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俞丰 | 虞世南《破邪论序》详解

(2017-07-26 21:41:47)
标签:

杂谈

虞世南《破邪论序》详解" />

俞丰 | 虞世南《破邪论序》详解
原创 2017-07-26 俞丰 书法杂志

概 述
《破邪论序》,传为虞世南所书,小楷三十六行,行二十字。传世刻本有署“太子中书舍人虞世南撰并书”和“太子中书舍人吴郡虞世南撰并书”两种,以有无“吴郡”二字别之。明张丑《真迹日录》卷一载:“虞永兴小楷破邪论。按此系已刻《书画舫》,今删。”似当时仍有墨迹传世。此帖后世辗转翻刻者甚多,有《潭帖》《宝晋斋帖》《玉烟堂帖》《停云馆帖》等刻本,尤以传为“越州石氏本”者为最佳。

明代以前,学者对此帖为虞世南笔并未置疑,明都穆《金薤琳琅》卷十八:“右《破邪论序》,唐虞世南撰并小楷书。世南之笔,惟《孔子廊堂碑》行世。此文虽欧阳公、赵明诚皆未之见,而予乃得见之,岂非幸哉。《破邪论》今载《释氏藏经》,其说不暇深究,若世南书,则予之所嗜好,故录之。”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一百五十六《书破邪论序》:“虞永兴世南书迹本自希,而楷法尤不易得。小者惟《破邪论序》,稍大者《孔子庙堂碑》而已。《破邪》精能之极,几夺天巧,所以不入二王室,犹似不能忘情于蹊径耳。”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二《书品》:“虞永兴正书惟《夫子庙堂》行于世。……《破邪论》则唐人小楷,与柳诚悬《清净经》并是真笔。一见之义兴吴光禄家,虽摹刻之《戏鸿堂帖》中,未尽其法。《破邪论》偶得宋拓,临此。”

清代以后,学者始对此帖是否为虞世南所书提出质疑。清姚鼐《惜抱轩全集》卷八:“王禹卿尝谓:辨论古人法书,当以其神气、体势鉴别真伪,方为正法眼藏,如米襄阳、董思白辈是也;若如尤延之、何屺瞻辈,以考证求当,岂有是处?吾谓君言固是,然亦复太偏。且如世所传虞永兴《破邪论序》,自署衔‘太子中书舍人’,太子官但有中舍人,安有中书舍人?永兴父名荔,而序中用‘薜荔’字,此必唐时僧徒寡闻见者所妄作伪托,欲以自取重于世耳。思翁乃不能辨,屡云学永兴《破邪论》,精鉴者乃如是乎?……此皆考证之明见其谬,而思翁不能无失也。然则自诩鉴别,或亦不免轻信而自欺,反有不如考证家之无可藏匿耳。”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别》卷一:“虞永兴《破邪论序》最为世所宝重。余观昆山叶征君奕苞《金石录补》谓,《破邪论序》有云:‘太史令傅奕,学业肤浅,识虑非常,乃穿凿短篇,凭陵正觉。法师愍彼后昆,撰《破邪论》一卷。’夫胡僧咒人,奕破其妖妄,识者韪之。

今反以为邪,世南从而和焉,何也?又观桐城姚姬传比部鼐《惜抱轩笔记》谓,……以二说证之,其非永兴书可知。吁!世俗鲜精察之识,而以伪为真者多矣,不独此帖为然。”罗振玉《雪堂类稿·法书跋尾》第十六则《〈破邪论序〉跋》:“虞伯施书《破邪论序》,玉以为假托。观伯施官衔书‘太子中书舍人’,考之《唐书》但有‘太子中舍人’,无所谓‘太子中书舍人’也。然书迹精妙,要出唐贤手,非宋人所能及。”姚鼐等学者从“太子中书舍人”官衔的考证出发,力证此书不可能是虞世南手书,有一定的说服力。

然此帖书法亦颇受佳评,受到学书者赏识。清王澍《竹云题跋》卷三:“虞永兴书筋力内涵,风姿外朗,如有道之士,世人不能一毫婴之,独《破邪论序》笔韵清迥,与率更为近。然自宋迄今,摹刻以百数,亡有佳者,今所见唯宋僧希白《潭帖》所刻略得笔意,余兹所临,亦但据《潭帖》追摹,未知究与永兴当否也。”清宋曹《书法约言·论楷书》:“总之,习熟不拘成法,自然妙生。有唐以书法取人,故专务严整,极意欧、颜。欧、颜诸家,宜于朝庙诰敕,若论其常,当法钟、王及虞书,《东方画赞》《乐毅论》《曹娥碑》《洛神赋》《破邪论序》为则,他不必取也。”《壮陶阁书画录》卷二十二录郑燮《题宋拓虞永兴破邪论序册》:“今观其所书《庙堂碑》及《破邪论序》,介而和,温而栗,峭劲不迫,风雅有度,即其人品,于此见矣。昔有评右军书云: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华未泯,翰牍仍存。吾于世南亦云。”

据帖中署名,此《破邪论序》是虞世南为法琳法师的《破邪论》所撰书的序言。法琳法师(五七二—六四〇),俗姓陈,唐代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幼年出家,博综众典。隋末隐居于清溪山鬼谷洞,唐高祖武德初,驻锡长安济法寺。后傅奕请废佛法,道士李仲卿等又著文贬斥佛教,法琳法师乃撰《破邪论》《辨正论》分别驳之。贞观十三年(六三九),道士秦世英告发《辨正论》“谤讪皇宗”,太宗召法琳辨对,并将他定为死罪,后改判流徙益州。次年六月,法师行至百宇关菩提寺,患疾而卒。法师有文思,善谈吐,著有诗文等计三十余卷。《续高僧传》卷三二、《开元释教录》卷八有传,另有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三卷存世。

虞世南《破邪论序》,又称《襄阳法琳法师集序》,载《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其文并见《大正藏》史传部《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及《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六一册《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等,均可参校。

译  
至于那些神妙无极的事物,并非筹算所能预测;深邃玄远的至理,又岂是准绳所能衡量?世俗的道理尽之于语言,人所能知见的都有尽头。因此,常人怎么能凭借所谓的天纵之才,来窥探高深晦暗的绝妙境界呢?至于说佛教的五门坐禅之法、六度涅槃之径,半字小乘之道、一乘教化之法,又如儒家的九流百家之名目、道家的三洞四检之经文,能分析条理、阐释解说,以一心之智力阐发其深意的英俊贤才,各个时代都有其人。
法师俗姓陈,是颍川人,他是晋司空陈群的后裔。从梁至陈,历代都是冠冕仕宦之家;先祖以来,累世都是儒学之宗。法师少年时便学习三论,名闻朝野;长大后博通各种典籍,声誉震烁于僧俗两界。他仪表威严肃穆,刚正宏达,留连于清雅的文学,探赜各种学术的疑难。他的胸襟藏用显仁,可以比之大地,譬诸春风。他的修养外暗内明,看似若愚人,接谈如木讷,实际上他真正是智慧深广如大海,德行伟岸如高天,岂止是有山涛那样的操守、庾亮那样的风采而已。他的文笔,典正而不粗野,雅丽而有法则,犹如八音并奏、五色相辉。他的道行,能纳正见入于三空之道,能救群生于八苦之地。他既博学又谦逊,卑恭而高尚,实在是佛门中的栋梁、世人中的典范啊!加以他赈济贫乏,扶助危困,先人后已,性喜山林草露之光风,雅爱山水烟霞之胜景,善愿深具,隐居远遁,以隋开皇末年,隐居于青溪山的鬼谷洞。他在岩崖之巅高筑茅舍,其高遮蔽日月;门窗高耸于空际,吐纳风云。他在其中采食五芝,栖迟游乐,修禅寝息,无论在溪涧中饵术餐松,还是在山谷间身披薜荔,皆诚心皈依,顶礼向道,举动恬静,长达十多年。并且凡有高山险峰、长松巨壑,曾为山野之人所盘桓、是古贤所游历的地方,他都无不身至其地,赏心游目,攀登探险,并撰写了《青溪山记》一卷,见行于世。
太史令傅奕,学业肤浅,智识仄陋,却穿凿文字,侵犯诽谤佛学之正见,犹如暗哑的布鼓想与雷门的巨鼓比声,然而资质中等之人却颇受他的蛊惑。法师悲悯世人的愚迷,又撰《破邪论》一卷。虽说虞卫的异国之音要在九成大曲面前才显出卑弱,苍蝇附于骥尾齐奔须千里之后始别优劣,但正色和邪色、清流与浊流终须分辨明晰,呵斥他以凡测圣的罪孽,谴责他以俗校真的过失。法师引文证理,儒道兼通,曲折深刻,陈述周密,使傅奕之流辙乱旗靡,使愚惑之众瓦解冰销。他深入对方要害,指出其瑕疵和错误,使对手像野兽折断了头角一样惊恐畏惧。法师的文章将传抄不尽,泽及万世,从此佛法犹如披云而见日,使迷失的众生重归正道。
法师下笔著述,文思敏捷而条理谨严,但他所撰写的文章多有遗失散逸,今搜集他散落的诗赋、碑志、赞颂、箴诫、记传、启论,及三教系谱、释老宗源等文章,合成三十余卷。法师与我情谊深厚,如君子之交淡而恒久,又如兄弟金兰,情同手足,虽然我们一僧一俗服制迥异,但气度品格笃密契合。我便不辞以枯藤野绠一般粗鄙的文辞连缀于他珪璋宝玉一般的美文之后,将其文编成卷次,并略述如上。

本文节选自《书法》2017年第7期
原题为《小楷经典名作选注——王羲之<乐毅论>、虞世南<破邪论序>详解》

《书法》杂志公众微信平台 长按下图二维码关注

俞丰 书法杂志

概 述
《破邪论序》,传为虞世南所书,小楷三十六行,行二十字。传世刻本有署“太子中书舍人虞世南撰并书”和“太子中书舍人吴郡虞世南撰并书”两种,以有无“吴郡”二字别之。明张丑《真迹日录》卷一载:“虞永兴小楷破邪论。按此系已刻《书画舫》,今删。”似当时仍有墨迹传世。此帖后世辗转翻刻者甚多,有《潭帖》《宝晋斋帖》《玉烟堂帖》《停云馆帖》等刻本,尤以传为“越州石氏本”者为最佳。

明代以前,学者对此帖为虞世南笔并未置疑,明都穆《金薤琳琅》卷十八:“右《破邪论序》,唐虞世南撰并小楷书。世南之笔,惟《孔子廊堂碑》行世。此文虽欧阳公、赵明诚皆未之见,而予乃得见之,岂非幸哉。《破邪论》今载《释氏藏经》,其说不暇深究,若世南书,则予之所嗜好,故录之。”明王世贞《弇州续稿》卷一百五十六《书破邪论序》:“虞永兴世南书迹本自希,而楷法尤不易得。小者惟《破邪论序》,稍大者《孔子庙堂碑》而已。《破邪》精能之极,几夺天巧,所以不入二王室,犹似不能忘情于蹊径耳。”明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二《书品》:“虞永兴正书惟《夫子庙堂》行于世。……《破邪论》则唐人小楷,与柳诚悬《清净经》并是真笔。一见之义兴吴光禄家,虽摹刻之《戏鸿堂帖》中,未尽其法。《破邪论》偶得宋拓,临此。”

清代以后,学者始对此帖是否为虞世南所书提出质疑。清姚鼐《惜抱轩全集》卷八:“王禹卿尝谓:辨论古人法书,当以其神气、体势鉴别真伪,方为正法眼藏,如米襄阳、董思白辈是也;若如尤延之、何屺瞻辈,以考证求当,岂有是处?吾谓君言固是,然亦复太偏。且如世所传虞永兴《破邪论序》,自署衔‘太子中书舍人’,太子官但有中舍人,安有中书舍人?永兴父名荔,而序中用‘薜荔’字,此必唐时僧徒寡闻见者所妄作伪托,欲以自取重于世耳。思翁乃不能辨,屡云学永兴《破邪论》,精鉴者乃如是乎?……此皆考证之明见其谬,而思翁不能无失也。然则自诩鉴别,或亦不免轻信而自欺,反有不如考证家之无可藏匿耳。”清陆以湉《冷庐杂识别》卷一:“虞永兴《破邪论序》最为世所宝重。余观昆山叶征君奕苞《金石录补》谓,《破邪论序》有云:‘太史令傅奕,学业肤浅,识虑非常,乃穿凿短篇,凭陵正觉。法师愍彼后昆,撰《破邪论》一卷。’夫胡僧咒人,奕破其妖妄,识者韪之。

今反以为邪,世南从而和焉,何也?又观桐城姚姬传比部鼐《惜抱轩笔记》谓,……以二说证之,其非永兴书可知。吁!世俗鲜精察之识,而以伪为真者多矣,不独此帖为然。”罗振玉《雪堂类稿·法书跋尾》第十六则《〈破邪论序〉跋》:“虞伯施书《破邪论序》,玉以为假托。观伯施官衔书‘太子中书舍人’,考之《唐书》但有‘太子中舍人’,无所谓‘太子中书舍人’也。然书迹精妙,要出唐贤手,非宋人所能及。”姚鼐等学者从“太子中书舍人”官衔的考证出发,力证此书不可能是虞世南手书,有一定的说服力。

然此帖书法亦颇受佳评,受到学书者赏识。清王澍《竹云题跋》卷三:“虞永兴书筋力内涵,风姿外朗,如有道之士,世人不能一毫婴之,独《破邪论序》笔韵清迥,与率更为近。然自宋迄今,摹刻以百数,亡有佳者,今所见唯宋僧希白《潭帖》所刻略得笔意,余兹所临,亦但据《潭帖》追摹,未知究与永兴当否也。”清宋曹《书法约言·论楷书》:“总之,习熟不拘成法,自然妙生。有唐以书法取人,故专务严整,极意欧、颜。欧、颜诸家,宜于朝庙诰敕,若论其常,当法钟、王及虞书,《东方画赞》《乐毅论》《曹娥碑》《洛神赋》《破邪论序》为则,他不必取也。”《壮陶阁书画录》卷二十二录郑燮《题宋拓虞永兴破邪论序册》:“今观其所书《庙堂碑》及《破邪论序》,介而和,温而栗,峭劲不迫,风雅有度,即其人品,于此见矣。昔有评右军书云: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华未泯,翰牍仍存。吾于世南亦云。”

据帖中署名,此《破邪论序》是虞世南为法琳法师的《破邪论》所撰书的序言。法琳法师(五七二—六四〇),俗姓陈,唐代颍川(今河南禹州)人。幼年出家,博综众典。隋末隐居于清溪山鬼谷洞,唐高祖武德初,驻锡长安济法寺。后傅奕请废佛法,道士李仲卿等又著文贬斥佛教,法琳法师乃撰《破邪论》《辨正论》分别驳之。贞观十三年(六三九),道士秦世英告发《辨正论》“谤讪皇宗”,太宗召法琳辨对,并将他定为死罪,后改判流徙益州。次年六月,法师行至百宇关菩提寺,患疾而卒。法师有文思,善谈吐,著有诗文等计三十余卷。《续高僧传》卷三二、《开元释教录》卷八有传,另有彦悰《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三卷存世。

虞世南《破邪论序》,又称《襄阳法琳法师集序》,载《全唐文》卷一百三十八。其文并见《大正藏》史传部《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及《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六一册《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卷下》等,均可参校。

译  
至于那些神妙无极的事物,并非筹算所能预测;深邃玄远的至理,又岂是准绳所能衡量?世俗的道理尽之于语言,人所能知见的都有尽头。因此,常人怎么能凭借所谓的天纵之才,来窥探高深晦暗的绝妙境界呢?至于说佛教的五门坐禅之法、六度涅槃之径,半字小乘之道、一乘教化之法,又如儒家的九流百家之名目、道家的三洞四检之经文,能分析条理、阐释解说,以一心之智力阐发其深意的英俊贤才,各个时代都有其人。
法师俗姓陈,是颍川人,他是晋司空陈群的后裔。从梁至陈,历代都是冠冕仕宦之家;先祖以来,累世都是儒学之宗。法师少年时便学习三论,名闻朝野;长大后博通各种典籍,声誉震烁于僧俗两界。他仪表威严肃穆,刚正宏达,留连于清雅的文学,探赜各种学术的疑难。他的胸襟藏用显仁,可以比之大地,譬诸春风。他的修养外暗内明,看似若愚人,接谈如木讷,实际上他真正是智慧深广如大海,德行伟岸如高天,岂止是有山涛那样的操守、庾亮那样的风采而已。他的文笔,典正而不粗野,雅丽而有法则,犹如八音并奏、五色相辉。他的道行,能纳正见入于三空之道,能救群生于八苦之地。他既博学又谦逊,卑恭而高尚,实在是佛门中的栋梁、世人中的典范啊!加以他赈济贫乏,扶助危困,先人后已,性喜山林草露之光风,雅爱山水烟霞之胜景,善愿深具,隐居远遁,以隋开皇末年,隐居于青溪山的鬼谷洞。他在岩崖之巅高筑茅舍,其高遮蔽日月;门窗高耸于空际,吐纳风云。他在其中采食五芝,栖迟游乐,修禅寝息,无论在溪涧中饵术餐松,还是在山谷间身披薜荔,皆诚心皈依,顶礼向道,举动恬静,长达十多年。并且凡有高山险峰、长松巨壑,曾为山野之人所盘桓、是古贤所游历的地方,他都无不身至其地,赏心游目,攀登探险,并撰写了《青溪山记》一卷,见行于世。
太史令傅奕,学业肤浅,智识仄陋,却穿凿文字,侵犯诽谤佛学之正见,犹如暗哑的布鼓想与雷门的巨鼓比声,然而资质中等之人却颇受他的蛊惑。法师悲悯世人的愚迷,又撰《破邪论》一卷。虽说虞卫的异国之音要在九成大曲面前才显出卑弱,苍蝇附于骥尾齐奔须千里之后始别优劣,但正色和邪色、清流与浊流终须分辨明晰,呵斥他以凡测圣的罪孽,谴责他以俗校真的过失。法师引文证理,儒道兼通,曲折深刻,陈述周密,使傅奕之流辙乱旗靡,使愚惑之众瓦解冰销。他深入对方要害,指出其瑕疵和错误,使对手像野兽折断了头角一样惊恐畏惧。法师的文章将传抄不尽,泽及万世,从此佛法犹如披云而见日,使迷失的众生重归正道。
法师下笔著述,文思敏捷而条理谨严,但他所撰写的文章多有遗失散逸,今搜集他散落的诗赋、碑志、赞颂、箴诫、记传、启论,及三教系谱、释老宗源等文章,合成三十余卷。法师与我情谊深厚,如君子之交淡而恒久,又如兄弟金兰,情同手足,虽然我们一僧一俗服制迥异,但气度品格笃密契合。我便不辞以枯藤野绠一般粗鄙的文辞连缀于他珪璋宝玉一般的美文之后,将其文编成卷次,并略述如上。

本文节选自《书法》2017年第7期
原题为《小楷经典名作选注——王羲之<乐毅论>、虞世南<破邪论序>详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