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170.合肥包公祠.包拯塑像

标签:
收藏普通邮资封合肥包公祠.包拯塑像安徽专用邮资图军事 |
分类: PF普通邮资(专用邮资图)封 |



170.(2006-7)合肥包公祠.包拯塑像
邮票规格:30×41mm
信封规格:230×120mm
2006年改值为1.20元
包拯(999—1062),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奉使契丹还,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请求朝廷准许解盐通商买卖。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瀛、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嘉裕六年(1061),任枢密副使。后卒于位,谥号“孝肃”。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人称包青天。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包公一生在全国许多地方做过官,但无论在何处为官,包公都能做到任内清正廉明,因而广受尊重。包公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妇孺皆知,其功德为后人世代传颂。合肥是包公的故乡,家乡人民一直怀念这位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的青天大老爷,很早就建了包公祠。
包公孝肃祠
包公祠占地1公顷,祠为白墙青瓦构筑的封闭式三合院组成。由大殿,二殿,东西配殿,半壁廊,碑亭组成。风格古朴,庄严肃穆。包公祠正门的门楼并不显赫,青砖黑瓦,飞檐翘角,就像宋代一户普通人家,平淡而朴实,只是门前凸起的石鼓,黑漆大门上,书有红底金字的对联“忠贤将相”、“道德传家”,门楣上“包孝肃公祠”五个金字,彰显着包公曾经的地位。主建筑是包公亭堂,抱柱上有副对联:“凡吾辈做官,须带几分骨气;谒先生遗像,如亲三代典型。”包公坐像高八尺,着古铜色,蹙眉平视,长须飘拂,使人一见肃然起敬。正中匾额上的“色正芒寒”四字为李鸿章之兄李翰章所题。包公像左边木台上摆放着三口铜铡:龙头铡、虎头铡、狗头铡,壁嵌黑石包公刻像,威严不阿,表现了“铁面无私”的黑脸包公的凛然正气。祠两侧外廊门拱上刻有“廉顽”、“立懦”四个醒目大字;亭堂西面配以曲榭长廊;东面有一六角龙井亭耸立,内有古井,号“廉泉”。亭栏画栋顶端雕有浮龙,晴天白日,龙影映人井底,随着井水晃动,如龙飞舞,俗称“龙井”。祠堂西南之流芳亭,相传包公幼年时常来此读书,以为纪念。包公祠还有回澜轩、清心亭、直道坊、东轩等建筑。“回澜轩”(包拯历史文化长廊)里有“包氏家族世家”、“包拯生平”和反映包公活动的壁画。“直道坊”和“清心亭”,此乃包拯《题郡斋壁》里的诗句:“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他认为清廉是治世的根本,正直是为人的准则。祠四周即包河,相传生红花藕,断之无丝,象征包公铁面无私。
包公祠不仅是一个很有特色的游览胜地,又是寓教于人的好地方。在百姓的心目中,包公俨然已不是人,而是一尊神。每当社会腐败之风盛行,奸邪盗恶猖獗,人们就会想到包公,包公成了救世主。可包公毕竟只有一个,靠他一人救不了天下,社会的治理最重要的还是需要依靠法律,完善法律,造就千千万万个如包公一样执法如山的人。包公其实活着,他活于丹青与史册。悲愤与激昂,凛然与刚正,其实都凝固在这空气中,嵌入到松柏里,渗透到泉水下,扎根于人心深处,滋养一代又一代后人。后人朝朝在换,后人已非前人,前人虽然不见,其实仍在原来的地方——在世人的心中。轮回接着轮回,前人后人皆化成尘土,却又在不同时空,离奇的累积在一起,在天地间形成一股厚重的势力,或曰:“天地有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