR02w/640?wx_fmt=jpeg

 

针灸治病的精髓是“气至病所” ,所以,“得气”很重要!

针刺、艾灸某穴位或特定部位,人体可能会出现酸、麻、热、胀、重、凉、痒等特殊感觉,并且 ,这种感觉从被刺激的穴位开始,沿经络循行路线出现经络感传现象。

感传方式有扩散、蚁行、流水、深透等,这种感传的速度可快可慢 ,感传方向也变化多端。经络感传是经络开通的标志,经络若开通了,治病的效果会非常显著。



https://mmbiz.qpic.cn/mmbiz/iaGswicCbWm6ic2rtZ8OSsoVQKbk32I4libujyBHy1RMPWtwXktiao3QPVSzEF4HaYxawwANnbQYrUtLXSo79PgqRjw/640?wx_fmt=png&wxfrom=5&wx_lazy=1&wx_co=1

有位网友在伤风感冒时,艾灸大椎、迎香、太阳和印堂。只有印堂穴有灸感。

手持艾条悬灸时,距离印堂很近了,也没觉得烫,刚灸几秒钟,就觉得面部、颈部酥麻,是皮肤下肌肉深处的酥麻,这种感觉让她很不舒服,很想去挠,一拿开艾条,酥麻感立即消失,再灸立刻又觉得酥麻。

这是她艾灸其它穴位时没有的感觉。等她感冒好了后,施灸印堂时便不再有酥麻感。




热敏灸提出者陈日新教授研究发现:机体在疾病状态下,其体表部位会出现一种极为特殊的“反应点” ,这种反应点对于艾条温和灸法极为敏感,会产生许多特殊反应,故称之为“热敏点” ,出现率平均可达70%左右。疾病痊愈后,热敏点出现率下降至10%-15%左右。 
灸感传导之处,病症随之而缓解:  


  • 悬灸风门穴,热胀感向肩部传导,多年肩痛立即缓解;
  • 悬灸阳陵泉穴,热胀感向腰部传导,多年腰部困重紧痛感立即缓解; 
  • 悬灸三阴交,热流传至下腹部,几次治疗后盆腔积液明显改善; 
  • 悬灸天枢穴,热流直透腹腔,几次治疗后,多年紊乱的肠功能明显改善。


一些疾病的热敏点分布存在高发区,如面瘫在翳风、感冒在风府和上印堂、盆腔疾病在三阴交、眼科疾病在耳垂区耳穴等。


“刺之要,气至而有效” ,中医师在临床治疗时,更多的是追求辨证取穴、精确取穴、追究得气,而不是烫,均是“温热为度”、“皮肤潮红”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