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一兵179
一兵179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46
  • 关注人气: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群書治要》卷十二 吴越春秋

(2015-12-03 20:04:19)
标签:

《群书治要》选读

经典学习

              史記(下)
吴越春秋
【题解】《吴越春秋》,东汉赵晔撰,《吴越春秋》著录于《隋書.經籍志》和《唐書.经籍志,皆云赵晔撰,十二卷。然而今本只有十卷。是一部以记述春秋时期吴、越两国史事为主的史学著作。书中叙述吴国自太伯至夫差、越国自無餘至勾践的史事。於旧史所記外,增入不少民间传说,颇富文学趣味,有补充正史缺漏的史料价值。案此十卷本,源出宋前,係經晋杨方削繁六卷本、皇甫遵合二書考定而注的本子。元大德十年,徐天祐的十卷乃因袭皇甫十卷本翻刻宋本流传至今的通行本。事实上,这十卷本显係一部卷帙缺佚两卷的残籍。所选夫差故事第一段不見於今十卷本,疑当在所佚的两卷内。
      魏征所摘引的两則,从其内容看,属于正谏类。其“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体與今通行本一致,但行文略有出入。另。“白龙鱼服”則不見於通行的十卷本。“白龙鱼服”的故事说明,作为君主,应该安于帝位,如果做君主的不立足於本位,則会有忧患和危险。。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則警告人们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要考虑到身后的隐患,《群书治要》节录本段,尤其告诫君主,要持守德行,治理好本国,不可好战,侵犯他国,否则必有祸患。
【作者简介】趙晔,东汉会稽山阴人,字長君。少为县吏,耻於送迎上官,遂弃车马去。诣为从杜学《韩诗》,積二十年乃归。州如補从事,不就。後举有道,卒于家。著有《吴越春秋》《诗细歷神淵》等。

【原文】吴王夫差聞孔子與子貢游於吴。出求觀其形。變服而行。爲或人而傷其指。夫差還。發兵索於國中。欲誅或人。子胥諫曰。臣聞昔上帝之少子下游青泠之淵。化爲鲤魚。随流而戲。渔者豫沮射而中之。上訴天帝。天帝曰。汝方游之時。何衣而行。少子曰。我爲鯉魚。汝乃白龍也。而變爲魚。漁者射汝。是其宜也。又何怨焉。今夫大王弃萬乘之服而從匹夫之禮。而爲或人所刑。亦其宜也。於是吴王默然不言。 
 
【注释】
①吴王夫差(?—公元前473年)又称吴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吴王阖廬之子。姬姓,吴氏,名夫差。先秦时期男子称氏不称姓,雖为姬姓,却不叫姬夫差。其父为句(“勾”的古字。)踐所伤而死,他登位之初,励精图治,大败句践,使吴国达到鼎盛。在位后期,生活奢华无度,对外穷兵黩武,屡次北上與齊晋争锋。黄池之会,勾践趁虚攻吴,吴国一厥不振。公元前473年,勾践灭吴,夫差自缢。②子贡:(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姓端木,名賜,字子贡,春秋时卫国人,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③形:面貌,形象。④变服:改变服饰,化装。⑤或人:国人,指春秋战国时代城邦的自由民。⑥戲:开玩笑,嘲弄。⑦索:搜尋,寻找,搜查。⑧子胥:(?——公元前484年)姓伍,名员,字子胥。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春秋楚国(今湖北人)。⑨泠:清凉,冷清。⑩戲:游戏,逸乐。⑾豫沮:或作豫且、餘且。春秋时宋国泉阳人,捕鱼为业。相传宋元君时,渔於泉陽,举網得神龜,神龜托梦求救于宋君,宋君使使者至泉陽从豫且处得神龜,杀之以占卜。又传说白龙下清泠之淵,化为魚,为豫且射中其目。白龙訴諸天帝,天帝以其化魚,固为人所射,豫且何罪?⑿天帝:指上帝。⒀衣:动词,穿(衣服)。⒁萬乘:指帝王,地位。⒂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亦泛指平民百姓。⒃刑:伤害,灾害。
 
【译文】吴王夫差听说孔子和子贡来吴国游览,想看看他俩的模样,就穿着便服出宫,不料被街上的一个人戏弄,而且伤了手指。夫差回宫后,立刻派兵在都城内搜查,要杀掉这个人。伍子胥劝他说:“我听说从前天帝的小儿子下界到一个青碧清凉的深潭中,变成一条鲤鱼,順著水流嬉戏,被一个叫豫沮的打鱼人射中。他回到天宫向天帝诉说自己的遭遇。天帝说:’你在游玩之时穿什么衣服?‘小儿子说:’我变成了鲤鱼。‘天帝说:’你本来是条白龙,却变成鲤鱼,打鱼人射到你,是合情合理的事,有什么好埋怨的呢?‘现在大王不穿帝王之服,而按平常人的礼俗行事,才被国人所傷,这也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吴王沉默無言。
 
【原文】吴王夫差興兵伐齐。掘爲渔溝。通於商。鲁之間。北屬之沂。西屬之濟。欲以會晋。恐群臣之諫也。乃令於邦中曰。寡人伐齊。敢有諫者死。太子友乃風諫以發激吴王之心。以清朝時懐丸挟彈從後花園而來。衣洽。吴王怪而問之曰。可爲如此也。友曰。游於後園。聞秋蟬之鳴。往而觀之。夫秋蟬登高樹。飲清露。其鳴悲吟。自以爲安。不知螳蜋枝縁條。申刃纆其形(21)也。夫螳蜋愈心財進)(22)(愈心財進作翕心而進)。(23)在利蟬。不知黄雀徘徊枝業。欲啄之也。夫黄雀但知伺(24)螳蜋。不知臣飛丸(25)之集(26)其背也。但臣知虚心(27)(28)在黄雀。不知阱(29)(30)在於前。掩忽陷墜於深井也。王曰。天下之愚。莫過於斯(31)知貪前之利。不睹(32)其後之患也。對曰。天下之愚。非但(33)直於是也。復有甚者。王曰。豈復有甚於是者乎。友曰。夫鲁守文(34)抱德(35)。無欲於鄰國。而齊伐之。齊徒(36)知舉兵伐鲁。不知吴悉(37)境内之士。盡府庫之財。暴師(38)千里而攻之也。吴徒知逾(39)境貪敵(40)往伐齊。不知越王將選其死士(41)出三江(42)之口。入五湖(43)之中。屠滅(44)(旧無吴字。补之) 國也。臣竊觀禍之端(45)天下之危。莫過於斯也。王喟然(46)而嘆。默無所言。遂往伐齊。不用太子之諫。越王勾踐(47)聞吴王北伐。乃帥軍泝(48)江以襲吴。遂入吴國(旧無吴字。补之)焚其姑蘇之薹(49)
 
【注释】
①興兵:起兵。②掘:挖。③通:到达,通到。④屬:连缀;连续。⑤之沂:之,到,动词。沂,古水名。源出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尼山,西流至滋阳县合於泗水。⑥濟:济水,古水名,发源于今河南,流经山东入渤海。现在黄河下游的河道就是原来济水的河道。今河南济源,山东济南、济宁、济阳,都从济水得名。⑦會:会和,聚会。⑧邦:古代诸侯的封国。泛指国家。⑨風谏:用委婉曲折的语言规劝君主或长辈、上司。⑩清朝:早晨。⑾後園:屋后庭园。⑿洽:浸潤,沾湿。⒀履:鞋。⒁濡:浸渍,沾湿。⒂螳蜋:螳螂的别名。⒃超:跃登,跳跃。⒄缘:攀援。⒅申:伸展,伸张。⒆要:”腰“的古字。⒇纆:原意为绳索。此处作搏,搏击,捕捉之意。(21)形,形体,身体。(22)愈新财進:《吴越春秋》为”翕心而進“翕心,小心翼翼。(23)志:准的,目标。(24)伺:窥伺,窥探,观察。(25)飞丸:用以射击的弹丸。(26)集:集合,聚集。(27)虚心:一心向往。(28)念:念头,想法。(29)阱:扑野兽用的陷坑。(30)埳:地面凹陷之处,坑穴。(31)於斯:同“于此”。(32)睹:了解,预见。(33)非但:不仅。(34)守文:本謂遵循文王法度。后泛指遵循先王法度。(35)抱德:持守德行。(36)徒:副词,但,仅,祗。(37)悉:盡、全。(38)暴师:謂军队在外,蒙受风雨霜露。(39)逾:越过,经过。(40)貪敵:贪图敌国之利。(41)死士:敢死的勇士。(42)三江:一说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也;《吴都赋》注,松江下七十里分流东北入海者为娄江,东南流者为東江,并松江为三江。(43)五湖:一说貢湖、游湖、胥湖、梅梁湖金鼎湖;韦昭曰,胥湖、蠡湖、洮湖、滆湖就太湖五;虞翻云,太湖之水通五道謂之五湖。(44)屠滅:杀尽,摧毁。(45)端:开始。(46)喟然:感叹、叹息貌。(47)勾践(约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65年)古称“句践”,大禹后裔,春秋末期越国的君主,越王允常之子。因“卧薪尝胆”而名垂千古。(48)泝:亦作“溯”,逆水而上。(49)姑苏之台:即姑苏台。司马贞《史记索隐》:“姑苏,台名,在吴县西三十里。”
 
【越王】吴王夫差起兵攻打齐国,在商、鲁两国之间暗暗地挖掘壕沟,北接沂水,西接济水,欲同晋国在黄池附近会合。他担心大臣们会来劝谏,就在国内发布命令说:“寡人要攻打齐国,有谁敢来劝阻,一律处死。”太子友于是采用委婉的方式去劝谏,希望打动吴王的心。清晨,他手握弹弓从后花园来到宫中,衣服鞋子都打湿了。吴王奇怪的问他说:“你干什么了,搞成这副模样?”太子友说:“刚才在後花园游玩,听见秋蝉的鸣叫声,就去观看。那秋蝉登上高高的树梢,喝着清澈的露水,其鸣叫的声音凄切如吟,自以为很安全,却不知螳螂越过树枝,沿著枝条,伸直细腰,高举前爪,形成了扑捉秋蝉的态势。螳螂小心翼翼的向前爬,眼里只有秋蝉,却看不到身后有黄雀徘徊於枝叶之中,准备啄食螳螂。那黄雀也只知道伺机扑捉螳螂,不知道我将要射出的弹丸正瞄准其脊背。我的心思都放在了黄雀身上,却不知道陷阱就在眼前,一不留神,忽然掉进了深坑。”武王说:“天下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了,只贪图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身后的祸患。”太子友说:“天下愚蠢之事不止这些,还有比这更严重的。”吴王说:“难道还有比这更愚蠢的吗?”太子友说:“鲁国遵守理制,心怀道德,对邻国没有任何贪心,但齐国却起兵攻打它。齐国只顾举兵攻打鲁国,不知道吴国尽数动用国内之兵竭尽府库中的资财,军队不顾风吹日晒,奔波千里去攻打它。而吴国只知道越过国境攻打齐国,不知道越国即将挑选不怕死的勇士从三江口出发,进入太湖之中想灭掉吴国。臣儿我暗自观察,灾难的征兆、国家的危亡,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吴王长叹一声,沉默无语,随即执意北上伐齐,不接受太子友的劝告。越王勾践听说吴王向北攻打齐国,就率领军队,沿江而上,袭击吴国。越国进入吴国境内,烧掉了吴国的姑苏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