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日是元旦,房东邀请我们去参观他的果园,就在村口新滘东路北面一直到黄埔涌,大约3平方公里大小,房东只是其中3-4亩地,进入果园以后就看见香蕉,杨桃,菠萝等水果,大部分不到开摘季节,果农精耕细作,为了保温,每个含苞待放的水果都用塑料袋包裹着,包裹劳作就很辛苦,果园内的饲料味道很大,几乎臭气熏天,还有若干小工厂作坊在里面,随意乱扔垃圾,不太注意整洁,果农各自为政,简单的围栏保护自己的果园,房东老板很客气指导我们采摘杨桃,有些杨桃太小还不到果实的时候,大的杨桃有小西瓜那么大,上海市场里没见过大的,他说果农纯粹好玩,挣不到什么钱,八十年代的早先他为了出售水果,早上要骑车60公里去顺德农贸市场交易,只有哪里水果能卖个好价钱,我看了热带水果都很诱人,采摘要有果农指点,否则就是拿了生的不能吃的,边上小河里看见浸泡了一个扁舟,房东说是划龙舟用的,泡在水里反而不会腐蚀变烂,比赛时候打捞上来,油漆一下就可以使用,第一次在果园采摘,很新鲜,回去以后切了自己摘的杨桃,很是清香可口,甜度适中,房东建议杨桃不能多吃,是凉性的水果,每天吃一个就可以了,15日回上海的时候,买了50公斤新鲜杨桃带回去,房东老板的姐姐一个人背篓50公斤和我交接,我是完全提不动,就是提起来了,不能走路了,回上海的路程都是花钱托人搬运才平安送到家里。
2日,万胜围地铁站边上的万胜广场有食品交易会,特地去参观了一下广式的食品,大约有2个篮球场大小摊位,有广式腊肉,烤乳猪,香肠等食品,看见9斤的阳江黄花鱼,也有贵州四川一带的食品,特地买了10斤贵州腊肠,还有澳门展区,在澳门展区了喝了咖啡,回程上公交车被售票员嬉笑一番,说我买了那么多腊肠,平时在家里腊肠煮饭吃,感觉比鲜肉清洁卫生一点。
5日,网上看了广州最老的茶楼,还能听粤剧的是在龙津东路的荣华楼,一大早赶去哪里,公交车坐了几乎一小时,不过顺利的找到了荣华楼,现在已经是现代化路边小楼,里面和路边茶馆没什么区别,由于时间来早了,没有开始营业,其实也没什么人气了,入座以后一个老太主动来介绍现场情况,并分给我若干茶饮食品,也有其他茶客过来送食品,老太要我注意这些人,他们是来唱粤剧的,要打赏的,并教我消费门槛,里面是要茶位费的,但是消费满了40元就可以免单,他帮我点了焗油餐包和河粉,费用还不到40元,这个老太自说自话给自己点了干炒牛河,这样超过了40元,说过会给我费用,到我走了也没给我,看来她是来蹭吃喝的,她自称上海的宁波人,小的时候在上海长大,由于父辈在广州海运局工作,她五十年代来广州落户,那些粤剧歌手都是业余自娱自乐的,没什么看点,也不精彩,一小时以后我离开荣华楼,去西面1公里处的荔湾公园,荔湾公园是五十年代开挖建造的,不过在广州老区里面,沿途龙津西路有很多民国建筑和骑楼弄堂,还有教堂和若干民国巨擘的住宅,我来来回回的走了一公里,感觉有点古典美,而且比较整洁,适合观赏,再次走进荔湾公园,发现里面有一个粤剧横幅下的表演平台,有一个妇女在断断续续的演唱,好像比较专业,突然又下台离开了,问了公园保安,他说现在这些人偶尔来演唱,没什么规律的,今天可能没有,到现在没几个人出现,出了公园,随后向北走向陈家祠堂,陈家祠堂也是广州代表性建筑,原附近陈姓居民集资建于1886年,当时规模并不大,但是清朝以后陈炯明大力投资建造,也就是这样的军阀才能有财力把自己的家祠搞的全国数一数二,就形成现在雕梁画栋门楣,共8000平方米,三进三路九堂两厢的格局,可以容纳陈姓100个考生在里面吃住学习,可谓构思精巧,解放后这里是工厂和学校,破坏了大部分,2000年以后重新完善修理,形成现在的局面,现在里面还有岭南艺术品展览馆,其中手工的象牙雕刻和广绣潮绣很是精美,现在未必能做出这样的作品,陈家祠堂各种介绍很多,大家都了解一些的,出了陈家祠堂走800米到华林寺,华林寺是南朝时期的建筑,大约公元600年前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盛行,庙产扩大很多,著名的是500罗汉堂,其格局到现在没变化过,大堂前面也有美轮美奂的石刻造型,值得一提的是华林寺是当时容许外国人居住和参观的地方,早期的英国人在这里有很多回忆,还留有照片,给后人修旧如旧提供参考,往东走一公里到了圣心大教堂,没有到达圣心大教堂以前的路上,看见很多海鲜干货商店,看来这里是广州传统的海鲜商业区,大教堂是早期广州地标性的建筑,远看并不高大,1886年法国传教士开始筹建,当地增城石匠父子两代人25年建造才完工,完全是石砌的,占地3000平方米,钟楼塔60米高度,近看十分高大,几次内战外战,教堂受到波及,还有飞机爆燃在教堂广场前的事情,前几年周围棚户简屋违章搭建很多,现在已经清理完毕,完整的形象已经显现,还是不死心要去看看广州督抚衙门的遗迹,毕竟是广州的老城中心,正好顺路去城隍庙,中午在路口吃了午饭,看来督抚衙门遗迹是荡然无存了,路过广州最老的国王南越王墓,是公元前的西汉古墓,说明广州以前就是一个王国的存在,广州人已经把它当成城市发展的看点,毕竟是在城市核心区域的,古墓周围有若干老式电影院,说明这里曾经是文化区,走到广州城隍庙,发现只剩下一栋庙宇存在,不像上海城隍庙的规模很大,不过周围是广州老商业街道,发掘出来的街道路面说明,以前街道非常狭窄,几乎面对面,这个是国内城市大同小异的情况,再往东是农民运动讲习所,以前是文庙改建的,文庙规模比较大,格局是正式的孔庙,还有泮水河,进去看了一下,里面住上千人没问题,有个歌曲:农讲所讲台,以前流传了很久,农讲所可能就是一个农民文化培训机构,也有若干人终身参与了活动,一直到解放后的有名有姓的没几个人,时间已经下午3点了,还有海憧寺没去过,也是回家的必经之路,就公交车赶紧去一次,争取跑掉一个景点,海憧寺之所以出名还是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有关系,第一批外国人商人的活动区域只能是海憧寺里面,那个时候还没有沙面,所以很多谋划对中国的入侵策略基本都是在海憧寺里面的,海憧寺是明朝以后发展起来的,在广州市内并不是非常悠久和经典的园林寺庙,现在变成首屈一指的庙宇,周围环境都整治一新,里外走走很是舒服,也是见证了历史的发展,今天走了很多路,晚上到家发现天气冷了,被子不够,朋友拿出了一床棉被,睡觉暖和了一点。
陈家祠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