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赤壁赋》教学设计(2)

(2013-04-30 09:51:59)
分类: 语文教学叙事研究

                 赤壁赋》教学设计(2)

 

             马桂芝

 

                                    《赤壁赋》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人生难免不失意,当我们失意痛苦时,总会有朋友或家人劝我们:“走,出去散散心去。”一圈转回来,心情的确会放松不少,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看到了外面的景,心情会放松不少。

师:对,这其实就是大自然给我们的启迪,大自然可以开阔我们的胸怀,荡涤我们的心灵。那千年前的苏轼也用这个方法到赤壁转了一圈,不仅缓解了内心的伤痛,还留下了一篇经典名作——《赤壁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一下苏轼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二、写作背景)

师:苏轼遇到了什么难题要出去散心呢?

生:因为他被贬了

师:对,下面我们看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来了解一下苏轼当时的处境。

(大屏幕投影)

生(读):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卷入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和《念奴·赤壁怀古》。

(三、整体感知——诵读中的文言知识积累)

师:下面同学们结合注释自读文本,注意停顿,并勾画圈点疑难词句。

生:(学生读课文)

师:小组合作,交流疑难点

生:(小组交流)

师:下面我们全班交流

生:(提问题,其他学生或老师回答)

师: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根据投影的知识点再去读课文

重要词语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徐:舒缓地。  兴:起,作。   纵:任凭。  如:往。  凌:越过。虚:太空。  御:驾御。  遗:离开   溯:逆流而上。  余音:尾声。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方:当。  酾酒:斟酒。  寄:寓托。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骤:多次。   卒:最终。消长:增减。   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是:这。   造物者:天地自然。   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  适:享用。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荤菜和果品。既:已经。  

狼藉:凌乱。 枕藉:相互靠着。

师:下面我们播放录音范读,同学们小声跟读,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并标出体现作者心情变化的词。

生:(听朗读)

师:那作者的心情是如何变化的呢?

生:饮酒乐甚() ——愀然() ——喜而笑()

师:那作者为何而乐?为何而悲?为何而喜?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到依据。(至此第一课时完毕,安排第二课时的讨论话题:为何而乐?为何而悲?为何而喜?)

(四、诵读中的文本探究)

师:作者为何而乐呢?

生:看到了美丽的景。

师:看到了哪些美景?从文中找一下

生: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师:观美景生乐情,请同学们充满感情地读一下,力图读出景的美和情的乐

生:(找三个同学读)

师:(指导背诵)时间——地点——看到哪些景——作者心情如何

生:(学生自由背诵)

师:心情不错,接下来怎么又悲了呢?

生:因为客人那幽怨的箫声——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师:客人为何悲?

生:听到苏轼的歌词——望美人兮天一方(政治的失意)

师:除此之外还有哪些事引起悲?

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人生无常)

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生命短暂)

生:知不可乎骤得,脱遗响与悲风(理想难以实现的悲哀)

师:由景生悲——现实中景想到历史人物。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还有哪些?

生: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生:曹 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生:许 浑的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生:杨 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师:苏轼怎么劝慰客人的呢?

生:抓住景

师:对,抓住水月进行分析,赋予其哲理内涵。取与不取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景中寓理(师有感情的朗读,力求读出其中的豁达,指导背诵)

师:前后两相同吗?为什么?

生:不相同,前面是山水之乐,后面是经历痛苦之后的快乐

师: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生: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师:与其他文人作比较

v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v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v     屈原——选择自杀

读《定风波》思考苏轼思想性格,与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性格相对应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 

有什么启示?

生: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五、探究)

师:《赤壁赋》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

生: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

师: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和谐地融为一体!

生: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v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v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v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师:总结

月亮的变化与苏轼的人生相对照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冷清的。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师:课堂练习 写一下此时你心中的水月或其他意象,能反映此时你的心境。

生:(学生写作后交流)

师:布置作业

课下阅读《后赤壁赋》一文,在景物描写和思想内容上与《前赤壁赋》可做一比较。

清批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到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可见在学习了赤壁的一词一赋后,如果能了解后赋,无疑是有益的。

师:结语

大自然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在赤壁这部大书中遨游,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变得更加成熟洒脱豁达了。

 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希望同学们不管是平时还是遇到人生的挫折时,都能以一颗豁达的心泰然处之

板书设计:

情: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景:           

         

          理: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赤壁赋》教学反思

 

    《赤壁赋》是一篇山水游记类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的情感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我在设计本节课时,紧紧抓住景、情、理完美结合的特点,以读带解,运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方法,既注重言,更注重文,基本达到了预想结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先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 导入拉近了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人生难免不失意,当我们失意痛苦时,总会有朋友或家人劝我们:“走,出去散散心去。”一圈转回来,心情的确会放松不少,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对,是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可以开阔我们的胸怀,荡涤我们的心灵。那千年前的苏轼也用这个方法到赤壁转了一圈,不仅缓解了内心的伤痛,还留下了一篇经典名作——《赤壁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一下苏轼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在这一环节里,我将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摆在一个位置,取消他们的距离感,是为了让学生更顺利地走进苏轼的心里。

2、 注重诵读教学法

诵读教学法是讲授文言文最常用且最好用的教学方法,我在课堂中,坚持读中积累文言知识,读中理解作者情感,以读贯串课堂,课堂始终是生动活泼的。

3、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语句,落实重点文言知识点。”在自主阅读中质疑释疑。

“播放录音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听范读,并让学生跟读,能巩固处理的基础字词,并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4、 根据学情来设计目标,并能有效的进行拓展。

知识方面:

(已知)学生经过必修一文言文的学习,对于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已经有了一些直观经验的积累,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有了一定的基础。

(未知)但是,现阶段学生在文言文的学习过程中有如下三方面的需要:1、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2、逐渐将重点转移到鉴赏的层面。3、尝试文言文阅读研究性学习。

情感方面:

     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需要改进之处:

1、  知人论世有利于学生更容易走进文本,对苏轼的介绍应更全面些。

2、学生的课外预习如何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毕竟学生的学习大多还是停留在传统的接受型上,习惯很顽固

 

《赤壁赋》改进教学设计

                  2011030045 马桂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文中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重要文言知识;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理解文中作者的情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4、  重点:掌握文言知识,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5、  难点: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课时:2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  点拨法  探究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四、           导入

人生难免不失意,当我们失意痛苦时,总会有朋友或家人劝我们:“走,出去散散心去。”一圈转回来,心情的确会放松不少,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对,是大自然的力量,大自然可以开阔我们的胸怀,荡涤我们的心灵。那千年前的苏轼也用这个方法到赤壁转了一圈,不仅缓解了内心的伤痛,还留下了一篇经典名作——《赤壁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看一下苏轼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五、           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 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 
    
此刻的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武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讽刺新法的诗句进行诬陷。乌台即御使府,详见下文.),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乌台诗案 
(苏轼)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舒 、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十月)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宋史》本传) 
指《湖州谢上表》不能追陪新进等语。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舜无术”“岂是闻韶解忘味,尔来三月食无盐等指谪新法诗句。即御史台监狱。因周遭遍植柏树,上栖乌雅数千,俗称乌台、柏台。 
    
等到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变化,新党失势,旧党执政,苏轼被召还朝任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使他看到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及至哲宗亲政后,新党再度上台,又以诗人曾依附旧党为名将年近六旬的诗人贬岭南惠州,再贬海南儋州。 
    
公元1100年,徽宗即位,苏轼终于遇赦北归,次年7月客死常州。去世前两个月,诗人在《自题金山画像》中写到心似已灰之本,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颇有几分英雄末路美人迟暮的空漠之意和苍凉之感了。 
纵观苏轼一生,既坚持了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士大夫积极入世、刚正不阿、恪守信念的人格理想,又保持了文化追求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境界与心灵境界的高度和谐。无数的宦海风波和人生挫折铸炼了诗人宏大旷达胸怀。

 

 

六、           整体感知——诵读中的文言知识积累

(一)一读课文,自主与合作

1、结合注释自读文本,注意停顿,勾画圈点疑难词句

2、小组合作,逐段疏通文意,并翻译全文。 (用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结合课文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提出疑难语句,落实重点文言知识点,教师巡视点拨。)

3、全班交流疑难问题

4、投影文言重难点,学生记忆重难点知识。

重要词语

既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十六日为“既望”。  

徐:舒缓地。  兴:起,作。   纵:任凭。  如:往。  凌:越过。虚:太空。  御:驾御。  遗:离开   溯:逆流而上。  余音:尾声。   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   缕:细丝。  幽壑:深谷,这里指深渊。   正襟危坐:整理衣襟,严肃地端坐着。   :当。  酾酒:斟酒。  :寓托。须臾:片刻,时间极短。  长终:至于永远。  :多次。   :最终。消长:增减。   一瞬:一眨眼的工夫。  :这。   造物者:天地自然。   无尽藏:无穷无尽的宝藏。  :享用。   更酌:再次饮酒。    肴核:荤菜和果品。:已经。  

狼藉:凌乱。 枕藉:相互靠着。

通假字

 举酒属客;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通“凭”,乘)

山川相缪     (通“缭”,盘绕)

古今异义

于是饮酒乐甚(在这个时候)

词类活用

使动

舞幽壑之潜蛟   (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  (使……哭泣)

 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使……端正)

意动

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名作动

下江陵(攻破)

顺流而东也(向东行)

渔樵于江渚之上(砍柴)

 名作状

乌鹊南飞  (向南)

西望夏口  (向西)

东望武昌   (向东)

一词多义

A.壬戌之秋;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的)

B。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调节音节,无实义)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D. 取之无禁(它,第三人称代词)

倚歌而和之(它,指代歌声)   

          

A。纵一苇之所如   (到……去,往)

B.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好像,像)

          

A。浩浩乎……;飘飘乎……(助词,用于形容词词后,……的样子)

B.相与枕藉乎舟中 (相当于“于”,在)

C.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表疑问,吗)

         

A。苏子愀然 (……的样子)

B.何为其然也(这样)

          

A。而不知其所止(却 )

B.扣舷而歌之(表承接)

C.客喜而笑 地,表修饰

          

A. 挟飞仙以遨遊(相当于“而”,表承接,来)

B.则天地曾不能一瞬(在……时候)

           

A。东望武昌(向东,名作状)

B.顺流而东也(向东挺进,名作动)

          

A.杯盘狼藉(狼藉解释为凌乱)

B.相与枕藉乎舟中(用草编的垫子,引申为垫衬)

句式

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寄蜉蝣于天地

托遗响于悲风

相与枕藉乎舟中

定语后置句

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固一世之雄也

苟非吾之所有

 

(二)二读课文,巩固字词,理清感情变化

1、播放录音范读,让学生小声跟读,注意字音和语调、语气。(在学生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再听范读,并让学生跟读,能巩固处理的基础字词,并能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2、自主阅读,对文章进行分层,概括作者情感变化。

3、交流文章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

泛舟赤壁——唱歌听萧——客诉悲情——苏子言志——主客尽欢

4、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 抓关键词,关键句

展示:饮酒乐甚() ——愀然() ——喜而笑()

至此第一课时完毕,安排第二课时的讨论话题:为何而乐?为何而悲?为何而喜

 

                    第二课时

四、诵读中的文本探究

(一)为何而乐?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总结:因景而乐 (观美景生乐情)

找学生读第一段,力图读出其中的美;然后指导背诵(时间——地点——看到哪些景——作者心情如何)

(二)为何而悲?从箫声中来(箫声幽怨)(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望美人兮天一方(政治的失意)知不可乎骤得,脱遗响与悲风(理想难以实现 的悲哀)

总结:由景生悲(齐读,力求读出其中的悲情,然后指导背诵)

补充: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面对宇宙和历史时都感到短暂悲哀。

1. 曹 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2.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 许 浑:英雄一去豪华尽,惟有青山似洛中

4. 苏 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5. 杨 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三)为何而喜?                          人取与不取 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 与子共适

总结:景中寓理(师有感情的朗读,力求读出其中的豁达,指导背诵)

1、思考,前后两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景(乐山水之乐) 理(乐达观之乐)

2你认为当时真有这样一场主客问答吗?他们所表现的人生态度有什么不同?

——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消极、局限的出世入世思想;

(四)拓展

与其他文人作比较

v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v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v     屈原——选择自杀

读《定风波》思考苏轼思想性格,与赤壁赋中苏轼的思想性格相对应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

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 

启示:面对逆境,要把眼光放长远

            一些,胸怀放宽广一些。

 

九、           探究

1、《赤壁赋》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景、情、理是如何融合到一起的?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这样以景为中心,因景而乐、触景生悲、借景议理,景、情、理和谐地融为一体!

2、苏轼在他许多作品中多次提到水月意象,有哪些?  (以下为节选):

v     夜闲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流漓。(《虞姜人》)

v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于狼。(《江城子密州出猫》)

v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

v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6、 总结

月亮的变化与苏轼的人生相对照

以被贬黄州为界,被贬前,他是一个愉悦轻松、激情满怀的苏轼。明月高在景中呈宁静、轻松之态。到他密州时,到达极致,豪情万丈,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喷薄欲出。成了祥乐、宁静、澄澈、优秀、高洁、圆满、理想的化身。被贬后,他的心态发生大转变。出现在景中的月也是静的,然而却是孤寂的。冷清的。甚至让人产生羽化登仙的虚无感、人生如梦的飘渺感。

 

十、           课堂练习

写一下此时你心中的水月或其他意象,能反映此时你的心境。

 

十一、   布置作业

1、课下阅读《后赤壁赋》一文,在景物描写和思想内容上与《前赤壁赋》可做一比较。

清批评家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评到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可见在学习了赤壁的一词一赋后,如果能了解后赋,无疑是有益的。

 

2.如果你是记者,在采访苏轼时你将提哪些问题?

 

十二、   结语

大自然是一种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苏轼在赤壁这部大书中遨游,实现了人生的突围,变得更加成熟洒脱豁达了。

 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希望同学们不管是平时还是遇到人生的挫折时,都能以一颗豁达的心泰然处之。

    

              

板书设计:

情: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景:           

         

          理:盈虚有数 物我无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