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Caohong
Caohong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663
  • 关注人气:3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23-05-05 05:38:36)
标签:

沈阳

出差

杂谈

分类: 民俗

     一个亲戚在沈阳结婚,邀请去参加了婚礼,担心公务缠身去不了,但是公司上级领导好久没出现了,也没什么通讯联系,预计他发生什么事了,这样我就没有请假对象可以无悬念的出发。

     6日下午浦东机场上了飞机,傍晚时分到达沈阳,亲朋好友来接机,住宿在沈空将军楼。

     7日上午参加婚礼,席开50桌,热闹非凡,新郎新娘出类拔萃,郎才女貌,幸福美满;下午婚礼结束以后可以观光,沈阳变化很大,古代的东陵,北陵和故宫不算,近代历史性的东西基本荡然无存,只有东北大学还在,下午就约了亲朋好友参观东北大学;

     东北大学进门就看见恢弘的广场和教学主楼,围绕四周是各种教学楼和图书馆,绿树成荫,文化艺术气息很浓,大学辅助的学生宿舍和餐饮食堂分布错落有致,非常方便,学生宿舍楼道旷阔,地面铺设水泥磨光石子,干净明亮。

     1922年春,张作霖委派时任奉天省长兼财政厅长王永江筹办东北大学。同年,成立东北大学筹备委员会,原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改办为东北大学理工科,原文学专门学校(原奉天法政学堂)改办为东北大学文法科。校长由王永江兼任,学生480余人。文法科设中国文学系、英文学系、俄文学系、法律学系、政治学系;理工科设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土木工学系,机械学系,并成立东北大学筹委会,1923年4月19日,奉天省公署颁发“东北大学之印”,4月26日正式启用,东北大学宣告成立,时任奉天省省长王永江为首任校长。 1923年10月24日,东北大学正式开学。学校仿德国柏林大学设计,王永江校长亲题 “知行合一”为东北大学校训。在学校附近另开设东北大学工厂,占地200亩,供学生实习使用,聘留学德国归来的杨毓桢博士任厂长。刚刚诞生的东北大学已经开始运用现代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启迪学生思想,丰富学术文化。 1925年9月,理工大楼、教授住宅、学生宿舍及相应的附属设施竣工。校园内,理工科大白楼、化学馆、纺织馆、图书馆、大礼堂、实验室、汉卿南、北楼、教授住宅东西新村和当时亚洲最大的体育场鳞次栉比,建筑宏伟、壮丽辉煌。1927年11月,奉天省省长刘尚清兼任东北大学校长,踵事增华,历有建设。

     1928年8月16日,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过去两个多月,刚刚接替其父张作霖主持东北军政的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继任东北大学第三任校长,并提出了“研究高深学术,培养专门人才,应社会之需要,谋求文化之发展”的办学宗旨,先后捐出其父留下的大部分遗产约180万银元,用于扩建校舍、高薪礼聘著名学者、购置国外,先进实验设备、资送优秀学生出国。当时,学校设立了理、工、文、法、教育等较为齐全的学科,各学科学会迅速发展起来。文法科成立自治会、夏声社、社会科学研究社;工学院成立矿学会;理工预科成立英语研究会;理学院孙国封院长为促进科学进步,发起科学教育协进会。这一时期,英、法、美等国家的学者、专家纷至沓来,进驻东北大学讲学与交流。1928年8月,结束欧洲旅行考察的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应张学良校长邀请来东大,着手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1928年9月,由于张学良校长极力倡导男女同校,各科共50名女生走入东北大学校门。1929年7月1日,东北大学第一届毕业典礼,张学良校长向120名学生颁发毕业证书,授予学士学位。各系毕业成绩第一的学生还由学校选送英、美、德等国留学深造。同年秋,文法两院学生迁入北陵校区。张学良校长重金礼聘,广招良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荀、刘仙洲、黄侃、刘半农等一批名师执教东大。张学良校长对体育教育也异常重视,增聘体育教员,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1929年,第14届华北运动会在东北大学举行,东大破8项全国纪录,夺得男子田径赛第一名。东大足球队、篮球队还远征日本进行比赛。东大学子以其强健的体魄驳斥了“东亚病夫”的谬论。1930年秋,东北大学已发展成为设有6个学院24个系8个专修科,在校学生3000人,舍宇壮丽、设备先进,经费充裕,良师荟萃,学风淳穆的国内一流高等学府。 正当学校蓬勃发展之际,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一夜之间占领沈阳,东北大学成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破坏的第一所大学,校舍被日军占领,设备图书损失殆尽,著名学者严重流失,学生流浪他乡,学校一夜之间变成流亡大学,全校师生悲愤已极,被迫走上流亡之路。10月,东北大学在北平勉强复课。 1945年抗战胜利以后,校区整合,整体搬迁到长沼湖(现在南湖),总面积181万平方米,当时总体思路是办成一个万人大学。 

     1949年3月,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以东北大学工学院和理学院(部分)为基础建立沈阳工学院。1950年8月,定名为东北工学院,隶属国家冶金工业部,校址还是在沈阳南湖。1950年4月,著名冶金专家靳树梁担任东北工学院院长,学生12936人,教师2428人。1952年,全国范围进行高校院系调整,先后有清华大学、大连工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山东大学、西北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同济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青岛工学院、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等高校的学科和系,包括电机系、采矿系、冶金系、土木系、建筑系、市政类系(科)、外国语言系、金融系等并入东北工学院。同年,东北工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1952年8月,根据中央教育部及东北人民政府关于东北地区高等学校进行院系调整的方案,东北工学院数学系被调整到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物理系被调整到东北师范大学,化工系被调整到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大学),由东北工学院长春分院地质系和物理系的一部分、山东大学地质矿物学系合并组成东北地质学院(后改为长春科技大学,已并入吉林大学),全国第三次院系调整时,东北工学院建筑系、土木系西迁西安,组建了西安建筑工程学院(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1952年在苏联专家指导下,校区大规模土木建造,建造了冶金馆,建筑学馆,机电学馆,采矿学馆,1953年末,东北工学院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大学期刊《科学研究资料》。1955年初,东北工学院举行了中国第一次科学报告会,同年,学校召开了学生科学报告会,产生了中国大学历史上第一个学生科学技术协会,1955年6月,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成立,院长靳树梁教授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五十年代初,东北工学院徐灏教授即开始致力于疲劳强度设计领域的研究,八十年代初编著了我国第一部疲劳设计专著《疲劳强度设计》,并于九十年代提出“Miner定理——干涉模型综合法”,首次阐述了“概率相对Miner定理”的概念,解决了国内外还未解决的随机载荷下可靠性设计问题。

     1981年11月,东北工学院被国家确定为首批具有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学校。1986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东北工学院成为国家33所试办研究生院的大学之一。1987年,东北工学院秦皇岛分院在秦皇岛设立并迅速得到发展,成为东北工学院的组成部分,毕业证、学生证和学生档案等统一署名“东北工学院”。1989年,东北工学院创建中国大学第一个科学园。1993年,国家教委正式批准东北工学院复名为东北大学,学校聘请张学良为东北大学名誉校长。

     参观完大学以后,正逢学生毕业季节,园区里看见许多头戴博士帽和黒衫长袍的年轻学子在拍照留念,在这样的大学学习和毕业真是三生有幸。

     8日上午在凯宾斯基和长辈喝早茶,相谈甚欢,中午时分飞机回上海

沈阳地图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2008年6月6-8日沈阳探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