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去括号)
(2013-08-29 15:51:05)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设计(去括号)
新林三中
一、教材分析
2、教学目标
(1)能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列方程,感悟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模型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情感目标:体验数学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学习数学的方法核心是数学建模思想和化归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体验到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就感。
教学重点: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利用化归思想过程与方法: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列出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再利用化归思想,将括号去掉变成已经熟悉的方程,最终转化为X=a的形式。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二章“整式的加减”的第二课时已经接触并掌握了去括号法则,针对学生而言,本节课知识的掌握并不难。七年级的学生爱表现、有较强的好胜心理。掌握学生的这些认知特征,是上好这节课的关键所在。
三、教法、学法分析
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和本节课的重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发现问题——探索过程——总结规律——建立模型
学生的学法:观察——探索——研讨交流
四、教学流程
本节课的教学流程分为(一)回顾旧知承前启后(二)出示问题,导入新课(三)探究新知,解决问题(四)总结规律,拓展迁移(五)课堂小结与作业
•
•
结合这个具体问题我引出新课。这样的设计体现了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新课的探究中,再次重点强调括号外是负因数的去括号的方法,为新课的教学扫除了障碍。然后我引导学生发现将有括号的方程去掉括号就变成了我们熟悉的方程,并用粘贴板的形式重点强调了解方程的步骤,由此体现了建模和化归的思想。由于教材中设计的问题离学生生活较远,所以我在学生掌握了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后,再让学生解决本课教材中设计的问题。这样就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我主张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尽量让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小主人。在学生熟练了解方程的方法后,再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数学从生活中来最终要回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的思想。在作业的布置中,我采用了梯度作业的形式,既有基础题,又有拔高题,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
五、教学流程的具体步骤: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
板书:解方程6X-7=4X-1,指名口述过程,师板演
师:通过这道题,回忆一下,解一元一次方程我们学习了哪几步?
黑板粘贴 移项 合并同类项
师:这几个步骤分别要注意什么?(课件展示)
2、引入新课
•
•
问题:这几道方程与刚才我们解的这道方程题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发现题中“有括号”接着引出课题
二、探究新知
师:对于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应该怎样解,谁能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先去括号(师粘贴)
师要求全班学生对第三个方程去括号,指名说出答案。结合板书说明,当括号外面是负因数时,应该注意什么?
师:剩下的步骤,你会做吗?应该是什么?
学生独立做,指名板演
总结规律:谁能来说说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师再次强调并补充:最后将方程化为X=a的形式。
课件展示:方程中有带括号的式子时,去括号是常用的化简步骤
解方程 两题
学生独立做,多让几个学生板演,做完的学生看板书的学生查找错误。
课件展示新课前面的问题:引导学生做完。提问:这道题还可以怎样列方程。
课件出示例2
引导学生完成
课件出示应用题
学生独立完成
课堂小结
作业:略
教学反思:这一节课的教学,是继续讨论如何解方程的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①重点讨论解方程中的“去括号”,②根据实际问题列方程。本节我结合教材从学生生活实例出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复习旧知及联系新知,进而进入知识的学习,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及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
在前面的引入中,复习了前面学习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具体步骤,由一个具体情境问题引出了课题,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那么去括号的依据是什么呢?去括号时特别要注意的又能什么呢?当学生通过一定数量的练习后,去括号解方程的一些问题(错误)出现了,主要的有两点,①
改进措施:在今后的教学中,一是要深钻大钢和教材,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二是要注意教学课的特点,注重教学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再一个对于简单的教学内容让生自己自学完成任务,教师个别指导,对于较难一点的内容首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再作指导,让学生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