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幣収藏術語(上)

标签:
古錢研究 |
分类: 光躍整理推薦 |
·光躍整理推薦·
錢幣収藏術語(上)
錢幣的収集方式主要有4種:
1、傳統式収集:從古至今,逐枚係統地収集。這種収集方式難度極大,即使収藏家也很難収集完整。
2、專題式収集: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某一方面的專題。如按不同的用途來収集,有壓勝錢(即厭勝錢)、供養錢、吉語錢、八卦錢、春錢、冥錢、鎮庫錢、雕母、鐵母等;按不同構造形式來収集,有對文錢、對子錢、合背錢、合面錢等;按不同的面文、背文來収集,有國號錢、年號錢、紀地錢、紀年錢、紀重錢、紀值錢、紀監錢等;按不同形狀來収集,有布幣、刀幣、貝幣、圜錢、方空錢等;按不同字體來収集,有大篆、小篆、懸針篆、玉筯篆、九疊篆、隸書、八分書、瘦金書、眞書、草書等,其中最爲熱門的是歷代皇帝親筆題寫錢文的御書錢。
3、斷代式収集:選擇一定的歷史朝代進行収集。
4、自由式収集:任憑自己喜好,漫無目的地兼収併蓄。這樣不易収到良好效果。
【錢】古代泛指金屬幣,近代包括紙幣。錢的稱謂來源於先秦鏟形農具“剗”(鏟的異體字)。這種金屬農具,曾被作爲重要財産成爲交換流通的媒介。唐代鑄造發行的“開元通寶”,每十枚重爲1兩,每1枚重1錢,因此以“錢”直呼貨幣。
【泉】古人對貨幣的雅稱。《說文通訓》載:“古者貨貝而寶龜,周太公立九圜法,乃有泉;至秦廢貝行錢。”意思是我國在殷商以前,曾經以海貝、龜甲等作爲流通貨幣。周朝時期,太公制定了九府圜法,以黃金、錢圜、布帛爲貨幣,金屬鑄就的錢圜稱爲“泉”。這是我國貨幣史上最早的稱謂。秦統一幣制,將鑄行的方空圓幣統稱爲“錢”。西漢末年,王莽篡政後,將漢朝皇帝的姓“劉”字拆開,即成爲“卯、金、刀”三字,因王對金字也反感,所以將貨幣改稱爲“貨泉”,取錢幣如同清泉一樣遍及各地之意。後代士大夫自命清高,雖然愛錢又恥於談錢,故雅稱“泉”,因此國家貨幣場所也出現了“寶泉局”“寶源局”等。
【古錢幣】中國古代錢幣的泛稱。又稱歷史貨幣。
【貨幣】商品交換中的媒介物,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生産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中自發地從商品界分離出來。各國歷史上,牲畜、布帛、貴金屬都曾充當過貨幣,最後逐漸固定在貴金屬金、銀上。我國最早的貨幣有天然海貝、龜甲、獸角、皮帛、牲畜、谷物、農具、武器等。以後逐漸過渡到金屬幣和紙幣。
【錢範】古代鑄造金屬貨幣使用的範模(模具)。中國古代的金屬貨幣採用“範鑄法”鑄造,鑄錢用的範、模,錢幣學上統稱錢範。範的錢文爲陰文反書,範面有溝槽,以便灌注金屬溶液,是直接鑄錢的模具。模的錢文爲陽文正書,是翻製範的模具。錢範從效用上分,有祖範、母範、子範;從材質上分,有埿範、石範、銅範、鐵範;從外形上分,有鏟形、盤形、片形、長方形、方形、多邊形、橢圓形、圓形等。目前,中國遺存最早的錢範是春秋戰國時期布化、刀化的錢範、銅範是鑄幣工藝的改革和創新,也是使用最廣泛、時間最長、鑄造量最多的模具。
【錢拓】將金屬鑄幣的文字、圖案以傳拓的方法拓製下來的拓片。錢拓一般用宣紙和墨來製作,稱爲墨拓。方法是將古錢幣平置於案上,將宣紙覆蓋其上併均勻地潤濕,待稍幹後蓋上幾張紙,用棕刷反複捶刷,令宣紙緊貼幣面。然後,除去上面覆蓋的紙,用拓包蘸焦墨在宣紙上輕輕捶拓。如拓片墨色較輕的,稱爲“蟬衣拓”;如反複加墨捶拓使其烏黑發亮的,稱爲“烏金拓”。如今用掃描儀可以直接掃描出高品質的錢拓。
【錢幣學】研究各種錢幣的形制、材質、重量、錢文及製造工藝等的一門社會學科。它將錢幣収藏活動引入到學術研究的領域。我國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錢幣學術研究的專著,比歐洲早約1000年。錢幣學是攷古學的一個分支,原稱古錢學。
【錢幣學會】由國家金融機構的貨幣工作者和民間収藏愛好者、錢幣収藏家、錢幣學家等組成的對錢幣進行學術性研究和學術交流的群衆團體。中國錢幣學會成立於1982年6月26日,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設立了分會。
【孔方兄】中國方孔圓錢的戲稱和別名。秦朝統一幣制,把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融於錢幣之中,推行圓形方孔錢——秦半兩秦,從此奠定了我國銅錢的重要形制。東晉時南陽人魯褒著《秦神論》最早將錢幣稱爲“孔方兄”。稱錢爲兄還有一個風趣的說法:把繁體錢字拆開爲“金戈戈”,戈戈與哥哥同音,故稱爲“兄”。
【阿堵物】錢的代稱。“阿堵”原爲我國六朝人的方言口語,“這個”的意思。《世說新語“規箴》:“王夷甫尚玄遠,常嫉其婦貪濁,口未嘗言錢字。婦欲試之,令婢以錢繞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見錢閡行,呼婢曰:‘舉卻阿堵物’”意思是王夷甫品格高尚,不貪婪,常常對他的妻子的貪婪表示不滿,他自己從來不提“錢”字。他的妻子想試他一下,命奴婢將錢繞床一周。他早晨起床看到這種情況,命令奴婢將“阿堵物”(這個東西)搬走,還是沒有講“錢”字。於是,後人就戲稱錢爲阿堵物。
【幣材】製造貨幣的材料。我國自古至今用於造幣的材料種類很多,既有金、銀、銅、鐵、鎳、錫等金屬材料,也有紙、陶、布帛等。最早的幣材是直接採集天然物質海貝、龜甲等。
【幣形】貨幣的外觀形態。我國的貨幣外形在歷史演進中,出現過許多種外觀形態。從先秦的貝類、農具、武器等,到後來流行很長時間的“孔方兄”,再到後來的圓形及紙幣等。
【面】錢幣的正面的簡稱,又叫錢面,即鑄有(或印有)年號、國號、稱量、幣值等主要文字的一面。
【背】錢幣的反面的簡稱,又叫“錢背”“縵”“慕”。錢背的變化較多:背光平無圖文的稱“光背”“素背”“空背”,秦漢至唐初的孔方兄多爲光背。從唐代的“開元通寶”開始,錢背逐漸複雜起來。
【肉】錢幣的本體,又稱肉壁、錢身、地張。“肉”即除去邊廓和文字所剩下的其餘部分。錢體輕薄這稱“薄肉”,錢體厚重者稱“厚肉”。
【廓】錢體邊緣凸起的邊框,又稱“邊廓””外輪”,也簡稱“邊”“廓”“緣”等。邊廓有兩圈者稱爲“重輪”或“重棱”。外廓較寬者稱“闊緣”,反之稱“窄緣”“狹緣”。穿孔四周隆起的線條稱“內廓”或“好廓”。內廓出現雙棱者稱“重好”。
【穿】錢體正中的孔,用於穿繩攜帶故名。古時又稱“好”或“錢眼”。錢孔的形制有很多變化,先秦以前一般爲圓孔,從秦朝的“半兩”錢開始改爲方孔。穿的四邊分別稱“穿上”“穿下”“穿左”“穿右”。穿孔大者稱“廣穿”,小者爲“窄穿”;穿孔未鑿通者爲“滿穿”。因鑄錢時,錢範錯動而造成內廓重疊,錢孔呈六角或八角形的,稱爲“龜甲穿”和“菱花穿”。
【錢文】錢體上所鑄的文字。鑄於錢面的文字叫“面文”,鑄於錢背的文字叫“背文”。由於鑄錢時錢範錯動緻使錢文出現重複的稱“重文”或“複文”。錢文用來說明錢幣的朝代、重量、幣值和鑄地等,同時也是一種書法藝術的表現。秦漢錢文多爲小篆字體,纖秀圓勁;王莽時期的懸針篆,挺拔俊秀;北周的“布泉”爲玉箸篆;唐宋之際,錢文多爲帝王或著名書法家所寫,眞、草、篆、隸、楷異彩紛呈,尤其是宋徽宗的瘦金體別具風味,百看不厭。
【傳形】錢幣収藏專用詞。錢文的左右二字易位或者文字位置未變而錢文反書者稱爲“傳形”,也有的稱“反文”或“反字”。常見的有“半兩”鑄爲“兩半”,“五銖”鑄成“銖五”,“大泉五十”鑄成“大泉十五”等。
【合背】錢幣収藏專用詞。在鑄錢時,錯將兩個母錢的正面重複使用,鑄出的錢幣沒有背文,而是兩個正面,故又稱“雙面”。由於背面仿佛被重合,故稱“合背”。常見的合背錢有“崇寧通寶”,另有正面爲“泰昌通寶”,背面爲“天啓通寶”的異剔合背錢。
【合面】錢幣収藏專用詞。在鑄錢時,錯將兩個母錢的背面重複使用,鑄出的錢文沒有面文,而是兩個反面,如同兩個錢的正面重合在一起。
【決文】錢幣収藏專用詞。錢幣內廓之角向外突出或延伸出現斜線。如果穿孔的四個角都向外突出稱爲“四決”。
【四出】錢幣収藏專用詞。錢幣正面的四決斜線一直延伸到外廓者稱爲“四出”,又稱角錢。漢靈帝的五銖錢稱爲“四出五銖”。
【直讀】錢文讀法。依照自上而下的讀錢文法叫直讀。一般“通寶”錢爲直讀。
【旋讀】錢文讀法。多爲四字,按照上、右、下、左順時針方向旋轉着讀。一般“元寶”錢爲旋讀。
【順讀】錢文讀法,又稱橫讀。即按照中文舊讀法,自右向左讀。如秦漢時期的“半兩錢”和“五銖錢”即爲順讀。
【對文錢】古錢幣之一。鏨去錢綖而畱下的錢心。由於這種錢是原來錢的一部分,錢文與外環對接起來才能成爲完整的文字,故稱“對文”。
【對錢】古錢幣之一,“對子錢”和“對品錢”的簡稱。係指同一年號、同樣形制、同樣穿孔、同樣厚薄、同樣材質,但錢文書體不同的兩枚錢幣。多爲一枚篆書配上一枚行書、草書或隸書。“對錢”始於南唐的“開元通寶”,北宋的“天聖元寶”“明道元寶”“元豐通寶”“宣和通寶”則是對錢發展的高峰期。南宋以後不再鑄行這種錢了。
【平錢】古錢幣之一,俗稱“小平錢”,簡稱“小平”。即按一文使用的最基礎的小錢,也是鑄行量最大、傳世最多的錢幣品種。平錢一般直徑爲2.4~2.6釐米,重約2.8~3.6克。目前所見主要有“開元通寶”“元豐通寶”“乾隆通寶”等。
【折二钱】古錢幣之一。即一枚錢當作兩個平錢使用的錢幣。其形體稍大於平錢,一般直徑爲2.7~2.9釐米,重約5~8克。歷史上北宋時期鑄行最多。常見的有“熙寧通寶”“政和通寶”等。南宋的“建炎通寶”“淳熙通寶”等也多爲“折二錢”。
【折三錢】古錢幣品種。即一枚可當3個小平錢使用的錢幣。品種及數量均較少,収藏中,僅見北宋的“大觀通寶”“政和通寶”,南宋的“慶元通寶”“嘉泰通寶”及明代的“大中通寶”中有折三錢。此種錢一般直徑爲2.9~3.2釐米,重約8~12克。
【折五錢】古錢幣品種。即一枚可當5個小平錢使用的錢幣,又稱“當五”錢。南宋的“嘉定通寶”、元代的“至正通寶”及明代的“洪武通寶”等均有折五錢。此種錢一般直徑爲3.2~3.6釐米,重量則懸殊較大。
【大錢】古錢幣品種。泛指“當十”以上,形體較大的高額錢幣。包括“當五十”“當百”“當千”等種類。虛值大錢始於王莽的“大布黃千”(即一枚當千枚使用)、“一刀平五千”(一枚當五千枚小錢)。後來,三國時期孫吳的“大錢當千”、蜀漢的“直百五銖”是其延續,而五代劉守光的“應天元寶”背萬錢達登峰造極。其後,唐代有當十“開元通寶”。清代咸豐年間,通貨膨脹,又出現了“當千”大錢。此類錢大小、輕重沒有一定規律,常常出現輕重倒置、大小出錯的現象,是經濟困難的表現,也是國運衰敗的前奏。
【男錢】古錢幣品種。王莽鑄行的“布泉”。因其外部高峻,顯得氣勢雄壯,有陽剛之氣,故稱。另外,據傳孕婦若佩戴“布泉”便可生男。唐代文學家段成式的詩句“私戴男錢壓鬢低”,也反映了這種民間風俗。由於有這樣的傳說,男錢也往往被稱爲“宜男錢”。
【女錢】古錢幣品種。南朝梁武帝鑄行的一種輕薄弱小的五銖錢。在古代“壯者爲男,弱者爲女”,這種纖弱的小錢與高峻的男錢相對稱爲“女錢”。還有一種缺邊的小五銖錢稱爲“公式女錢”。這兩種女錢曾在南朝同時併行。
【稚錢】古錢幣品種。一種形似女錢而有輪廓的輕薄五銖錢。因這種錢形小薄弱,在錢幣家族中像幼稚的小孩,所以叫做“稚錢”。南朝時還盛行一種“射稚”的遊戲,用的也是這種小錢。
【惡錢】古錢幣品種。即指東漢末年董卓鑄行的一種正、背面均無文字的輕劣小五銖錢,又稱“無文錢”。這種錢幣孔闊而肉狹,輕薄而無廓,集質劣、減重、濫鑄於一體,導緻通貨膨脹,民不聊生,因而當時民間稱這種錢爲“惡錢”。這種錢幣雖然當年鑄量很大,但質量低劣,存世併不多,反而成了五銖錢収藏中的珍品。
【官爐錢】古錢幣種類。即指由國家或地方政權設爐鑄行的錢幣。如明清之際“寶泉”“寶源”局等鑄行的各種制錢。一些分封、割據政權鑄行的錢幣也是官爐錢的一種。這些錢幣形質較好,鑄量較大,存世較多。
【私鑄錢】古錢幣種類。即指由民間私設熔爐盜鑄的錢幣。這種錢幣一般都較官爐的錢薄小,材質也較差,因而存世也較官爐錢少。
【開爐錢】古錢幣品種。即指錢爐開鑄後鑄出的第一批錢幣。這種錢幣圖案、文字均極爲精整,是収藏者喜愛的美品。
【後鑄錢】古錢幣品種。即指後世使用前代年號補鑄或重鑄的錢幣。這種錢幣始出於明代,“大中通寶”“洪武通寶”等錢幣都曾重鑄過。“泰昌通寶”則是泰昌皇帝死後,由其子天啓皇帝補鑄的
【鎮庫錢】古錢幣品種。即指爲進貢、紀念或避邪在開爐正式澆鑄之前,特意鑄製的一種大錢。由於五代時期的南唐國鑄過一種帶有“大唐鎮庫”四字的大錢,故稱“鎮庫錢”。後世鑄造的大錢,雖然沒有文字也稱“鎮庫錢”。這種錢材質、錢文均很精美,存世量也極少,是収藏者極力搜尋的珍品。
【年號錢】古錢幣品種。即指在錢幣正面鑄有帝王年號的錢幣。東晉十六國時成漢國李壽漢興年間(338~343)鑄行的“漢興”錢,是目前發現最早的年號錢。宋朝最爲盛行,宋太宗是推行年號錢的代表人物。他在位22年用過5個年號,先後鑄行了“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三種年號錢;南宋的7個皇帝,鑄過8種年號錢。在錢幣上鑄有年號,標明了鑄錢的年代,這是錢幣形制上的一個進步。而後的元、明、清歷代,也大部分鑄行的是年號錢。
【國號錢】古錢幣品種。即指在錢幣上鑄有國號名稱的錢幣。我國的方孔圓錢中,最早鑄有國號的是南唐時期的“大唐通寶”和“唐國通寶”。先秦時期鑄有“東周”字樣的布幣和鑄有“齊法化”字樣的刀幣,也是國號錢的一種。
【國號年號錢】古錢幣品種。即指集國號、年號於一體的錢幣。最有代表性的是東晉十六國之一夏赫連勃勃在眞興年間(419)所鑄的“大夏眞興”錢和遼代天慶年間(1111~1120)鑄的“大遼天慶”錢。這種國號年號錢在錢幣収藏中極爲罕見。
【紀重錢】古錢幣品種。即指在錢幣正面鑄有錢體自身重量的錢幣。秦始皇鑄的“半兩”錢是我國方孔圓錢中最早的紀重錢。漢“五銖”也是紀重錢的代表。但是,紀重錢多與所鑄重量不符。這是因爲盜鑄或爲省銅而減重所緻。在錢幣収藏中,可以依據錢幣重量而辨別鑄行年代的早晚,一般與重量相等者爲始鑄錢。
【紀地錢】古錢幣品種。即指錢的背面鑄有其鑄地簡稱的錢幣。我國最早的紀地錢爲唐武宗時,在“開元通寶”錢背面分別加鑄“昌”“京”“洛”等23個州名的錢幣。紀地錢可以爲収藏者研究古代各地鑄造技術和發展水平提供可靠依據。
【紀值錢】古錢幣品種。即指錢文鑄有自身價值的錢。王莽所鑄六泉十布中的“小泉直一”“大布黃千”;劉備鑄的“直百五銖”;清代的“當十”“當百”“當千”大錢均屬於紀值錢。大面額的紀值錢出現,往往引起通貨膨脹,造成經濟混亂。
【紀年錢】古錢幣品種。即指背面鑄有鑄行年代的錢幣。紀年錢始於南宋淳熙七年,“淳熙元寶”“淳熙通寶”均有自柒至十六的紀年標記。以後的“紹熙元寶”“慶元通寶”等自元字開始,分別至五和七年。
【紀監錢】古錢幣品種。即指背面鑄有錢監察司署簡稱的錢幣。南宋的“乾通元寶”背面的“同”字,即爲舒州同安監監鑄。“紹熙通寶”背面“漢”字,即湖北漢陽監鑄。
【合號錢】古錢幣品種。在一枚錢幣上同時鑄有兩個年號的方孔圓錢。多見於明代的錢幣,如“泰昌”“天啓”等,乃補鑄前朝錢幣時出現差錯所緻。
【磨廓錢】古錢幣品種。指磨去邊廓的錢幣,又稱“磨邊錢”。多見於漢代的五銖錢。
【剪邊錢】古錢幣品種。指將邊廓剪掉的小型錢幣,又稱剪輪錢。出現於東漢晚期,有的五銖錢的錢文剪掉了一半,稱爲“剪邊五銖”。
【綖環錢】古錢幣品種。以專用工具去掉錢幣的中心部分而成爲圓環狀的錢幣。“綖”讀作yán,古代冕上的裝飾物,在這裡形容錢幣邊緣細弱,象絲線作成的環。出現於東漢末期,混雜於零星小錢中使用。有時可將一枚綖環錢與一枚剪邊五銖拼合成一枚完整的五銖錢。
【榆莢錢】古錢幣品種。指輕薄如榆樹上的果實——榆莢一樣的錢幣,簡稱“莢錢”。穿孔闊大,錢體細小。多指西漢之初所銖的減重半兩錢。
【鵝眼錢】古錢幣品種。或稱“雞目錢”。錢體輕小如鵝眼、雞目之類的劣錢。如從東漢末年至六朝間所出劣質特小“五銖”錢,一般被統稱爲鵝眼錢或雞目錢。
【套子錢】古錢幣品種。即按不同版別配組成套的錢幣。有以不同錢局同一紀值的錢幣組成,有以同一錢局不同紀值的錢幣組成,也有把同一朝代或同一時期的錢幣組成套子錢的。康熙通寶錢幣就是典型的套子錢。
【羅漢錢】古錢幣品種。羅漢錢是清聖祖康熙年間所鑄制錢《康熙通寶》的異品。長期以來,一直被民間看作是吉祥幸福的信物,頗受珍愛。
這種羅漢錢,相傳是在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爲慶祝康熙皇帝六十壽辰,由戶部“寶泉”局所鑄造的“萬壽錢”。因曾放置在佛像羅漢的腹中,充佛髒多年,故後世稱之爲“羅漢錢”。此外,還有一種傳說,就是康熙年間,平藏的清兵以西藏廟宇的金、銅羅漢,熔化以後鑄成錢,所以有“羅漢錢”之稱,錢中含少量的黃金。由於年代已遠,流傳不一,現已無法攷證。
羅漢錢面文爲楷書“康熙通寶”,直讀;背文爲滿文“寶泉”二字,分列穿左、穿右。與一般《康熙通寶》不同之處在於:“熙”字少“口”左邊的一豎;而“通”字的“之”字僅爲一點(俗稱一點“通”)。
羅漢錢有頭爐羅漢錢和普通羅漢錢之分。頭爐羅漢錢是首次開爐製作的,錢徑2.65釐米,重約4.9克,緣闊0.4釐米,製作精良,色澤光亮,今世已不可多得。普通羅漢錢的錢徑也爲2.65釐米,但較頭爐羅漢錢略輕,緣較窄,緣闊只有0.3釐米。兩者一比較就可以區別開來。目前,人們所能見到的一般都是這種普通羅漢錢。
由於羅漢錢備受青睞,後世屢有仿製翻鑄。不過,翻鑄的羅漢錢的錢徑較小,大多在2.5釐米左右,且銅材較差,輕重不一,製作比較粗糙,細看不難識別。還有一種是將“寶泉”局的《康熙通寶》,挖去“熙”字中“口”部左邊的一豎,以充羅漢錢。但是,只要看看“熙”字下面的四點,只要發現左邊有一點偏出,就可以確定作僞無疑了。
【壓勝錢】古錢幣種類。壓勝錢,古時係指一些形狀類似錢幣的吉利或避邪物品。它來源於古代方士的一種巫術一一厭勝法,當時人們認爲運用厭勝法就可以製服他們想要製服的人和物。厭勝法的“厭“讀作ya,據《說文解字》解釋:厭,笮也,令人作壓。所以通常又把厭勝法稱作壓勝法。壓勝錢實際上就是據厭勝法的本義,人們爲避邪析福而製造的一種飾物,僅供人佩帶賞玩。名日錢,實示上併不作貨幣在市場上流通。
壓勝錢自漢以來即有鑄造。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每當官廷內有祭典活動,都要專門鑄造七批壓勝錢,懸挂在宮燈下。至朋、清時已逐步形成一種慣例,每朝新皇帝登基,均造一批枯美的壓勝錢。這種習俗逐入民間,相習成俗。它不僅反映人們祈求太平盛世的美妊願望,而且常烙有當時的時代印跡,甚至在太平天囯農民起義中,亦被用作秘密聯絡的接頭標誌。
壓勝錢的種類十分繁雜,一般有賜錢、古語錢、廟宇錢、撒帳錢、生育錢、圖案錢、符咒錢、洗心錢(上學、成年人洗心)、洗兒錢(嬰兒滿月洗浴,賜給孩子的錢)、春錢、五毒怯邪錢等。
【厭勝錢】古錢幣品種。“厭勝”意即“厭而勝之”,係用法術詛咒或祈禱以達到製勝所厭惡的人、物或魔怪的目的,由此而鑄成錢幣形態的避邪品、吉利品或紀念品統稱爲“厭勝錢”。一般僅供佩帶玩賞用,而不作貨幣流通。我國自漢代起官、私爐均行鼓鑄,品類甚多,且有發展,其中吉語、八卦、供養、撒帳、打馬格及春錢等數種傳世甚豐。除銅錢外尚有以金銀製作者,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