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将文本“细读”到底
(2014-09-27 15:57:17)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论文 |
将文本“细读”到底
海珠区实验小学
摘要:目前,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学生阅读文本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回归文本细读。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
阅读文本要经过的四个层面
文本阅读的问题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文本一般要经过四个层面:一是基本内容,即写的是什么;二是思想情感,即表达了什么;三是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即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四是语言表达,即怎样写的。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的教学能达到第一、二个层面,少部分的教学能真正进入第三、四个层面。那么如何引领学生走进第三、第四个层面?从阅读方法上讲,第一、二层面用粗读法即基本可以达到,而第三、四层面则只有细读文本才能达到。而目前的课堂阅读教学,恰恰存在着学生文本阅读浅表化、粗略化的现象,表现为泛泛观览,记住了几个断续的情节、零碎的线索、模糊的人物,就开始“小组讨论”、“情景表演”,开始“个性阅读”、“批判性阅读”,形式热闹却忽略了对文本深入细致的解读,有的甚至还出现了偏读、误读,全然不知文本深蕴的涵义,工巧的辞章,美奂的文采。这般阅读,到头来终究于事无补、于己无益,害处非浅。
阅读教学中学生文本阅读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还是要用真功夫、笨功夫。所谓真功夫、笨功夫,就是要“文本细读”,这是无数阅读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经验。文本细读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是课堂教学的精彩之源。语文阅读教学要提高实效,首先就应该引导学生在文本细读上下功夫。
二、什么是文本细读
文本细读,最早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重要术语被提出的,指的是立足于文本,对作品语言、结构和细节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阐释和分析”,进行“充分阅读”,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的内涵进行充分的发掘。
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的内涵又是什么呢?用 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是“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吕叔湘先生则说:“文本细读就是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南帆先生说:“文本细读就是沉入词语”;还有其他种种生动的表述:文本细读“就是穿行在多重话语之间”,就是“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就是“逐字逐句摸索别人的行文思路”。总而言之,文本细读是指为深层领会作者匠心,从而对词句含义、结构层次、情感意境、写作手法等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细细咀嚼的一种阅读方法,它力求从简约的文字材料 中捕捉丰富的信息,开掘更多的美点和亮点。借助文学理论为我们提供的方法和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让学生更多地体味语言文字的滋味,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三、文本细读Vs教材分析
四、教师如何真正实现自己的文本细读
(一)获得阅读的亲身感受和体验
1、推敲词句
如:《冬阳·童年·骆驼队》
思考:为何不直接说成是:“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
如:《穷人》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思考:省略号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一夜的工作》
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地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
2、还原生活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描写父亲和伯父救助车夫的那段描写。
联系实际:伯父当时什么身份?父亲什么身份?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他们这样做,体现了他们的什么精神?
3、寻找缝隙(找作品中的矛盾和不可解释之处)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茫茫的大海上怎么可能只有一艘船?)
如:《桥》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老汉吼到:“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是同一个小伙子,为什么老汉一会儿把他揪出来,一会儿又要把他推上岸呢?)
4、知人论世(作家的身世、写作背景及相关作品)
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运的教学设计,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深入的文本细读。
(二)揣摩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和特点
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种秘密——歌德
歌德说过:“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这话,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廓清了语文的边界。即:“内容”是第一边界,“涵义”是第二边界,而“形式”则是第三边界。
1、文本细读,关注课文中遣词造句的特点、作用、效果。
如:《慈母情深》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人了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2、文本细读,关注课文在谋篇布局上的特点、作用、效果。
如:《桥》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的丈夫和她的儿子。
文本细读为了谁
1、为了学生(细读是为了让教学更简单,达到深入浅出的效果,我饮三千只取一瓢。)
领会课标精神,把握学段目标
了解教材的编排体系与编者意图
扣准学生的学习起点
2、为了自己
我读故我在(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使自己得到升华)
细读课精彩(以我们的悟读去引领学生,引发学生细读)
悦读生喜爱(激发学生的兴趣)
关注表达形式的细读,是不断擦亮语言的过程。
五、教学专家谈细读文本
文本是你美丽的倒影
“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你的精神倒影有多诗意,你的文本细读就有多诗意。从这个意义说,细读不是从文本开始,而是从‘自己’开始!细读也不是到文本为止,而是到‘自己’为止!”
我是怎样细读文本的
一、多读
二、朗读
三、与同行交流
四、跳出“庐山”看“庐山”
五、与教育杂志上的智者对话
我非常喜欢读杂志。《小学语文教师》《江苏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小学教学》《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福建教育》《小学教学参考资料》等杂志都是我的良师益友。从几本杂志上可以同时读到几位名师对它的解读,这对我来说,就像和这些作者一起座谈,我会把他们的长处综合起来,为我所用。
六、打铁还得自身硬
老师要具备消化教材的胃,这个胃就是“品位、道德、智能”的总合。这个胃是靠长期修炼得来的,而且还得天天充电,不然就是修炼好了,它也会萎缩。
我这样细读文本
一、语言
文本细读的起点一定是文章的语言。触摸文本,咀嚼语言,悉心体味,发掘内涵——作为语文老师,一定要有这个耐心,当然更要有这个能力,用一双敏锐的眼睛,发现文章字词句段,标点修辞上的亮点,并且将自己解读到的亮点变成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着眼点。
以细读词语为例,我们应当反复琢磨,体味隐含在词句中的深刻的含义。
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常常并不是“直白”地将自己的意思说出来,而是要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自然也要注意以“艺术表现手法”为突破口,读懂“语言艺术”的内涵,对文本“庖丁解牛”而不是“大卸八块”。
二、细节
文本细读,除了对语言进行玩味、推敲,文本中的某些细节也是我们值得发掘的点。
三、结构
文本细读,要求我们不能像以往那样,自以为是抓住一句话,两个词,片言只语,断章取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造成对文本的曲解或误读,“结构”是一个不容小觑的“点”,而这恰恰是我们以前忽略的地方。在细读文本时,把握好文章的篇章结构,就会对文本有一个更具高度的宏观认识。
四、背景
要使文本细读不浮于表面,应该把文本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情景还原”。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特定的民族文化心理、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创作环境、特定的写作机缘、特定的心情等,我们必须把握这些元素方能“得作者之用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真实、丰满、深刻。背景虽然通常并不直接显现于文本之中,但却决定着文章的笔力走向,意蕴主题。
文本细读与主题生成
若说文本细读为我们提供的,是散乱的珍珠的话,我们必须将这些散乱的珍珠穿起来,形成课堂教学清晰的脉络和结构,整合成一幅图景。而这样的组构靠什么呢?主题!围绕主题,将语言、细节、结构、背景等相关内容,有梯度、有逻辑地整合为一体,从而在实现工具性的同时达成人文性。这样一来,教学的设计就可借助整体框架性的问题,把细读的内容拎起来。
文本细读五招
第一招:专门对付诗词等适合朗诵的文章,叫“化身诵读”——把自己当成诵读名家体味诵读。
涵咏诵读是走近文本的重要策略,声音的抑扬顿挫、起伏变化表现着读者对文本的了然程度。
备课时,不妨将自己假想成不同的朗诵名家,在内心里一遍一遍模拟诵读。表面风平浪静,心海波涛澎湃。阅读是个性的,我闭眼想象,面对眼前的文本,在自我陶醉般的想象中,积淀得以复活,与文本形成了繁密的亲密接触。
第二招:用来对付叙事写景类的文章,叫“脑海成像”——在脑海里想象画面放电影。
往往在“放电影”的过程中,我们会看到文章描绘的鲜明形象,甚至听到人物的言语心声。文本是模糊的“灰色系统”转化为“彩色系统”,使得“我相信看到了自己实际没有看到的东西”,甚而获得“象外之象”,塑造出一个新形象。
第三招:适用于经典文本,这类文本往往只靠教参不能全面、正确的把握,因此需要用上“搜索大法”——搜集跟文本有关的重要资料。
这种相关资料,既指内容相关联的文本资料,也包含音像、绘画等其他表现、承载形式。
第四招:涉及的文本内容较为陌生时,可以“转益多师”——向学有专长的专家请教。
语文的天地宏阔绵远,其中的厚重远非个人所能完全拥有,如果有机会向专门人士咨询,将会获得不小的启迪。
第五招:多个版本都选用的文本,可以“货比三家”——选取不同的版本进行鉴别、比较。
教材中的文章大多选自某些书刊,其中相当一部分作过程度不一的编辑处理,有的属于文字的技术性处理,使之规范化、准确化,有的属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封面的调整。即使同一套教材,前后版本也可能存在某些微小的改动。我通常会比较课文与原文、不同版本或不同版次之间的差异,既体验过对改笔精妙的叹服,也时有对改动之败笔的扼腕。这些除却加深了自己文本的领悟外,有时甚至成为了我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策略。
钻进去
钻进去
1、读出文本的内在结构
2、读出文本的核心价值
(1)包孕丰富情味与理趣的语言
当我们把握了这些词语背后丰富的潜台词,发现他们的精准与生动,并将这份感受与体验带给学生,学生就能在不断的体悟中积淀语感的经验。
(2)其画龙点睛作用的修辞
常见的修辞,要努力挖掘训练点,使学生掌握有关修辞的工具性知识。
(3)典型的表现手法
3、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
驶出来
1、选择同一作者、不同写作内容的文本进行延伸阅读。
2、选择同一写作对象、不同体裁、不同角度的文本进行阅读,有助于发展多角度思维能力。
3、选择同一主题、不同特点的文章进行延伸阅读。
挑战自我,与读共舞,痛苦并快乐着!
全然进入,生命打开,让精彩呈现!
我们提倡细读文本,并不是要求所有的阅读都变成细读,我们不可能也没必要时时刻刻都进行文本细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随着各种信息的快速传播与更新,有时候,我们还必须学会浏览,学会速读,甚至学会一目十行。我们强调的文本细读,更多的是强调对经典文学作品的细读,强调在阅读教学的时候,应注意学生良好阅读意识、阅读品质与阅读探究习惯的培养。叶圣陶先生说:“如果能引导学生仔仔细细读文本,获得透彻之理解,则学生非徒理解而已,其思想感情必受深切的影响。语文教学之思想教育效果之效果,宜于此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