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我们小组的讨论主题是赞可夫的发展性教学理论,结合之前了解到的一些信息,还有老师上课时的补充, 这里我就该理论对语文教学的影响和启示谈谈自己的看法。
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发展性教学理论,它是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和教学专家列·符·赞可夫经过20年的持续研究于1975年总结形成的。其教学论思想反映了国际上20世纪50年代以后共同性的教育思潮,代表了教学论发展的新趋势,成为世界上现代教学论的一个最有影响的典型流派。
赞可夫发展了他的老师、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两种发展水平”理论,提出了“教学的结构决定学生发展进程”的重要思想。主张以整体性观点来安排教学结构,组织教学过程。他认为教育作用的完整性是保证教育作用对发展有高效率的关键所在;教师在教学中应随着学生水平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的转换相应提高难度,引导学生逐步向更高目标前进;把教学内容的重心转移到学科的知识结构上,就能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学得的知识能融会贯通,也就加快了思维发展过程,促进心理机能的早日完善。文学教育、情感熏陶受到语文教育家们的重视。这与发展性教学理论中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是基本相通的。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它总是与学生自己的“体验”分不开的。
在用整体性观点安排教学结构、组织教学过程时,赞可夫夫认为:“必须有这样一些安排教学过程的原则,使这些原则能够成为所有学科教学的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他在实验过程中制定的五项教学论原则:
1.以高难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2.以高速度进行教学的原则。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5.使全班学生(包括最差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以上五条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与整个实验教学论体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有密切的联系。以这五条原则为重要标志的实验教学论体系,是赞可夫首创的苏联发展性教学的第一例完整体系。这一体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为指导,以整体性观点为具体的方法论基础,揭示了教学的结构与学生的发展进程之间的因果联系,提出了在教学实践中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原则和具体途径。赞可夫的五条教学论原则都包含一定的合理思想,他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在指导思想上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在教学原则上着重发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在学习动机上重视激发学生的内部诱因,在教学方式方法上主张灵活多样,在巩固知识上注意知识之间的联系。这些是他对教育理论作出的贡献。
下面是发展性教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一些重要启示:
1.要恰当地把握好我们的“高难度”、“高速度”。一方面,我们的课程与教材要有足够的“难度”和“速度”,保证学生适度的紧张,让他们有“跳一跳”摘到果子的愿望,另一方面,学生又不至于因为“难度”太大,或“速度”过高,而望洋兴叹,信心不足。应当指出的是,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势下,一些课程与教材的“难度”有盲目“攀高”的现象。这种现象已经引起了教育界人士及有关方面的关注。
2.“理论知识”应成为教材的“主线”,在学生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语文教材的线索不够清晰、结构不够合理的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语文教学的发展。语文学科的“理论知识”作为教材线索在教材中表现得不够鲜明,这已为不少学者明确指出。因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表现出盲目性和随意性。当然,语文教材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可能像理科教材那样表现为非常明晰、非常清爽的“直线型”结构,而只能“螺旋型”地呈现其结构。但是,“螺旋型”结构也必须有一个相当清晰的线索,学生的发展才有一个清晰的轨迹。
3.学生要理解“学习过程”,把握自己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当学生不了解学习过程,或者根本不去了解学习过程的时候,他们除了盲目地跟着老师转,机械地做些“例行”的活动和作业外,别无其它选择。他们没有主动性,更无创造性。因而他们很少能够尝到学习的乐趣、创造的快感。他们的发展因而受到极大的限制。更主要的是,正如上文所论述的,学生语言的发展,不是仅仅依靠他们对语言现象的“理解”,更不能仰仗教师对课文、对语言现象的“分析”。语言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历练的过程,它总是与“体验”,而且是学生自己的“体验”分不开的。只有学生理解了“学习过程”,他们才能积极地寻求这一过程,创造性地完成这一过程。
4.让全体学生都学有所得,都能得到发展。增加课程与教材的弹性,让程度不同的学生各“展”其能,各自发挥自己的特长,这一做法我国语文界正被逐步吸纳和采用。目前需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实验与研究。因为学生来自不同的背景、家庭,其个性、爱好、兴趣点都有差异,所以他们发展的起点、方向都不同。课程与教材要能照顾到这些差异,让学生的发展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作为师范生,我觉得学习赞可夫发展性教学理论是很有必要的,不仅仅是因为它在世界教学理论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充实我们的大脑,指导我们更好的开展自己以后的教学工作。教师,另一个贬义的叫法是“教书匠”。为什么社会上对我们教师会有这种称呼?因为我们许多教师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名流水线工人,生产标准化的产品。当代教育界流行一句名话,即“教是为了不教”,并把它视为教学的最高境界。可见重视学生的后天学习、后天发展,是最科学的教学方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