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未来社会的曙光(兼论马克思理论的再思考)

(2022-03-15 08:30:08)
分类: 历史和未来
重发            未来社会的曙光(兼论马克思理论的缺陷)      (2018-12-30)

      以马克思理论的方法来看历史。

     封建社会的两大主体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间的矛盾运动是封建社会变化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代替封建社会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两大主体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并不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直接发展,地主阶级压迫农民阶级和农民阶级反抗地主阶级压迫的斗争,推动了封建社会的不断深化发展,最终是封建性质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双双灭亡,代之而起的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从封建社会的边缘松弛地带---贸易型生产型的城市中伴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而发展壮大起来的。

     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封建社会阶级关系的一对矛盾,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相生相斗,同生同灭,对立斗争是其鲜明的表现,但是统一共存也是其同样重要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地主是成功的农民、农民是失败的或未成功的地主,地主是农民式的地主、农民是地主式的农民,两者其实是一种封建经济关系的本质分裂开来表现的两方面,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对封建经济运动压迫剥削进行反抗的思想革命,不外是均贫富、均土地、天下大同等理想,但是在现实生产方式制约下,抗争、动乱乃至起义,只能是一时缓和社会矛盾,终要回到该矛盾运动中来。所以,不可能农民革命反抗地主压迫成功而能建立新社会,农民革命即使怀揣美好理想、反抗地主压迫成功,也最终只会使成功的农民分化转化为新的地主,全社会封建关系的本质并不会改变,这是由封建生产方式所制约的。封建社会历史中无数的改朝换代证明了这个规律,当然,改朝换代也推动了封建社会各阶段的发展。

     真正催生灭亡封建社会的力量,却是来自于封建社会发展运动的边缘地带,作为自然经济补充的商业行为发展而来的贸易型生产型城市和市民阶层。资本主义经历商业资本、工业资本的发展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展开来,将越来越多的城市周边农村卷入其中,资产阶级逐渐发展壮大。少数开明地主阶级主动进行自身转变,投身资本运动,但是地主阶级的总体是反动的,其政权代表是反动的,阻碍资本运动的发展。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是大趋势,遇到强烈阻碍时,它将冲破阻碍,或是以革命、或是以迫使封建政权被迫适应改变的方式进行。此时的革命主体人群即使是农民阶级,行动的背景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他们进行的却是逐渐壮大起来的资产阶级的行动,执行的是资产阶级的意愿,是替资产阶级进行社会行动,结果是灭亡自身。最终是封建社会的灭亡和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确立。

     这里充分体现了一种社会制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从自身中创造出那种摧毁自身和用新制度来代替自身的社会力量的历史辩证法。

     马克思理论认为未来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是从哲学角度的阐述,否定了少部分人的自由发展建立在大多数人的不自由基础上的金字塔型阶级社会,其现实社会行动理论则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制造了无产阶级,这是摧毁资本主义制度的力量,先进国家无产阶级团结起来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公有制组织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就能建立理想社会(科学社会主义)。

     但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是社会发展中的对立统一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发展中是相生相斗的关系,资产阶级是成功的无产阶级、无产阶级是失败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经济运动本质分裂开来表现的互相依存的两方面,认为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就能建立新社会是一种简单化的空想。

     马克思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间的矛盾。一国内部表现为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阶级消费需求能力相对下降趋势的矛盾。但是这种矛盾运动只是使资本主义社会在危机和繁荣间不断调整,并不能灭亡资本主义,反而是通过调整,维持和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和全球扩展。

     先发的资本主义国家尽管出现了深刻的资无矛盾,但从全球来看,大量落后地区的存在,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有极大发展空间,所以在资无矛盾斗争的波澜起伏中,甚至是暴力冲突、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均被镇压,资本运动以对外扩张,将国内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向外转移,缓和国内矛盾,保持了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先发国家普遍发展到了先进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形式,甚至有了福利社会的美名,当然这不是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国际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发展趋势和民族国家间利益分配不平衡的矛盾。也会带来巨大冲突,但这冲突也是推动资本主义不同形式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全球扩展。

     先发国家向外扩张带来后发国家的被压迫剥削,矛盾冲突上升,达到激烈的程度,俄、中等后发国家为摆脱被主宰操控的命运,借鉴马克思的理论以革命寻求民族独立,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对抗先发国家,在计划经济、获得一段时间工业基础建立的发展后,逐渐还是转向现实的更明显的资本主义。资本本质上是一种社会资源的调配权力,最初通常的形式是通过资本的增值运动来组织社会生产,资本掌握在少数资本家手中;现实中的俄中“社会主义”是在对抗西方资本压力下由国家权力直接掌握社会资源进行调配、组织社会生产,权力实际掌握在少数权贵官僚手中,本质上是另一种资本主义,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阶段和过渡形式 ,最终会发展到表现出更多通常的形式。    这其实表明所谓的“社会主义”只是暂时的美好理想的表现,在现实的社会生产条件制约下,公有制只能是虚拟的全民公有,生产资料实际掌握在权贵阶层手中,是另一种隐蔽的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隐蔽起来的资本主义,一段时间发展后,其本质特征是会更明显表现出来的。其发展进程中的“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不同表现,只是整个资本主义进程波澜发展中阶级关系合作斗争的波峰波谷而已。实践表明大国级别的无产阶级革命成功并不能成功建立新社会。

     还有许多后发小国,摆脱了明显直接的殖民统治,寻求民族独立,但也只是在资本主义落后国家或者半资本主义的命运中挣扎,表明全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还有巨大空间,全球资本主义进程远未结束。

     马克思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著名口号,激励革命者奋力向前。如果全世界无产者能够无条件联合起来,美好新社会是可以直接实现的。就如在封建时代,如果“全天下农民兄弟联合起来”能够无条件实现,先哲们“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也可以直接实现了,但是现实社会经济条件下农民们联合起来是有条件、有限度的,往往是地主农民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生存条件恶化,形成了联合起来的条件,农民们联合起义推动改朝换代,结束旧统治集团的统治建立新朝代,之后是原来农民们联合的条件消失了,农民们在现有的经济生产条件下出现了分化转化,新的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又出现了,社会依然是封建性质的,并非新型社会,只是减弱了原来尖锐激化的社会矛盾,当然在这过程中时有空想思想的闪现。在现有的社会经济生产力条件下,无产者能够联合起来也是有条件、有限度的,一旦社会状况变化、具体经济政治条件变化消失,无产者的联合也将变化瓦解,原来的无产者也将分化转化,社会性质仍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最大可能只是原来激化的社会矛盾得到缓和,当然这是证明了无产者的斗争是资本主义社会前进的动力。

     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协作会带来无产者的联合是需要更深入探讨的。大生产的协作会带来联合的趋势,但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深化却会带来分化的趋势,这是无产者联合终将瓦解的根源。毛泽东的“文革”就是对抗这一趋势的自觉社会实践,他希望用制度化的大众革命的自我监督制约、通过被管理的社会底层民众对管理层的监督和革命力量展示,来限制社会分工深化带来的分化趋势,限制掌权者利用权力维护和扩大既得利益,避免出现严重的社会分化分裂,这是“无产者联合起来”在现有条件下的实践努力。尽管社会分工的深化终究冲破了毛泽东的设计,但是失败的“文革”还是给后世无产者留下宝贵的启示,在未来资无矛盾激化和资本主义全球充分发展后会有重现的可能。

     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就能发展向新社会的设想是简单化的空想。现实社会生产条件下,无产阶级革命成功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的社会关系也只是一时缓和了资本主义发展造成的社会内部矛盾,在压力下实行短暂的新权贵和工农的和解合作,但终究是在资本主义进程中,仍然要渐渐表现出典型的资本主义生产特征,推动资本主义向前发展。

     马克思认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体现了马克思理论的革命能动性,他也努力实践之。但彻底改变旧世界,建立新社会,却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制造出来的无产阶级可以直接完成的。理解其理论革命性的精髓是从哲学高度预见了理想的未来,认为共产主义是一个运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未来更高方式发展的过程,现实行动角度以“无产阶级联合革命实现美好社会”为动力激励无产阶级斗争,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为未来社会的出现准备条件。

     其实未来社会的曙光还是要在资本主义全球充分发展后的社会关系松弛地带出现的。在资本主义发展创造的先进的生产力基础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松弛地带,在小范围人们的探索下,根据人们的需求和愿望,充分利用资本主义创造的有用因素,在发达的信息能源物流系统基础上,整合出新的生产方式,这些新生产方式趋向分布式、扁平化、去中心化。如今的互联网、物联网、物流系统、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完全保密的通讯系统、高效广泛的能源体系及其发展前景,展现了一线曙光。这些技术及其充分的发展将在全社会构建起信息能源物资流通的高效透明运转,----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乃至私有制金字塔等级结构)的物质基础正是信息的不透明不对称、物资能源分布的不均衡----信息能源物资流通的高效透明运转将使人们的知识差异减小、社会分工逆向化综合以减小分化趋势、使社会扁平化,阶级灭亡的未来社会的基础才会真正到来。一切都趋向于使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更加一致、乃至同一。整合出的新的生产方式创造出未来社会的胚芽,这胚芽壮大到一定程度,要完全扩展开来,可能有时要依托无产阶级革命和斗争的助力,这革命或变化发展将同时灭亡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也灭亡资本主义社会,催生新的社会。

     在这过程中会有一个打破现有民族国家界限,出现更大政经一体化区域共同体的阶段,政治权力更深地介入到社会经济中去,权力垄断的资本主义将大行其道,中央集权趋势和局部社会扁平化趋势都将强化,互相推动、互相助益,一定程度上减少民族国家间利益分配不平衡问题,之后是共同体内社会文明更加趋向同一化,每个共同体都努力将社会矛盾推向外部,全球矛盾更加聚焦,也更易以人类的智慧加以解决。这是迈向未来新社会的政治过程的一个环节。

     (于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际,反思马克思的思想理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