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从《文化苦旅》出发浅析“文化散文”
(2018-06-28 14:15:36)
标签:
文化杂谈历史 |
从《文化苦旅》出发浅析“文化散文”
【摘要】文化散文在上世纪90年代勃然兴起,一时蔚为大观。这是文学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奉献就一大批优秀的文化散文作品,掀起了一股文化散文热潮。但时至今日回头再看文化散文,只觉有得亦有失。试从《文化苦旅》为出发点,剖析“文化散文”的功过得失。
【关键词】文化苦旅 余秋雨 文化散文 功过得失
引言:
文化散文在上世纪90年代勃然兴起,一时蔚为大观。从余秋雨《文化苦旅》《千年一叹》《行者无疆》《文明的碎片》到史铁生《我与地坛》张中兴《负暄琐话》陈平原《学者的人间情怀》韩晗《大国小城》,一大批优秀的散文作家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努力,奉献就一大批优秀的文化散文作品,掀起了一股文化散文热潮。而其中余秋雨是当之无愧旗帜性人物,他的代表作《文化苦旅》亦是文化散文浪潮中不可不谈的里程碑式作品。是以,笔者将从《文化苦旅》为出发点,剖析“文化散文”的功过得失。
一、文化散文出现的必然性
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文化转型的年代,是各种文学思潮孕育、萌动、嬗变、碰撞的年代。在此既可以看到80年代以来许多文学思潮的延续与新变,又可以看到各种新思潮的涌动与勃发。
1992年贾平凹等人在创刊于陕西的《美文》发刊词上率先提出“大散文”的说法,意在重新推导、整合出一种真正具有文学史言说价值的散文;继而同年余秋雨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出版,一时轰动文坛,风靡海内外,评论界称其为“大灵魂 、大气派 、大内涵 、大境界 ”的文化散文,于是就有了文化散文的概念。
“文化散文”的出现正是伴随着新时期散文的复苏开始的。80年代的散文复苏加以90年代相对宽松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发了文化散文的浪潮。
这是文学的偶然,也是历史的必然。
二、文化散文之功
(一)、视角独特,意蕴深刻
文化散文之所以又被称为“大散文”,在于此类散文不在局限于花鸟鱼虫、小情小爱,而是聚焦于历史、文化,主要讨论中国文人的命运、中国历史的演进,乃至升华到整个世界、所有人类共通的大命题。
故而,立意深远,行文厚重,意蕴深刻。
《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依托于人文景观,以动态的旅行视角,抒发关乎历史、关乎文化的反思。《牌坊》以“贞洁牌坊”为切入点讨论三纲五常对女子的束缚与戕害,以冷清荒凉的尼姑庵和《寺庙》篇中香火鼎盛的吴山庙,讨论封建守旧思想衰亡的必要性,以空空如也的石墓与日渐兴盛的小学的对比表达思想解放的萌芽。《我的山河》以地理生态讨论中国文明的演进,更甚至于借世界地理大发现与近代以来的战争史表达对霸权主义的厌恶与反对。《道士塔》、《莫高窟》讨论文物保存的困难,《风雨天一阁》讨论文明流传的艰辛,一脉相承地抒发“为往圣继绝学”的志向和对文明遗落本能的悲哀。《黄州突围》讨论政治环境对文人的利害,《宁古塔》更直言文化专制对文人的戕害。
但同时余秋雨也并不仅仅局限于某处自然或人文景观,《天涯故事》写全了海南省的发展历史,《抱愧山西》瞄准了晋商的发展,《山庄背影》则深度剖析了清朝的文化发展脉络。
我想,综上材料,也算能窥得一点文化散文视角的广阔和意蕴的深远。
(二)、修辞华美、畅达,逻辑链条清晰
辞采华美,铺陈排比,在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中最为凸显。
《文化苦旅》无疑秉承这一特点。
《阳关雪》中,“这里正是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深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仅用寥寥几组词语排列,便道出无尽悲欢离合;《废井冷眼》中,“它拥挤的街道太刺激那些渴望人烟的马蹄了,它显赫的名声太撩拨那些企盼成功的山民了,它如潮的财宝太吸引那些背囊寒薄的骑手了。”,系列排比句将渤海国消亡的原因娓娓道出,毋需多余笔墨就将文明消亡的悲哀渲染得淋漓尽致;《黄州突围》中,“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述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漠,一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华美隽永,读之如嚼橄榄,回味无穷。
传统的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对于叙述议论的逻辑并不太追求。而文化散文不同,它集叙述、议论与抒情于一身,既有散文的清丽华美,又有议论文的逻辑思辨。更像是先秦散文中的《战国策》,辞采恣肆,铺陈张扬。
逻辑链条在行文中最能突显,例如《都江堰》中:
“七转八弯,从简朴的街市走进了一个草木茂盛的所在。脸面渐觉滋润,眼前愈显清朗,也没有谁指路,只向更滋润、更清朗的去处走。
忽然,天地间开始有些异常,一种隐隐然的骚动,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充斥周际。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将临,如山崩即至,浑身起一种莫名的紧张,又紧张得急于趋附。
不知是自己走去的还是被它吸去的,终于陡然一惊,我已站在伏龙观前——眼前,急流浩荡,大地震颤。”
这一段描写走进都江堰的文字,空间感把握得极其精妙,宛如一台摄像机在前面指路,一气呵成,阅之如身临其境。
(三)、气势磅礴
高瞻远瞩的立意配合铺陈张扬的叙述,自然而然的形成了文章的磅礴气势。若说以往立足于花鸟鱼虫、小情小爱的散文是宋词中的婉约派,那么文化散文无疑是唐诗中的边塞诗,它更向是易水旁慷慨悲歌的壮士,更像是战场上挥舞长戟的将士,是足够苍凉遒劲的。
当然,这一特点并不是每一位攥笔创作文化散文的作者都能够把握的,它需要足够的阅历作为支撑,需要足够高度的人文情怀作为妆点。
(四)能够触发读者的长足感动
毛新红在《余秋雨文化大散文成就》中提出,“‘文化大散文’的创作是一种主观色彩更为强烈的艺术实践。”
也正是这种主观色彩浓烈的创作手法,更易让读者产生代入感,悲作者所悲,喜作者所喜。《文化苦旅》中为无数人称道的《道士塔》正是这种创作手法的典型代表,通过余秋雨极富感染力的笔调我们会对鼠目寸光的王圆箓恨之入骨,会因侵略者的强盗行为咬牙切齿,会因清政府官员在保护文物典籍上的无能而叹惜痛恨。
三、文化散文之过
李运抟认为,“‘文化散文’固然与取材、定法、文笔等是否有文化性、文化色彩、文学韵味有关,但更重要的还是审美主体的文化观念、文化意识、文化情趣的如何。”文学批评家马平川也认为,“文化大散文所标举的艺术精神,是一种人生审美体验和精神境界。史识是文化大散文的灵魂。用文化映照史料,以精神穿越写作。本真意义上文化大散文的“大”应是一种宏阔博大的文化视阈和胸襟,具有内在的精神风骨、思想质地和生命气象。”
文化大散文的旗帜人物余秋雨,他以一本《文化苦旅》给追随者奠定了学习的蓝本,但也正是这一蓝本一定程度上束缚住了后来的作者们写作的思路,致使他们迷失在死胡同里。很多人都在学习《文化苦旅》写法和构造,但是绝大多数人仅学习到了一点形式上的皮毛,没有真正学习到精髓与实质。
马平川在《文化大散文为何没文化一文中》指出,“文化大散文中的书卷气是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与开阔的胸襟为支撑的。现在的情况是,大多数作者为了追求书卷气而沉迷于故纸堆中,一味地旁征博引,摘章断句,贪大求全。读起来沉闷、沉重,缺乏生机与美感,麻木了读者的想象力和激情。书卷气不是掉书袋,不是堆砌知识,不是大块凝固不化的史实。”
真实与真诚,是散文文体的基本精神与品格。一部分文化散文作者,没有敏锐的史识,仅凭借主观臆造创作,致使史料与认识脱节错位,让文化散文失去了散文最重要的真,沦为评论家口中只靠雕饰来夺人眼球的“文化口红”。
[参考文献]
[1]李运抟:《文化散文:关键在文化意识》,《文学报》,2000年7月6日
[2]张蕾梅:《“文化散文”的三种文化视角》,《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9月,第26卷第3期
[3]马平川:《文化大散文为何没文化》,《宝鸡日报》,2010年7月9日,第A06版
[4]毛新红:《余秋雨文化大散文成就》,《理论建设》,2005年第五期,总第99期
[5]余秋雨:《文化苦旅》,长江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