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诗词五首》教学设计

(2015-10-28 20:22:14)
标签:

情感

教育

分类: 教学设计、教案

《诗词五首 》教学设计

 

              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水东中学   黄春强

教学内容: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第六单元第24课《诗词五首》

教学设想:

本课的五首诗词,有《诗经》中的名篇《采薇》,有《乐府诗集》中的《十五从军征》,有宋词陆游的《诉衷情》和辛弃疾的《南乡子》以及明代散曲《朝天子·咏喇叭》。从内容的关联上看,《采薇》和《十五从军征》写的都是久经战场的士兵还乡的感受,可安排在第一课时进行联读,《诉衷情》和《南乡子》都是南宋爱国词人抒的壮志未酬,渴望统一中原之情,可安排在第二课时进行联读,第五首散曲安排在第三个课时。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本课设计以“读”为主线,体现了自主阅读、个性化阅读、探究性阅读的理念,注重语言积累和感悟,通过课前预习初读,熟悉诗词内容及写作背景(初读——熟悉作品);通过课堂个性化朗读,感悟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的情感(熟读——感悟作品);通过个性化品读,鉴赏诗词的精妙之处(品读——鉴赏作品);最后通过诵读,积累妙语妙句(诵读——积累妙语)。同时,根据本课的内容,还安排了微型课题的探究活动,大大丰富的课堂的内容容量。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其语言,感悟其意境,把握其情感;训练语言分析能力,丰富想象力,并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化鉴赏风格。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预习的初读,熟悉诗词内容及写作背景;通过课堂的反复朗读(熟读),感悟诗词的意境、体会诗词的情感;通过个性化品读,鉴赏诗词的精妙之处;通过诵读,积累妙语妙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典诗词语言的凝练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

学习重点:

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诗词的品读中去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

学习难点:

从诗词的品读中去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

第一课时

(学习《采薇》和《十五从军征》)

一、课前预习:

1、读通五首诗词,找出难读难写的字,并注音后整理到下面空白处(要查字典)。

教师提示:舂chōng   diāoqíu    bìn     pán

自行整理:                                                                                

2、熟练而准确的反复朗读《采薇》和《十五从军征》(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3、查找有关资料,介绍下面的作品或作者。

①《诗经》

 

②《乐府诗集》

 

③陆游

 

④辛弃疾

 

⑤王磐

 

(如: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所录,均为曾经入乐的歌词。《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乃至九言的各种句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常常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②《乐府诗集》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我国古代乐府歌辞的著名诗歌总集,由南朝宋代郭茂倩所编。现存100卷,是现存收集乐府歌辞最完备的一部。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

③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诗人。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但收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创作诗歌很多,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抒发政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风格雄浑豪放;抒写日常生活,也多清新之作。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一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

④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⑤王磐(约14701530)明代散曲家。字鸿渐。高邮(今属江苏)人。生于富室,好读书,曾为诸生,嫌拘束而弃之,终身不再应举做官,纵情于山水诗酒。性好楼居,筑楼于高邮城西僻地,常与名士谈咏其间,因自号“西楼”。他工诗能画,善音律,脱口而出,即合格调;常常丝竹觞咏,彻夜忘倦;性格飘洒,一时名重。)

二、课堂练习:

(一)熟读——感悟

1、请同学们各自读《采薇》和《十五从军征》,要求大声地读起来。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互相译读这两首诗,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到班上讨论解决。(老师相机指导,并重点检查以下句子的翻译: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3、再读这两首诗,要求既要动口又要动心。就是在朗读中想一想每个句子写的是什么,并把自己想象成诗的主人公,在脑海里浮现出一组组的画面。如读“杨柳依依”就想到春光烂漫,和风细细,柳絮纷飞……

4、请描述你所想象到的画面。(先在小组中互说,然后选出最佳者在班中发言交流)

想象的内容分三个层次进行:

(1)第一个层次:请同学们想象并描述一个特写镜头。

如《采薇》中瘦小的身子,《十五从军征》中的眼角深深的皱纹……

(2)第二个层次:请同学们想象并描述一个动景。

如《采薇》中大雪纷飞的路上,一个回家的士兵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在路上踽踽独行……

(3)第三个层次:请同学们想象并描述主人公的一种心情。

如《采薇》中士兵的哀伤之情,《十五从军征》中的老兵伤心绝望之情。

说话的形式可如下:

读着《采薇》,我仿佛看到……

读着《十五从军征》,我仿佛看到……

(参考用词:柳絮纷飞、难舍难分、顶风冒雪、冰天雪地、疲惫不堪、踽踽独行、风尘仆仆、老泪纵横、孤苦伶仃、孑然一身,形影茕茕、无依无靠、仰天长叹)

(如:读着《采薇》我仿佛看见一个身心憔悴的戍卒,冒着大雪,沿着泥泞的小路慢腾腾地走向画面深处,走向大雪浓重的远方。只给我们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

读着《十五从军征》我仿佛看见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孑然一身,形影茕茕,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

(二)品读——鉴赏

1、再读这两首诗,此时的朗读要求是动情,要读出诗歌的轻重抑扬快慢,要进入情境,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2、小组讨论思考:从这两首诗的字里行间你各体味到了什么?(可从内容、思想、情感、表达、写法等方面说,每人至少要说一点,并且说别人所未说,力求有创意、有自己独到的体会)

(如《采薇》:我体味到了一个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体味到了他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体味到了古代统治者的残酷,战争的残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一句,我体味到:一、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二,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之感;四,大雪交加,饥渴难当,情境实悲;五,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莫知我哀”一句让我体味到了士兵的孤独、无助、伤心、有家难归,有苦无处诉……)

(又如《十五从军征》:我体味到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

一个“从军征”的“征”字,概括了主人公六十五年的戎马生涯;一个“始得归”的“始”字,准确、精到地传达了主人公六十五年昼夜思家,愁肠几断,盼归不得,年朽力衰方得回转家园的亦悲亦喜,说不清是悲是喜的复杂心情。

体味到了老兵以前的有家难归,如今的无家可归的辛酸。

体味到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

体味到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

体味到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3、《采薇》和《十五从军征》有哪些异同?请找出来说说。(可从立意和选材,创意和构思,主旨和意蕴,手法和风格,意境和意象,语言和修辞,音韵和格律等方面进行对比性评说)

(先在小组内交流,后在班上交流)

相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采薇》和《十五从军征》写的都是久经战场的士兵还乡的感受——今不如昔,内心伤悲,经济凋敝;都是揭示古代的兵役制度对人民的残害;都是现实主义表现形式;读来都让人伤感;都写尽了人生的悲凉凄苦……)

(不同点:《采薇》是四言诗,《十五从军征》是五言诗;前者重点写景抒情,后者主要叙述抒情;前者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后者以叙述为主,借老翁的所见所感,抒写悲凉凄楚之情;前者犹如一幅震撼人心的图画,让人深思,后者犹如一部纪实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场景,字里行间渗透着血与泪的控诉;前者是哀伤,后者是悲凉;前者让人哀怜,后者让人悲愤。……)

()诵读——积累

1、同学们自由背诵《采薇》和《十五从军征》。

2、把自己喜欢的诗句用行楷或正楷默写在笔记本上。

三、课后作业:

1、用行楷默写《采薇》。

2、尝试阅读《诗经》和《乐府诗集》中的其它篇章。

第二课时

(学习《诉衷情》和《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一、课前预习:

1、熟练而准确的反复朗读《诉衷情》和《南乡子》(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这两首词的写作背景。

3、尝试找出《诉衷情》和《南乡子》中包含的典故并了解典故的内容。

二、课堂练习:

(一)熟读——感悟

1、请同学们各自大声地朗读《诉衷情》和《南乡子》。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互相译读两首词,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到班上讨论解决。(老师相机指导,并重点检查以下句子的翻译: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3、再读这两首词,要求既要动口又要动心。就是在朗读中想一想每个句子写的是什么,并把自己想象成词的主人公,正在独白。

4、请从词人的内心独白的角度对原词进行艺术性改写。

例如下面是老师对《诉衷情》进行的艺术改写:

“呜……”冲锋的号角终于吹响了。这一刻,我等了太久,太久……我就要用手中这把普通却不平凡的剑把那些侵略者赶回自己的领土。而当我那锋利无比的剑刃接触到敌人的喉咙之时,梦,醒了。原来又是一场梦啊!眼前只见挂在墙上,多年未穿的那件毛皮大衣。想当年,我穿上它,上阵杀敌,驰骋沙场之时,是多么的威风,可现在,已有几十年未穿过它了,把它挂在墙上,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它也渐渐地沾满了灰尘,变得破旧不堪千疮百孔了。用手拂去灰尘,看到的,似乎是当年堆尸的战场;听到的,好像是撕心裂肺的喊叫;闻到的,仿佛是充斥着血腥的空气。顿时,我全身热血沸腾,猛然伸出手,抓住了那把宝剑,可是不经意间,望到了镜子里的自己,双鬓雪白,头发花白,连眉毛、胡子都快白了,我的手不禁颤抖起来。剑,“啪”的一声掉在了地上。“唉!可恨时光不留人,我已到了古稀之年,国土依旧支离破碎。如今是想要报效祖国也无能为力啊!”现在,我大宋皇帝昏庸无能,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只能眼睁睁地望着我大宋的美好江山落入敌手,却无法将它们收复,这一生谁又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请同学们对《南乡子》进行艺术改写:

  (如:什么地方可以看见中原呢?在北固楼上,满眼都是美好的风光,但是中原还是看不见。从古到今,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不知道,年代太长了。只有长江的水滚滚东流,永远也流不尽。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就是长江,多少兴亡事情已经过去了。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做了三军的统帅,他能独霸东南,坚持抗战,没有向敌人低头和屈服过。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而已。这样也就难怪曹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
(二)品读——鉴赏

1、再读这两首词,此时的朗读要求是动情,要读出诗歌的轻重抑扬快慢,要进入情境,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2、请同学们用一个句子谈谈对两首词字词的理解,请大家用“……用得好,……写出了……”这种句式说一句话。

(如《诉衷情》中:“万里”“匹马”突出了词人当年作战时的英勇气势,“觅封侯”暗用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达了他报国的雄心壮志。“断”“暗”中借用苏秦说秦王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不得封侯、徒劳无功的境况,流露出词人报国之志随时光的流逝难以实现的沉痛之情。“未”“先”“空”三个字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心有余而力不足”,包含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结尾三句,苍劲悲凉,寓意深刻。“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流露了对南宋统治集团不满的情绪。“心在天山,身老沧州”是年迈苍苍的陆游血与泪的凝聚,它很容易让读者想起放翁那首常常使人热泪盈眶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又如
《南乡子》中:“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千古兴亡多少事?”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道出了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 “悠悠”,既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又道出词人思绪之无穷。“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写出了孙权武功盖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同时反衬出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现在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同时像是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3、《诉衷情》和《南乡子》有哪些异同?请找出来说说。(可从立意和选材,创意和构思,主旨和意蕴,手法和风格,意境和意象,语言和修辞,音韵和格律等方面进行对比性评说)

(先在小组内交流,后在班上交流)

相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诉衷情》和《南乡子》都是表达的对统一中原的渴望;都有一种壮志难酬的愤慨;都有一股热烈的爱国情怀;都是作者晚年所作;都包含着作者对朝庭的不满;意境上都雄伟开阔;语言上都写得语言通俗,感情真挚;都巧妙地活用典故,毫无斧凿痕迹;风格上都属于豪放词……)

(不同点:《诉衷情》从对往事的追忆写起,《南乡子》中从眼前的所见写起;前者豪迈中带着悲壮,后者豪迈中带着嘲讽;前者叙述、抒情相结合,后者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前者直接地抒发自己的感慨,后者借历史来抒发自己的感慨;前者通过往昔和今日的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对比,敌寇和自身的对比,在时空的交错中,在现实的无奈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后者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融经铸史感叹雄壮,意境高远;风格上前者沉郁,后者明快;前者如诉如泣,回肠荡气;后者辞约意丰神凝言简……)

()诵读——积累

1、同学们自由背诵《诉衷情》和《南乡子》。

2、把自己喜欢的诗句用行楷或正楷默写在笔记本上。

三、课后作业:

1、用行楷默写《诉衷情》和《南乡子》。

2、尝试阅读陆游和辛弃疾的其它诗词。

第三课时

(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一、课前预习:

1、熟练而准确的反复朗读《朝天子·咏喇叭》(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2、收集与课文相关的一些诗词。

二、课堂练习:

(一)熟读——感悟

1、请同学们各自大声地朗读《朝天子·咏喇叭》。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下面的注解,互相译读,并把不懂的问题提到班上讨论解决。(老师相机指导,并重点检查以下句子的翻译:曲儿小腔儿大。  全仗你抬声价。)

3、这首散曲借喇叭来写什么?从哪里看出来?

(诗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唢呐,实则处处写的是宦官,这支散曲就是为了讽刺宦官而作的。从“曲儿小腔儿大”可看出。)

(二)品读——鉴赏

1、再读课文,要读出轻重抑扬快慢,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2、请同学们用一个句子谈谈对课文字词的理解,请大家用“……用得好,……写出了……”说一句话。

(如:“曲儿小”二句抓住“喇叭”,“唢呐”的特征,通过“曲儿”的“小”和“腔儿”的“大”的对比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曲儿”本来很小,很细,但是声音经过“腔儿”的放大,就能传扬四方。这里借“曲儿小,腔儿大”来比喻宦官出行的形态,讽刺宦官,貌合神投。宦官原属宫廷中供使唤的奴才,地位本来低下,却倚仗帝王的宠信大摆威风。他们一出皇宫,就狐假虎威,装腔作势,气焰嚣张,先前的唯唯诺诺,奴颜婢膝烟消云散,前后判若两人。“ 曲儿小,腔儿大”最能表现宦官的无耻情态,极富讽刺性。“乱”表现了宦官酷吏的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丑恶面目。他们横冲直撞,为非作歹,如入无人之境;“如麻”极言其多,更加突出其骄横野蛮的情态。官船越多,人民受害越深。“全仗你抬身价”一句指的是宦官装腔作势的丑态。“你”表面上是指“喇叭”,“唢呐”;实际上是直戳封建最高统治者,藏而不露,含而不显。中间三句从听觉方面分别就“军”和“民”两个方面剖析了宦官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吹翻了这家”是近指,“吹伤了那家”是远指,远近结合,可见范围之大,危害之大。“只吹的水尽鹅飞罢”,这一句从危害的程度来说。“水尽鹅飞”这里有两层意思:首先,这里是借“水尽鹅飞”比喻民财全部被搜刮干净,人民为了缴粮纳税,已经倾家荡产,粮无粟粒,钱无分文。其次,这儿的“水尽鹅飞”跟”竭泽而渔“是同意语,作者严整地警告统治者,你们这样做,只能进一步加重人民的负担,激起人民的反抗,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寻苦果。)

()诵读——积累

1、同学们自由背诵《朝天子·咏喇叭》。

2、把自己喜欢的诗句用行楷或正楷默写在笔记本上。

(四)拓展探究

1、我们学习了五首诗词,现在我们由课文内容生发开去,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的方法是先由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适合探究的“点”,每一个点都是一个“话题”,然后我们对这些“点”进行探究,展开这个话题。如第一、第二首诗都是写久经战场的士兵还乡的感受,揭示了古代兵役制度的残酷,我们就可以探究:战争题材诗词探究,浅谈古代的兵役制度,诗歌中的思家情怀等。请同学们读课文,给大家“贡献”探究的“话题”。(同学们先在小组中交流,然后小组中选出最有价值的话题在班中交流)

(老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成果,补充以下探究主题:①浅谈宋词中的

       〈典故、愁、离别、爱国情怀、辛弃疾作品、抒情名句、流水……〉②战争题材诗词探究③讽刺诗词探究④咏物诗词探究……)

2、请同学们回家运用各种方法与手段查找资料,对自己小组所选定的话题进行探究。

三、课后作业:

微型课题探究: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探究的主题,进行古典诗词探究。

探究流程:提出观点(假设)→找相应的诗词证明→得出结论

(最后各小组把探究成果在班上发表交流)

 

附录一:

《诗词五首》教学反思

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文化丛中的一朵奇葩。它凝练的语言中饱含浓烈的情,简单的物象中包含多彩的画,明快的节奏中蕴含别样的韵。对这种“言简而意丰”的文体,其间丰富的意不是靠“教”得,而是靠“悟”得,因为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诵读,默读,吟读……在“诵读”中感受、体验、领悟、欣赏,从而达得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的目的。

首先是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以解决“言简”的问题。因为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而要感悟“形象”的内涵以及诗歌的意境,就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通向诗歌神圣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其次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品读,以解决“意丰”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个性化朗读、个性化改写、个性化鉴赏、个性化评说,以体会诗歌的丰富意韵,达到陶冶情性,激发兴趣的目的。最后是关注“背诵”与“积累”,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使诗歌的美永驻心田。

附录二:

《诗词五首》课文解读

1、《采薇》鉴赏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2、《十五从军征》鉴赏

诗歌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被统治者奴役的痛苦,也反映了战争破坏人民生活的残酷,具有强烈的真实性和典型意义。清人范大士在《历代诗发》中说:后代离乱诗,但能祖述而已,未有能过此者。

诗歌的开头两句,统摄全篇,高度概括了主人公的一生。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他从芳年稚齿,未谙世事的少年时代,就被迫应征入伍,直到两鬓苍苍,皤然衰颜,实在无法为统治阶级卖命了,才得以归来。在军队中竟然呆了整整六十五年。在这六十五年漫长的戎马生涯中,或枕戈待旦,或衔枚疾走,沙场鏖战,出生入死,流了多少血,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委屈,诗人都没有做正面的描述,只把它们凝结到一个字里,让读者去联想,这是高度的概括。接着,从始得归字中,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六十五年来里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痛苦心情,给全诗笼罩上了一层凄然悲伤的感情色彩。

这位被不合理的兵役制度耗尽了一生的老兵,在经历了无数次战争之后,竟然九死一生,没有把白骨抛在草野沟壑之间,实在也算得不幸中的万幸了。此刻,他走在回家的悠悠古道之上,心中究竟是喜还是悲恐怕连他自己也讲不清楚。近乡情更切,不敢问来人。可是,对于亲人的思念,却促使他急切地要打听一下家里的情况。从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这句迫不及待的问话中可以看出,他与家人失去联系已经不知多少年了。或许自打从军走后,就根本没有与家人取得过联系。六十五年的艰难岁月,自己都由一个生机勃勃的少年,变成了老态龙钟、行将就木的衰翁了,哪里还敢指望去时的家人全都在世呢?应当说,主人公对这数十年来家中可能发生的种种不幸遭遇和变故,是有着充分的思想准备的。但是,尽管如此,乡人的回答,仍然不能不令人觉得意外和吃惊: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你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吧,远远那一座座长满松柏的荒坟就是你的家!这就是摆在这位老兵面前的一个铁的现实!原来一个人丁兴旺的家,竟然没有一个在世之人了。多少个春夏秋冬,做梦都盼望着回家,及至归来,却无家可归,还不如战死在疆场,倒也免受这老无所依的悲苦!

随着主人公的脚步,诗人描写的镜头也一步步捱近: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这就是他的家!野兔从狗洞中爬进爬出,屋梁成了野鸡的安身之所,庭院,井台上,长满了野生的谷子和葵菜。这种种情形,都明明白白地告诉人们:这个曾经炊火融融、整洁有序的人家,早已成为人死屋空,杂草横生,人迹罕至的地方了。由于统治者穷兵黩武,长期对外战争,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民生凋敝。饥荒、战乱、天灾、人祸,竟使得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人,死在了流血沙场、天天都与死神打交道的士卒之前。这个服了六十五年兵役的老兵,竟成了全家唯一的幸存者!这就从一个更深广的角度,把诗歌的主题向前推进了一步,它不但揭露了不合理的封建兵役制度的残酷和罪恶,而且反映了整个社会人民涂炭,流离失所的黑暗现实。它所表现的,岂只是一个老兵的家庭悲剧,而是广大劳动人民的灾难与不幸。

面对这个五破荒芜的家园,这位老兵的心碎了。六十五年积压在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述?泪水只能向心里流淌。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他已被凄凉和痛苦折磨得麻木了,孤苦伶仃,默默地采下野谷和葵菜,作成饭羹,但却不知送给谁吃。这时,他似乎才恍然明白,自己孑然一身,再也没有一个亲人了。在极度凄楚的情况下,他走出了这个令人伤心的家门,怅然相望,茫茫四野,何处是自己的归宿?不觉老泪纵横,洒满了褴褛的征衣。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写得何等沉痛,读来令人潸然泪下。(摘自《中国古代民歌鉴赏大辞典》)

3、《诉衷情》鉴赏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流,一个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摘自: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4、《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鉴赏

《南乡子》是词牌名。“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题目。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即北固楼,在北固山上。有怀,有所怀念。这首词怀念的是孙权,跟苏轼怀念周瑜差不多。
   
这首词的用意在哪儿呢?就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朝廷,所以他说话不那么直率。他讽刺当时南宋朝廷无能,不但不能光复神州,连江南也快要保不住了。辛弃疾生于南宋时代,国家已经只能偏安江南,所以他借古喻今,颂扬孙权。他说孙权的好,也就是说朝廷的坏,无力抵抗敌人。因此,辛弃疾的词全是讽刺。委婉地暗示了对于朝廷的不满。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这两句是倒装句法,即前一句可以移到后面去说,后一句可以移到前面去说,成为:“满眼风光北固楼,何处望神州?”为什么不这样说呢?这就跟词调有关系,因为这种词调规定头一句只能五个字,第二句七个字,所以只能倒过来说。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这是问答句,先问后答。这两句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两句一样。
   
“不尽长江滚滚流”,这句话很好,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另外,这句话是杜甫《登高》诗中的,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辛弃疾用了现成的句子摆在这里,很合适。“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是问答句,“不尽长江滚滚流”是人家的话;这跟下面“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是问答句,“生子当如孙仲谋”又是人家的话对衬起来了,对得很好。
   
“天下英雄谁敌手”也隐含着一个典故。据《三国志·先主传》载,曹操曾经对刘备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使君,指刘备。)这里辛弃疾运用原话,再加上孙权,成为三人。
   
“年少万兜鍪”,这句话为什么不说一万个士兵,而说万兜鍪呢?这就是以物代人,因为士兵的特征,除了战甲以外,头盔也是特征之一,所以拿头盔当士兵。这样写非常形象。
   
“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隐含着很深的意思,就是说今天的朝廷不如当时的东吴,今天的皇帝(指宋高宗、孝宗等)不如孙权。为什么不直说呢?因为直说了就有生命危险。我们这样去体会,就知道辛弃疾写这首词的真正用意了。他对当时朝廷的不满,也就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好些词,都是怀着这种心情写的。(王力)

5、《朝天子·咏喇叭》鉴赏

高邮州盂城驿开设于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位于南门大街运河边的驿道旁,盂城驿是北京至南京间的重要水马大驿站,古今繁华所在,据《公馆记》载:“地当广陵涟水交衢,两京通津,郡国之输将,华裔之朝贡,使节之巡行,咸取道焉。”王磐楼居城西,与盂城驿咫尺之遥,亲见亲闻正德年间宦官刘瑾专权,声势赫赫,嘉靖朝严嵩父子擅权,气焰嚣张,在运河沿岸贪污腐化的罪恶行径。先生用一阕小令道尽了人民深陷悲惨的社会造因。简单的几笔就勾画出一幅鲜明的境界。“曲小、腔大”,讽其装腔作势也!“官船如麻,仗抬身价”,描其贪官多而作威作福也!“军听军愁,民听民怕”,揭其扰驿侵驿,扰民侵民也!“真假莫辨”,祸其乱也!“吹翻这家,吹伤那家,吹得水尽鹅飞罢”写其鱼肉百姓给人民带来灾难也!其出奇制胜之处只在言词直白间。(摘自《简论明代散曲家王磐其人及其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