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手工活动中巧妙运用废旧材料
(2013-06-26 14:07:54)分类: 科研随笔 |
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不再满足美术角中的涂鸦活动,强烈的好奇心驱动幼儿尝试使用各种美术工具和材料来进行美工活动。根据幼儿这个特点,我们确立了以“利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为重点的课题研究活动。经过一学期的开展、研究,幼儿初步在手工活动中通过双手对一些可塑性的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制作出可视的、可触摸的多种具体艺术形象。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对手工造型规律、装饰手段等有了初步了解,特别是幼儿对手工活动积极、愉悦的情趣得到了延续。
一、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的指导理念
1、以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为核心。
通过制作实践活动来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达到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的目的,树立幼儿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
2、以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为活动灵魂。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让幼儿懂得生活废弃物可以变成漂亮的艺术品或是有趣玩具,重新“认识”那些废旧物品,用审美的眼光去看待那些生活中熟视无睹的“无用的材料”,并用来美化空间、装点生活。
3、以提倡环保制作为前提。活动中的的材料都应是生活中的废弃物,是“二手货”,
无需特意去购买特别的制作材料,重在材料运用的合理和构思的巧妙。
二、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的操作阶段
1、收集材料阶段。
每种材料都有其不同属性以及不同的肌理效果,不同的材料给幼儿带来了不同的感觉体验和启示。在生活中“万物皆材料”:一块废布边角料、一块泡沫、一个盒子等等都可以是变废为宝运用的材料。教师需要引导幼儿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学习的材料,寻找的途径是非常多的。
(1)在家里找:家里吃过后剩下的没用材料,如易拉罐、饮料瓶、牛奶罐、吸管等。家里用过后没用的材料,如衣服盒、牙膏盒、月饼盒、皮鞋盒、化装品盒等等。我在《人们在春天里》主题活动中,让幼儿制作各种各样的花,布置《春天的花园》,课前就让幼儿回家收集所需的材料:如一次性杯子、旧碟片、蛋糕盘、包苹果的网等。
(2)到大自然中去找:农村一年四季各种各样的瓜果蔬菜、植物种子常年不断。这些形态质地各异的自然物,成了我们极好的美术创作的材料和内容。如各种各样的种子资源、形态各异的叶子等等。
因此,平时我们要求幼儿有的放矢地观察寻找身边的废旧材料,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有了很大的收获,在上《海洋里的动物》时,幼儿主动地从生活的角落去寻找可以做鱼、虾的材料,如果冻盒、蛋糕盘、废旧盒子等等,孩子们也非常感兴趣。我园各班设立了“废品回收站”,里面全是孩子们从家里收集带来的各种瓶、盒、罐、旧挂历、塑料泡沫、海绵、包装纸等废旧材料,也有蛋壳、树叶、鹅卵石、芦苇杆、稻草等自然物材料,“废品回收站”的生意可火了,这些都是幼儿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取舍的原材料。
收集废旧物品花样繁多,首先要做的就是分门别类的放置,我们在“废品回收站”放置了几只收集箱,并在上面贴上让幼儿一看就能懂的标志,让孩子们能够积极有序地分类放置。如在收集箱上贴了盒子标志的,就是让幼儿把带来的各种盒子放到里面,不能把布、瓶子等放进去。分类以后,我们就会挑选出无毒无害的安全的废旧物品进行消毒杀菌,通常用的方法有用消毒液清洗的,有在日光下暴晒的。
之后教师应进一步引导他们认真体验材料的形状、质地、色彩等,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幼儿的创造灵感往往是从体验材料开始的,开展体验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可从两方面加以指导:一个是视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视觉效果,它的形状如何,色彩花纹是怎样等;另一个是触觉层面,即认识材料的触觉效果,如材料的轻重、质感等等。幼儿对于这两方面的体验是相当重要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巧妙利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呢?具体的操作形式可以多样。关键是从幼儿已有的感觉经验开始,通过具体环节的设计,诱导帮助幼儿形成形象的思维。
1、模仿制作
模仿图片或实物,根据其造型特点和规律,选取在形状上相接近、相类似的材料进行“仿制”。如根据图片中的美丽的小区,用药盒、牙膏盒、瓶盖等材料来制作各种房子。许多幼儿会将正方形药盒做房子、圆形瓶盖做窗户,这其中其实也就是模仿制作。这种方法在制作中是最常用的,也是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对于幼儿园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适合的。
2、多角度感受
《奇妙的杯子》,课开始,我引导幼儿多次转动纸杯,进行多角度观察,仔细看一看,想一想,它像什么?当幼儿发现了灵感,有的说象桌子,有的说象长颈鹿身体,有的说象花瓶……启发他们根据形状进行多种联想,比一比谁的想法多,激发他们的想象和求异思维能力。最后完成制作活动。
教师可以让幼儿将几个不同大小形状的材料组合、叠加一起,引导幼儿观察想像、依据幼儿的知识经验进行联想,构想出一件具体事物的图形,然后将其进行进一步组合粘贴等制作。例如在美工活动《设计房子》中。孩子们在收集到的各种纸盒中选择不同高度、不同材质来进行组合。同时选用有图案的包装纸剪贴进行装饰。通过此活动幼儿学会了组合、搭建、挖空等多种美术技能。总之,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组合,打开幼儿的思路和创作欲望,展开联想,能创作出各种构思巧妙的手工艺品。
4、随意裁剪
动手不受限制,幼儿的自主探究意识就会更强。通过教师的引导,幼儿在体验材料的过程中,随形造型,将一只纸杯的杯壁剪开多瓣,就像太阳、帽子,如果用铅笔将其卷曲,就很像一朵花。再如,将果冻盒里面塞上漂亮的皱纹纸,并用花形状的软塑盖住,老师帮助串起来,就变成了很漂亮的风铃。
总之,一幅好的艺术作品需要经过发现、构思与创作三个方面才能使之完美。应多问孩子们象什么,还可以添些什么?孩子们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瓶娃娃,花瓶;空蛋壳做成蛋宝宝、蛋壳贴画;废旧挂历制成风筝和衣服;各种包装盒制成机器人、汽车等等。在这样的制作过程中,对于孩子来说,制作出来的作品不一定精致,但幼儿能在玩中学,充分体验制作的无限乐趣。
四、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的作品评价
1.聆听童声
在幼儿作品评价中,我们要学会走进孩子的内心,倾听并与之对话,获得对童心的真正的解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告诉孩子:“你应该怎样做”,应心平气和地倾听孩子:“你为什么这样做,你是怎么想的”?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只有这样,才会以欣赏的眼光、鼓励的眼光、发展的眼光看待作品,评价孩子在手工作品中出现的不合逻辑的构思、不合比例的造型、令人啼笑皆非的人物形象。我们应关注幼儿的个性创作,用心体会幼儿的艺术作品,真正解读幼儿的心灵。
2.同伴交流
评价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我们常常将评价的主动权还原给孩子,老师除了适当评价之外,更多地鼓励幼儿采取自评、同伴互评、小组评议等多种形式,让幼儿对作品进行自我欣赏、评价和互相交流、评价。在这种多维的互动中,幼儿逐渐学会欣赏他人、评价作品,同时也为他们自己下一次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经验。
3.提供平台
在活动中,我们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为孩子们提供宽松、自由的平台。举办了全园、年级组、班级等不同规模的展示活动:“我们的家园”废旧材料制作、蔬果大比拼、报纸时装秀、光碟小动物、美丽的相框、蛋壳王国等等,琳琅满目让你目不暇接!在这里,每个孩子都是愉悦的、自信的成功者,也是最棒的艺术家。
五、运用废旧材料开展手工活动的收获
1.幼儿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造能力的提高
(1)综合运用小制作的方法,培养幼儿动手能力。利用废旧材料形状塑造形象有利于促进形象思维的发展。同时我们注意为幼儿准备一些半成品的材料,让他们自己去组装。在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创设的情景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创造力,在宽松的气氛中,愉快地掌握其基本方法,提高手工制作方面的能力。
(2)废旧材料变成的美丽的艺术品和有趣的玩具,是他们的奇思异想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在活动房顶上、主题墙上挂着许多利用废旧物制成的玩具、装饰品;展示台上的幼儿作品同样也引起了教师、幼儿、家长的关注,孩子们充分体验了获得成功的快乐。
2.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
刚开始,我们只是简单地将废旧材料投放到区域活动中,让孩子自由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孩子的兴趣不是很大。为激发幼儿的制作欲望,老师首先要制作出符合幼儿特点、有利于幼儿发展的玩具。于是,我们通过查阅资料、虚心请教、认真构思、精心设计,赋予这些废旧材料新的生命力。如利用麻将席,制作出了培养幼儿耐心的“多彩多米诺”游戏、“数字大迷宫”等,设计精美、经久耐用、富有童趣,幼儿在夹夹、排排、串串中增强了对数学的兴趣。又如用废旧碟片制作的动物头饰,激发了幼儿的表演欲望。在一次次的制作、修改中,自己的创新能力得以提高。
3.幼儿环保意识的增强
“变废为宝”的基点是环保意识的培养。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开展的“有趣的纸”、“七彩毛线”“纸箱变变变”等活动,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情感,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通过师生和家长的“废旧物品小制作”的展示,通过对废旧物品的巧妙利用,使幼儿知道只要肯动手动脑,废物也能变成“宝”,利用废旧物不但减少了垃圾,节省材料,还能循环再造;激发了幼儿收集身边的废旧物,参与“变废为宝”动手制作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活动的主动性。
总之,我们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幼儿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废旧材料,进行艺术的多元创造。这样,我们的世界将变得更加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