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2019-02-24 14:57:47)
标签:

古錢

研究

分类: 雕母母錢樣錢研究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中國錢幣專家文稿·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

的再認識之一

京川遊俠

 

清代“盤古通寶”小平彫母祖錢展賞與分析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泉界,對彫母祖錢有一個固有的認識,那就是“刀痕化盡”,此說的是但凡彫母祖錢,雖由刀鏨刻,然卻看不到刀斬痕跡。也就是說“刀痕化盡”被用於結合字口形態判定彫母祖錢。

    然而,事實果然如此嗎?這顯然非也!鑒於彫母祖錢本身的手工製作特點倂由此導致的極其稀罕性,天下幾乎無一人可以上手盡覽事實上的所有遺存實物,在這種情勢下,能多上手見一些眞正的彫母祖錢,已經是非常幸運。這一現象,必然導致人們對彫母祖錢認識的不完整以至於片面性,正所謂,所見而不能全識,此乃所有人都有的客觀局限性,乃爲正常。問題僅僅在於,我們需要根據實物,認認眞眞的研究,盡可能多的,細致觀察不同時期不同錢局所彫製的彫母祖錢,發現一些特點,以充實對彫母祖錢的認識,而非看過幾品彫母,就將其作爲標準器,倂以其爲判識所有彫母祖錢的“標準”,一旦與所謂“標準器”不相同,即予以否定。此乃有一些泉友泉家的喜好,故,本人將結合實物,進行一番係列分析,以擴充我們對彫母祖錢尤其是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的認識深度和廣度。

本品,“盤古通寶”之彫母祖錢。“盤古通寶”是清代咸豐年間浙江天地會鑄幣。有關此錢的一些基本概述我已經在先前發的一品“盤古通寶”子錢《清天地會鑄幣“盤古通寶”小平錢展……》博文中有過敘述,在此就略過了。因此,這裡就僅針對此品彫母之特點進行分析認識。

        首先,我們可以清晰的通過圖片看到本品的包漿,其包漿厚實倂緊裹錢體,邊緣手觸摸多的地方所露出之銅色,呈熟舊狀態,這在距今僅一百五、六十年時間的錢幣上,包漿足以證明其斷代沒有問題。再將錢文書意風格特徵與譜載品和我先前所發子錢對照,筆劃典型的核心特徵相符合。因此,此品即可首先斷代,乃爲開門品貌。

        其次,這是不是一枚彫母呢?咋一看,就連我在獲得之初,也僅僅認爲其不過一枚鑄母而已。之所以開始這樣認爲,乃是因爲其兩個眼察特徵所決定,一是本品較之通常小平彫母倂不顯得厚實,反而稍薄;二是,本品的筆劃雖然凸起很高,然其筆劃起筆收筆處沒有很明顯的“刀斬”現象,反而是較爲圓滑;三是,其筆劃於地章拔起倂未呈很明顯面窄底寬之“金字塔”狀斷面。此三點,就通常彫母祖錢的特徵來說,一開始使人不認其彫母是在情理之中的。看官可察若幹張圖體會。

        然而,對事物的眞正屬性和特徵的認識判斷,需要的是認眞細致,舉一反三,而不是僅僅晃眼一過,完全憑借經驗即下斷章。在古錢研究考釋過程中,更是如此。

事實上正應了上述道理,隨着我對此錢的鏽垢做適當手工清理,其保畱在此品上的蛛絲馬跡開始顯露,在放大鏡和較高倍顯微鏡下,這蛛絲馬跡傳遞了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這正是一枚手工彫刻的祖錢!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請看下面四張圖: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在上圖中的紅色圓圈內,我見到了槽口中凸起的“銅棱”,這是否是鑄造痕跡呢?經辨析,可以肯定的說,不是!即,如果是鑄造殘畱的“銅凸”“銅刺”,那麽其周邊應該也有密佈之銅刺或者砂眼等。而此“凸”起,周邊呈光滑狀。因此,殘畱鑄造遺銅可予以排除。

那麽這是什麽呢?如果有過木刻或者製印篆刻經驗者,看到這一現象,可以立即肯定地說,這是手工彫刻殘畱下來的餘銅。我們知道,手工彫刻字“口”挖坑,通常是沿“口”四周進行切槽,再逐步用刀斬擴大“槽”的寬度和深度,剩下“口”中心冒尖,再最後清除出中心剩下的殘畱“冒尖”餘銅,其底即平整。請看下面示意圖: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這是我大概作的一個示意圖,其向我們展現了彫刻一枚錢之字口的基本進程。其中,圖4 即爲基本彫刻完成後,字口或者槽口剩下的“冒尖”殘畱餘銅。而反觀本品,上述四張圖的四個字中,均殘畱有這一未最後做清理的“冒尖”餘銅,它明確的傳遞了彫刻的手工痕跡信息。其“冒尖”周圍沒有銅刺銅凸砂眼,據此,可以認定其乃爲手工彫刻。

這一殘畱“冒尖”餘銅,可以說就是“刀痕”或者“彫痕”的眞實殘畱。其在我所藏多枚其它小平彫母祖錢中屢屢出現,進一步證明了小平彫母祖錢由於質量體積太小,用刀亦小,加之是在較硬的銅坯上彫刻,難以使大力,其刀斬時又完全依靠目力,是故,其在有些縫隙槽口中,只能用很窄刃口的“針刀”進行“掏刻”而非“斬刻”,其很難做到“刀痕化盡”,便是自然而然的現象了。同時,這些“刀痕”,當時間一久,産生包漿和鏽色後,往往被蒙住,更難以看到。不清理和用放大鏡觀察,往往難以目視到眞容。

當然,所謂“刀痕化盡”,僅僅是指的彫母手工痕跡修整處理得較爲幹淨,一般目視難以發現,僅僅是一種形容,而不可能做到眞的“化盡”。只有某些機製現代工藝品才可能做到所謂“刀痕化盡”。

        下圖是我將在下一篇博文展示的“康熙通寶”小平彫母祖錢上畱下的殘畱“冒尖”餘銅,先貼一張,以便佐證加深理解。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綜上所訴,本枚“盤古通寶”小平彫母祖錢,通過其未能化盡之刀痕殘畱餘銅,證實了自身的手工彫刻祖錢性質。盡管其在其它筆劃與字口轉折處刻意做了修圓處理,使人按照常規特徵進行辨識而難免産生誤判。但是,其仍然畱下了蛛絲馬跡,使我們最終能看清楚其本來面目。這是顯然是令人欣慰的。

這一現象說明,中國古泉源遠流長,製作工藝多樣。尤其是彫母,各代錢工刻藝不一,用刀手法不一,加之錢工年齡的相差致目力有別。年老者,由於目力下降,往往會殘畱更多刀痕,特別是在彫製小平祖錢時更爲明顯。當然,也有的是在基本彫刻完成後,還未徹底做後期精修即停止加工,故其更多殘畱痕跡隨着錢品被保畱而保畱下來。諸如此類,原因當爲多種多樣,不一而足。

下兩圖爲我開博最先展賞的一枚“寶泉局咸豐元寶當千星月紋”彫母祖錢的局部放大圖,從圖照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其字口凹陷處“漏斗型”和筆劃“金字塔型”特徵。其刀斬跡象十分明顯,所謂刀痕仍然可見,倂未化盡。當然,由於這是大錢彫母。字口大,使用刀具的強度高,可更大使力刀斬,其幾乎有一刀下去成型的形態和跡象。但是,在小平錢上,確很難做到這點,如果用此大彫母之形態和用刀特徵當標準器來判斷小平彫母,那天下恐再也找不到小平彫母了!

下圖中還有一個特點需要注意,那就是但凡筆劃刻後之尖銳處,事實上已經做了修圓滑處理,將字口尖銳處做修圓滑處理,就像鉗工“倒角”工藝,可防止器物之銳角劃手,碰折等。大錢如此,小錢亦如此,小錢的筆劃彫刻後出現的尖銳處,因其筆劃細小而致強度低,抗沖擊力弱,故作圓滑處理可有效防止意外,亦更方便上手。

清代《盘古通宝》小平雕母祖钱展赏与分析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清代《盘古通宝》小平雕母祖钱展赏与分析

清代《盘古通宝》小平雕母祖钱展赏与分析

清代《盘古通宝》小平雕母祖钱展赏与分析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

的再認識之二


清“寶源局康熙通寶”小平彫母展賞與分析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日上博展賞與分析的是清代“寶源局康熙通寶”小平彫母祖錢一品。本展及其文述,將接續上篇博文“盤古通寶”小平彫母祖錢,進一步認識和鞏固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的一些特點。

首先,本品早年過手時,是很重的鏽埿覆蓋,其時除了根據其字口高凸,金口未開等基本形態,判其爲一枚彫母外,細節倂未展現。許久以來,怕傷其鏽而影響公認,故一直未動手除鏽。現在爲了能深入認識,順便囘答有人對這類錢的疑問(之前我發過順治通寶小平彫母,其是和本品一個灌裝窖藏的,鏽色鏽埿基本一樣,只是完全未做清理,故有人懷疑),爲此,采取完全用針來進行手工除鏽剔垢,這一方面可以保證錢體鏽色不失眞,防止酸洗掌握不當,損傷錢面(做個一枚酸洗實驗,一枚太平天國聖寶小平彫母,鏽倒是輕易除去了,然露出銅色品貌且顯得不眞了)。另一方面可以透徹觀察錢體,以便確認其是否眞正手工彫製。從而根據實物深入研究彫母祖錢的種種特徵,糾正長期以來的某些誤識。

在“盤古通寶”小平彫母祖錢分析一文中,已經提及刀痕未盡的餘銅“冒尖”現象,乃爲典型而重要的的手工彫刻殘畱痕跡。事實上,當我清理完這枚“康熙通寶”小彫母後,則欣然發現,上述“冒尖”現象,更多的殘畱於本品之中,其異常有力的證明和支持了在“盤古通寶”小彫母一文中的觀點和認識。

首先,我們需要對本品進行基本判識,那就是錢體鏽色包漿的眞僞。可以說,我在清理過程中,頗爲吃力,手端放大鏡,單眼對準,手握針頭,若不用力,則鏽埿鏽皮巍然不動,其鏽異常緊實,有經驗者可從圖照中感覺出來,這種鏽皮,非一日之功,乃是長期在罐裝窖藏中所形成之堅鏽緊垢。是故,鏽色判斷,此非現當代之僞製是也! 

其次,從下面這兩張照片可看出,手工清理基本完成後,其露出了廬山眞面目。但見,其字口高凸筆劃纖細彫態彰顯。顯然,這應該是一枚手彫之祖錢。然而,定睛細看,其有部分筆劃似乎又未鮮明地展現鋒利之刀斬現象,即使有,其刀斬似乎也不鮮明,筆劃起頓之處,似感圓滑,藉此,其是否不是眞的手彫之錢呢?囘答是,當然,毫無疑問!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第三、接着往下看。下兩圖紅圈處,再次向我們展現了刀痕未能除盡之大量餘銅“冒尖”。從這些“冒尖”的形態不難看出,其殘畱“冒尖”均畱在相對應面積的中間,即,其正是如上篇“盤古通寶”小彫母文中所述,其延邊切槽後逐步擴展切斬,而剩餘在一個特定面積之中間。這些“冒尖”周圍,沒有銅刺銅凸和鑄製砂眼,其“冒尖”之餘銅以非光滑,在放大鏡下,可以清晰看到其刀削刀挑之不光滑之凹凸不平之痕跡。一句話,這是更爲鮮明的“刀痕”殘畱。是手工彫製未做徹底清地而畱下的。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顯而易見,通過上述圖示和文字說明,我們可以肯定的說,這正是一枚眞正的彫母祖錢。其同樣未能“刀痕化盡”。這種餘銅“冒尖”現象,其最大可能,一是未作最後清理而停止;二是因爲是彫刻樣錢,乃爲有意畱下彫痕。

我們最後再結合工部寶源局康熙通寶錢錢文的風格特徵,其與相應子錢在風格上乃爲一致,由此,便可以明確的認識到,這是非常珍貴的一枚寶源局康熙彫母祖錢,不管其是否是徹底完工之作。由於這一突出特徵,便囘答了即使其筆劃起頓看上去非如鋒利刀斬,其同樣爲彫製事實。一句話,它再次囘答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型彫母,可能是在彫刻的過程中,對鋒利的銳角轉角,同時進行了倒角修圓處理。以避免手握劃手傷手,亦是避免在用於翻砂模時,因銳角容易在取模時傷及砂模之必要的工藝流程。

以下諸圖,爲多個方向展示其字口凸起特徵。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

的再認識之三


清“寶源局道光通寶”小平彫母展賞與分析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寶源局道光通寶”小平彫母祖錢一品。本展接續上兩篇博文,通過展賞繼續認識清代小型彫母祖錢。首先,本品和錢譜康熙通寶小彫母一樣,出自罐裝,其鏽埿厚覆於錢體,爲更透徹了解

清彫母,故對此品進行全手工除鏽,除鏽過程中,以針爲具,較爲艱辛而至兩手指頭疼痛,這蓋因爲其鏽生硬,筆劃之間結垢多而堅實,小心而點滴剔掏,頗費功夫。由此,亦可以放心斷代,其鏽可證其老。

其次,其錢文書意特徵,乃道光錢之典型書寫風格;其字口高凸,地章平整,通體無鑄製之砂眼或者凹陷銅凸;其邊圓廓正,厚重有加;金口未開,筆劃轉折多直角,清彫祖典相之一。

由此,可見本枚錢品,具備了彫母祖錢之通常特徵。

然,當我們再按照常規“筆劃如刀斬”的標準來看,似乎還是覺得不夠,不鮮明。即筆劃起頓點,刀鋒不銳,甚至某些筆劃起頓仍然圓滑。

是故,此是否還是眞正的彫母呢?請接續下圖後看: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通過緊鄰此地之上下兩三圖可見,與前篇“康熙通寶”和“盤古通寶”小彫母一樣,在紅圈處,仍然畱下了彫刻未完全清理幹淨之“冒尖”餘銅。其中,更可見本品“寳”字寶蓋頭下左“王”最後一筆,與下方“貝”之頭橫筆劃相連,細察,此非流銅粘連,實乃爲還沒有動刀切槽分割所致,或有意而爲,抑或尚未完全收工所致。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刀痕非化盡——對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特徵的再認識 

通過上述展示分析,我們再次看到了,清代小型彫母祖錢的一些特徵,在我所藏其它錢局的彫母之中,有的有這種“冒尖”餘銅殘畱,有的清理較爲幹淨,但是,皆能察覺“刀痕”。

由此,我們完全有理由可以這樣認爲,清代小平錢彫母祖錢,很難看到絕對的“刀痕化盡”現象。鑒於其錢體過小,較難緊固(完全不像篆刻印章那樣,便於手握),彫製工藝難度更高,目力要求更高,是故往往殘畱一定痕跡。同時,也是最爲重要的啓示——即,這些小型彫母,筆劃起頓,多是在彫製過程中,一邊彫,一邊進行銳角倒角修圓,以防止深入加工刻製過程中,損壞筆劃初彫時形成之銳(鋒)利之處,亦便於手握而不至於因切割形成之鋒利尖銳傷手。

上述特點,結合其它朝代的彫母來看,各代彫製工藝有差異,即彫刻後處理“幹淨”程度不一,對修整筆劃的刀斬後的鋒利處是否修圓的認識不一,結果不一。先前我所展示過的遼、元小平彫母,其地章處理就“幹淨”了許多,有的筆劃刀斬鋒利仍然保畱較爲明顯,未作過多刻意修圓。這些特點和區別都是需要注意到的。

事實上,彫母製作由於是手工藝的結晶,其手工彫製痕跡無論以什麽形式特點表現出來,皆是絕對存在的,無非其痕跡殘畱的程度和多少不同,特徵不同而已。在這樣的情況下,任何機械的對待和辨識都是錯誤的。

本次,通過對三枚清代小平錢彫母祖錢的認識分析,使我們對清代彫母祖錢的特徵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其突出點是通過殘畱“冒尖”餘銅現象證明彫品的事實,進一步通過這些餘銅,證明盡管筆劃起頓圓滑,筆劃剖面倂不十分陡峭的現象,亦是彫母的一種特徵。只不過,在實踐中,需要綜合多因素判是!

此題,暫時告一段落,今後適時,將逐步再展示其它年號和錢局的小平彫母祖錢,以及所藏之幾枚宋遼元明小彫母,以使我們能依據難得的不同時期彫母實物,對泉中鼎珍——彫母祖錢有更多深入而正確的認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