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2)
(2013-04-30 09:51:59)分类: 语文教学叙事研究 |
师:人生难免不失意,当我们失意痛苦时,总会有朋友或家人劝我们:“走,出去散散心去。”一圈转回来,心情的确会放松不少,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看到了外面的景,心情会放松不少。
师:对,这其实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迪,大自然可以开阔我们的胸怀,荡涤我们的心灵。那千年前的苏轼也用这个方法到赤壁转了一圈,不仅缓解了内心的伤痛,还留下了一篇经典名作——《赤壁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一下苏轼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二、写作背景)
师:苏轼遇到了什么难题要出去散心呢?
生:因为他被贬了
师:对,下面我们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来了解一下苏轼当时的处境。
(大屏幕投影)
生(读):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卷入“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赤壁怀古》。
(三、整体感知——诵读中的文言知识积累)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文本,注意停顿,并勾画圈点疑难词句。
生:(学生读课文)
师:小组合作,交流疑难点
生:(小组交流)
师:下面我们全班交流
生:(提问题,其他学生或老师回答)
师: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根据投影的知识点再去读课文
重要词语: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徐:舒缓地。
狼藉:凌乱。 枕藉:相互靠着。
师:下面我们播放录音范读,同学们小声跟读,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并标出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
生:(听朗读)
师:那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饮酒乐甚(乐) ——愀然(悲) ——喜而笑(喜)
师:那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为何而喜?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到依据。(至此第一课时完毕,安排第二课时的讨论话题:为何而乐?为何而悲?为何而喜?)
(四、诵读中的文本探究)
师:作者为何而乐呢?
生:看到了美丽的景。
师:看到了哪些美景?从文中找一下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观美景生乐情,请同学们充满感情地读一下,力图读出景的美和情的乐
生:(找三个同学读)
师:(指导背诵)时间——地点——看到哪些景——作者心情如何
生:(学生自由背诵)
师:心情不错,接下来怎么又悲了呢?
生:因为客人那幽怨的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师:客人为何悲?
生:听到苏轼的歌词——“望美人兮天一方”(政治的失意)
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事引起悲?
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人生无常)
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命短暂)
生:知不可乎骤得,脱遗响与悲风(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
师:由景生悲——现实中景想到历史人物。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还有哪些?
生: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生:曹 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生:许 浑的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生:杨 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苏轼怎么劝慰客人的呢?
生:抓住景
师:对,抓住水月进行分析,赋予其哲理内涵。取与不取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师: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生:不相同,前面是山水之乐,后面是经历痛苦之后的快乐
师: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生: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师:与其他文人作比较
v
v
v
读《定风波》思考苏轼思想性格,与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性格相对应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有什么启示?
生: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五、探究)
师:《赤壁赋》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
生: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
师: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和谐地融为一体!
生: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v
v
v
师:总结
月亮的变化与苏轼的人生相对照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师:课堂练习 写一下此时你心中的水月或其他意象,能反映此时你的心境。
生:(学生写作后交流)
师: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后赤壁赋》一文,在景物描写和思想内容上与《前赤壁赋》可做一比较。
清批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到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可见在学习了赤壁的一词一赋后,如果能了解后赋,无疑是有益的。
师:结语
大自然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在赤壁这部大书中遨游,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变得更加成熟洒脱豁达了。
板书设计:
情:饮酒乐甚(乐)——愀然(悲)——喜而笑(喜)
《赤壁赋》教学反思
1、 导入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在这一环节里,我将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摆在一个位置,取消他们的距离感,是为了让学生更顺利地走进苏轼的心里。
2、 注重诵读教学法
诵读教学法是讲授文言文最常用且最好用的教学方法,我在课堂中,坚持读中积累文言知识,读中理解作者情感,以读贯串课堂,课堂始终是生动活泼的。
3、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语句,落实重点文言知识点。”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释疑。
“播放录音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听范读,并让学生跟读,能巩固处理的基础字词,并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4、 根据学情来设计目标,并能有效的进行拓展。
知识方面:
(已知)学生经过必修一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
(未知)但是,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情感方面:
需要改进之处:
1、
2、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
《赤壁赋》改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4、
5、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四、
人生难免不失意,当我们失意痛苦时,总会有朋友或家人劝我们:“走,出去散散心去。”一圈转回来,心情的确会放松不少,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对,是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可以开阔我们的胸怀,荡涤我们的心灵。那千年前的苏轼也用这个方法到赤壁转了一圈,不仅缓解了内心的伤痛,还留下了一篇经典名作——《赤壁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一下苏轼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五、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乌台诗案
(苏轼)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
六、
(一)一读课文,自主与合作
1、结合注释自读文本,注意停顿,勾画圈点疑难词句
2、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并翻译全文。 (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语句,落实重点文言知识点,教师巡视点拨。)
3、全班交流疑难问题
4、投影文言重难点,学生记忆重难点知识。
重要词语: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徐:舒缓地。
狼藉:凌乱。 枕藉:相互靠着。
通假字
山川相缪
古今异义
于是饮酒乐甚(在这个时候)
词类活用
使动
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意动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名作动
下江陵(攻破)
顺流而东也(向东行)
渔樵于江渚之上(砍柴)
乌鹊南飞
西望夏口
东望武昌
一词多义
之
A.壬戌之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
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调节音节,无实义)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 取之无禁(它,第三人称代词)
倚歌而和之(它,指代歌声)
如
A。纵一苇之所如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乎
A。浩浩乎……;飘飘乎……(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后,……的样子)
B.相与枕藉乎舟中 (相当于“于”,在)
C.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吗)
然
A。苏子愀然 (……的样子)
B.何为其然也(这样)
A。而不知其所止(却 )
B.扣舷而歌之(表承接)
C.客喜而笑
以
A. 挟飞仙以遨遊(相当于“而”,表承接,来)
B.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在……时候)
东
A。东望武昌(向东,名作状)
B.顺流而东也(向东挺进,名作动)
藉
A.杯盘狼藉(狼藉解释为凌乱)
B.相与枕藉乎舟中(用草编的垫子,引申为垫衬)
句式
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句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被动句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固一世之雄也
苟非吾之所有
(二)二读课文,巩固字词,理清感情变化
1、播放录音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听范读,并让学生跟读,能巩固处理的基础字词,并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自主阅读,对文章进行分层,概括作者情感变化。
3、交流文章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
泛舟赤壁——唱歌听萧——客诉悲情——苏子言志——主客尽欢
4、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 抓关键词,关键句
展示:饮酒乐甚(乐) ——愀然(悲) ——喜而笑(喜)
至此第一课时完毕,安排第二课时的讨论话题:为何而乐?为何而悲?为何而喜?
四、诵读中的文本探究
(一)为何而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总结:因景而乐 (观美景生乐情)
找学生读第一段,力图读出其中的美;然后指导背诵(时间——地点——看到哪些景——作者心情如何)
(二)为何而悲?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历史人物中来
“望美人兮天一方”(政治的失意)“知不可乎骤得,脱遗响与悲风”(理想难以实现 的悲哀)
总结:由景生悲(齐读,力求读出其中的悲情,然后指导背诵)
补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为何而喜?水
总结:景中寓理(师有感情的朗读,力求读出其中的豁达,指导背诵)
1、思考,前后两“乐”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2、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四)拓展
与其他文人作比较
v
v
v
读《定风波》思考苏轼思想性格,与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性格相对应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九、
1、《赤壁赋》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和谐地融为一体!
2、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有哪些?
v
v
v
v
6、 总结
月亮的变化与苏轼的人生相对照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月”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静”。冷清的“静”。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十、
写一下此时你心中的水月或其他意象,能反映此时你的心境。
十一、
1、课下阅读《后赤壁赋》一文,在景物描写和思想内容上与《前赤壁赋》可做一比较。
清批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到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可见在学习了赤壁的一词一赋后,如果能了解后赋,无疑是有益的。
2.如果你是记者,在采访苏轼时你将提哪些问题?
十二、
大自然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在赤壁这部大书中遨游,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变得更加成熟洒脱豁达了。
板书设计:
情:饮酒乐甚(乐)——愀然(悲)——喜而笑(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