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只要你小学毕业就一定读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乌鸦喝水》故事出自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被收录进了全国好多版本的小学生语文课本里,课本大多配了插图,图中用的都是水瓶,形状各不相同,有的瓶口很小,有的“身子”很圆,插图中瓶子里的水也深浅不一。
实验分别选取了人教版、西师大、北师大、长春版四个版本的小学语文课本,以各自《乌鸦喝水》课文里的“水瓶”插图为模本,分别找来相似的瓶子,开始分组模拟实验。
实验结果让所有人惊呆:四个瓶子中,乌鸦只能喝到其中一个瓶子(西师大版)里的水,另外三个瓶子,不管你往扔瓶子里多少石头,乌鸦都根本喝不到水!
所以,给出结论按照大多数教材里的配图,乌鸦已经渴死了。
这组实验结果一出,网友纷纷表示:“坑乌鸦啊!”
有网友说,“没想到从小膜拜的那只乌鸦,这么多年来都没喝到过水!”
甚至有些网友开玩笑地套用一句歌词说,原来“童话”里的故事都是骗人的!
第二次实验
乌鸦喝不喝得到水,跟瓶子没关系
实验一出,质疑四起。昨天,媒体又做了一次“乌鸦喝水”实验,这次请来的实验人,是杭州第十四中学高三物理老师周翔,并请了化学老师汤小梅协助。
分别借到了与西师大、人教版以及长春版语文教材《乌鸦喝水》课本插图中类似的三个瓶子,容积也各不相同,分别是平底烧瓶(容积500mL)、锥形瓶(容积250mL)、广口瓶(容积600mL)。
另外,还准备了形状不规则的方解石、鹅卵石、沙子,以及量筒(500ml)、烧杯、红墨水等材料。
周老师首先想说的是,只要往装有水的瓶子里扔一块石头,不管是什么样的瓶子,水都会上升的,只不过不同形状的瓶子,水面上升的程度不同罢了,这就和“精卫填海”的道理一样,因为石头密度比水大,而且不溶于水。
实验一
容器:锥形瓶(容积250mL,口径5厘米)
之前大家都是先往瓶里放水,再慢慢往瓶子扔石头,而周老师选择了用逆向思维来做这个实验。
先将若干不规则的方解石,填满容积250mL,瓶口直径5厘米的锥形瓶(注:由于方解石形状不规则,所以石头与石头之间一定有间隙);
然后在500mL里的量筒内倒满水,再将量筒里的水慢慢倒入锥形瓶中,当锥形瓶中水满时,量筒在实验台上放平,从量筒刻度上看到,倒入瓶中的水有170mL。
实验结论
如果锥形瓶中的水刚好是170mL,只要乌鸦能坚持不懈,不断往瓶内投入若干不规则的方解石,水可以刚好漫过瓶口,乌鸦就能喝到水了。
如果锥形瓶中的水量大于170mL,则水量越多,所需投入的石头就越少,水也会越快漫过瓶口;
但如果锥形瓶内的水量小于170mL,理论上说,不管放入多少方解石,水都无法漫到瓶口,乌鸦就怎么都喝不到水。
实验二
容器:锥形瓶(容积250mL,口径5厘米)
src%20null
实验(一)中,我们放入瓶内的是若干形状不规则的方解石。
周老师说,如果是形状非常规则的一块方解石,且方解石放入瓶里与瓶中不产生间隙,只要瓶内有水,不管水量多少,从理论上说,水位会上升至瓶口。“这是因为石头密度比水大,而且石头不会渗水,会沉到水底,占用了水原来的体积,所以水就到上面了。”
那么,把若干不规则的方解石放入水中后,产生的间隙大小,会不会对水位的上升也有影响?
周老师将若干沙子放入装有石头和水快要溢满的锥形瓶内,发现随着沙子的加入,水位逐渐上升。
实验结论
不规则石头间的间隙大小,对水位上升也有影响。相同水量的锥形瓶中,放入的方解石间隙越小,水位上升得就越明显。
实验三
容器:广口瓶(容积600mL,口径约5.5厘米)
这款广口瓶可模拟长春版小学语文课本《乌鸦喝水》插图里的瓶子,只是容量可能不同。
用若干不规则的方解石和鹅卵石,将广口瓶慢慢填满,然后重新将500mL的量筒注满水后,倒入广口瓶中,当水量达245mL时,水漫至瓶口。
实验结论
当广口瓶中水量为245mL或大于245mL时,只要向瓶内放入足够量的方解石和鹅卵石,水就会漫过瓶口,乌鸦就能喝到水。
实验四
容器:平底烧瓶(容积500mL,瓶上体为圆柱形,高10厘米,口径3.5厘米)
同样将不规则的方解石和鹅卵石放入瓶内,将量筒里的水慢慢注入瓶内,当注入水量为360ml时,瓶口水溢出。
终极实验结论
容量为500mL平底烧瓶里,放入360mL或者大于360mL的水,再慢慢让瓶内放入不规则的方解石或鹅卵石,水同样会上升至瓶口。
周老师说,实验结果表明,乌鸦能不能喝到瓶子里的水,跟瓶子本身没关系,而与瓶内水量、放入石子间的间隙有关,当然,这次实验测出来的水容量、瓶容量等会可能有误差,但不影响实验结果。
化学老师汤老师也说,其实小学课本里采用《乌鸦喝水》故事,主要是告诉小朋友们,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不要太过于纠结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水。
看到这儿,小伙伴们也该闹明白了吧。。。。老师说得好,还是不要太过于纠结乌鸦到底能不能喝到水了,遇到问题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才是真道理!让乌鸦飞过吧。。。。同意的,点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