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系统解读北京市高招“双培计划”“外培计划”

(2015-04-14 14:36:37)
标签:

教育

高考

双培计划

外培计划

    在北京市2015年高考改革的几项新政中,市属高校的“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是一个完全的新生事物。近日,市教委市教育考试院与相关媒体对此做了不少说明和解释。毕竟是新增项目,家长们还是有不少疑虑,故在此根据各类官方说明和本人的理解做进一步分析、归纳与汇总。

一、项目起源

这项改革源自北京市教委的《北京高等学校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计划》:未来35年,市属高校将与在京中央高校、海(境)外名校开展合作,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部分学生将有机会到在京中央高校和海外高校访学。这种交叉培养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形式,其中短期的类似于现在很多高校已经开展的校际交流项目,学生经选拔后到另一所(通常是更好的)学校进行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插班学习,修读几门课程,或参与研究项目;而长期的就是今年推出的“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入学时即确定人选,确定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在对方学校学习较长时间,达到两年至三年。显然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更高,视野更广,更有特色。入学确定人选的方式就是将具体的招生计划列入提前招生批次的B段,由考生填报,择优录取。

二、招生的市属学校与联合培养的中央部属学校

“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的招生学校为北京市所属高校,而《规定》规定两个计划的最低控制线是一本线,那么从北京市2014年的招生计划看下述市属高校在本科一批招生:

北京工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工商大学、

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北方工业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京建筑大学、

北京农学院、中华女子学院

但有消息称有20多所市属高校参与这两个计划,由此可以推断,原在本二批招生的市属高校也可能会有在提前批执行一本线招生的“双培”“外培”专业,这些学校是: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服装学院、北京印刷学院、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城市学院

可能承担“双培计划”共同培养学生的中央在京高校有二十多所, 包括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北医、北航、北理工、农大、林大、北科大、北交大、北邮、化工、华电、石油、矿业、地质、北外、北语、政法、传媒、中财、外经贸、民大、中医药等,主要是教育部和工信部所属高校,基本是985211高校。

具体的“交叉培养”的“对子”还有待于北京市正式公布的招生计划。目前通过《教育面对面》初步公布了“双培计划”的只有北二外,该校准备在英语、国际政治、法学等专业遴选部分学生到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部属院校对口专业“双培。”而外培计划则准备在英语、市场营销、酒店管理、葡萄牙语等专业遴选部分学生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等海外知名高校访学。

有意愿报考“双培计划”和“外培计划”的家长考生一定要提前关注,在招生计划公布后及时认真研究,不要错失大好的机会。

三、关于文凭

北京市教委和教育考试院的相关说明已非常清楚,无论是“双培计划”还是“外培计划”,最后都是单方文凭,即如完成全部培养方案的内容并考核合格,将获得入学学校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有家长觉得“双培计划”“3+1”中大部分时间在部属高校学习,文凭是否会与部属高校相关,这是不可能的。而“外培计划”“1+2+ 1有两年在国外高校读书,与有些高校的“2+2中外合作办学”是不一样的。“2+2中外合作办学”是获中方的毕业证学位证和外方的学位证(外方无毕业证),“外培计划”是获中方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在国外的两年属于“访学”(访问学习)。这一点家长考生千万不要混淆。

四、关于学费及相关费用

按北京市教委和教育考试院的相关说明,“双培计划”的学生在入学学校缴纳学费及其他相关费用,在访学的中央部属高校不再缴费。

“外培计划”的费用组成相对复杂,应包括境外高校的学费、机票等旅费以及在国外的生活费。学费肯定是市教委出,公费往返机票估计有一定的次数限制(应该是一次),生活费估计也许要学生家庭自己承担,也许教委以一定的比例给予补助,家庭困难的学生可能会得到全额生活费。总的讲,基本属于“公费”访学,教委出大头,个人出小头甚至不出。具体数额要看去哪个国家,哪个城市,当地的消费水平如何。在国外学习生活,开销总是要大一些,家长应有思想准备,在高招咨询时问清楚。

五、关于培养模式(学习年限分配)

“双培计划”的主要培养模式是“3+1”,即前三年在中央部属高校学习,第四年回原入学的市属高校学习。这种培养模式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一入学就外派到合作培养的部属院校,从大一到大三,与该校学生学一样的课程,从公共课、基础课到专业基础和部分专业课,系统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受到严格的训练。大四再回到自己入学的学校,继续部分专业课学习及专业实习实践,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参与保研考研求职,最后圆满完成学业。更细致的工作可能是派出学校与接收学校共同商定双培生的培养方案,确定必修环节,学生可自由选修一些课程,感受高水平大学的教育。

“外培计划”的培养模式是“1+2+1”,第一年在录取的市属高校学习,修读公共课基础课,另有一个重要任务是提高外语。因为如果外方有要求,也许在一年级末要考雅思或托福,以保证出国后的正常学习。如果外方无要求,估计本校也会有要求,如英语四六级成绩,还是为确保出国时语言过关。本人估计在外方的两年应该是学生自己选课,修读一定的学分,达到派出校的要求。因为国外的大学教育模式与国内有较大不同,一般本科为通识教育,专业概念淡化,专业名称与国内也非一一对应,学生要学会选课。估计国内就读校在出国前会对学生有具体要求与选课指导,不会盲目放羊的。最后一年回国内本校就读,继续部分专业课学习及专业实习实践,完成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参与保研考研求职,最后圆满完成学业。对于外培生而言,国内外课程的衔接是个难点,因此学生必须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六、关于计划名额

从不同的媒体信息得到关于“双培计划”“外培计划”总计划名额的两种提法,一种提法是两个计划招生总数2000人,另一种提法是“双培计划”2000人,“外培计划”300人。这些招生计划名额是要确定分配到各区县的。例如北二外的外培计划数是16人,北京共有16个行政区县,正好一区一个,估计是这样考虑的。可以预计,市属校每校可能有100名以上的双培计划名额,16名及以上的外培计划名额。学校的计划数和区县的计划数都不一定平均分配,要看安排专业的情况。教委明确规定,这些计划名额在各区县之间是不可以调剂的。

七、关于退出机制

据权威部门的解释,学生入选计“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后,如果学习和生活确实不能适应,经学校审核同意后,仍可回到学籍所在学校学习。学业合格者,可获得学籍所在学校的学历学位。

八、权衡利弊得失

作为2015年北京市高考改革的重头戏,“高水平人才的交叉培养”开拓了一种新模式。学生如能够就读“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得到的好处十分明显。两个计划涉及的专业要么是市属院校的强势特色专业,要么是北京市发展建设需要的重点专业,学生如就读这些专业,其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都应该是不错的。而以不一定很高的高考分数和市属高校学生身份在部属985211名牌大学学习,享受高水平的教育资源,对学生定会收获大大。可以想像,北建工的建筑学专业学生如能在清华建筑学学习三年,将是多么难得的机会,这是国内顶级的建筑学专业呵。而对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却非常想到国外学习和开阔眼界的学生,外培计划可以说是省钱又快捷的出国直通车,更是普通家庭学生难得的机会。

同时,对于可能存在的问题或者说困难,家长考生也必须明白,必须面对,在报名时要想清楚。

首先,无论是双培还是外培,学生的学习压力将是很大的。在部属高校访学,你的高考分数和学习能力可能与周围同学存在一定甚至是较大的差距,要跟上学习进度,你必须付出更多的努力,方能确保学习成绩合格,进而努力争取优良。到国外访学外语的压力最大,同时要适应高强度的学习,超大量的阅读,以及自我生活管理和自我心理疏导。近些年不少出国留学包括就读港校反馈回来的信息,都反映出国外境外学习的压力和难度都大于国内学习,家长考生必须要有思想准备。

其次,可能会有对文凭的纠结。现在很多家长考生希望就读985211高校,市属高校仅北工大是211高校,而在北京的部分部属211高校由于行业特色原因录取分数并不很高。如果优先选择就读“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可能与211高校不能兼得,必须有所取舍。

第三,“双培计划”“外培计划”都是第一次招生,新生事物,无任何资料信息参考,给报志愿增加了难度。人们也许会说反正是出分报志愿,拉开梯度,应该没什么难度呀,其实不然,在每一个批次内拉开梯度排好顺序并不难,难就难在处理好各批次的关系,主要是提前批A段、B段与本一批的关系。“双培计划”“外培计划”放在B段,在本一批之前,如被录取则本一批就没机会了,而要想上本一批的211学校就必须放弃B段。估计在报志愿时,中学可能希望学生把握各种机会,能报的都报上,就可能出现上述的矛盾和问题。建议家长考生在拟定志愿方案时将填在B段的学校与本一批的六所学校一一比较,想清楚究竟更想上哪所哪类学校,定夺取舍,敢于放弃,不要纠结。

第四,大学教育的改革创新,其效果要四年一个周期后才可初步显现。如选择了“双培计划”“外培计划”,就要敢于承担由此而带来的一切,包括学习效果,社会的认可度,继续学习深造的衔接等等。不要一开始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后期不冷不热,也不要瞻前顾后,怕这怕那的。高等教育是多元化的,学生成才的道路也是多样化的,报志愿前要多调查研究,选择了就不要后悔,努力走下去,前途光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