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的小路》教学叙事研究
(2013-04-29 19:46:56)分类: 语文教学叙事研究 |
一首生命沉思者的歌
一、文本解读
这首诗是冯至先生于不惑之年的创作,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与沉思。整首诗
的情感变化错落有致,面对消逝的生命于哀叹中透着积极的含义,以“路”这个极平凡的事物想到心灵之路从而引发哲理性的沉思。全诗共十四行,四小节,采用了十四行体的形式。但是诗人并没有严格的按照它传统的格律音韵,而是保持了语调的自然发展。接下来我们细细品读一下这首诗。
诗歌一开始就进入了亲切地对话:“你说,你最爱这原野里”。这个“你”是谁?诗人在跟谁对话呢?你说,你最爱......他怎么知道别人的最爱呢,恐怕这只有很亲密的人才如此了解他最爱什么吧。这一“最”字使得与对方的交流即显亲切、欢快又不乏正经、严肃。是在与朋友倾心交流吗?亦或是在自我表白?那最爱看的不是辉煌的建筑,不是金发的女郎,而是大自然中再普通不过的道路了。一下子把我们的视野都引入了自然的原野中去,心境也随之脱离尘世,慢慢静下来。这里的“一条条”体现出诗人对每条小路的重视和怜爱,而不是用“每条”这个整体性的词语来带过。更可贵的是“一条条”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些纵横交错、曲折蜿蜒的小路,一条条交错着延伸到远方,延伸到人的心里。而一个“小”字也添了几分可爱,在诗人笔下,这些小路是有生命的,是活泼可爱的,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到处充满生命的世界。路被人们踩在脚下,并不受重视,而这一最爱却正是这些被忽略了的小路。为什么呢?我们不禁低下头看着脚下的路思考一番。
这些小路承载了多少生命?由眼前的结结实实的小路,我们不禁联想到它们的来历,从现实走向了一个思考的世界。它们不知道是有多少无名行人的步履踏出来的啊!留给读者一个想象的空间、一个思考的空间。“无名行人”这一整体性的词语打破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界限,融入了一个对象中去。儿童?青年老人?商人?学生?各种类型,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可能来过。这一意象代表了整个有生命的主体。那些人曾来过这里,来做什么?又做了些什么?最后走向何处去了?这些小路承载着他们的足迹,路边的一花一草也“看”到了他们的经历。路上的行人又何尝不是看到了花草的凋谢又盛开?这些活泼的小路又何尝不是他们踏出来的呢?这自然界的生命,每一个都息息相关,彼此见证着对方的成长,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那么得可爱,那么得有意义。它们已化成了我们的生命,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联。这是一个充满宝贵生命的、值得欣赏的世界。在这一节诗人看似心情爽朗,颇有雅兴,仔细品读发现这里实则透着一种严肃,一种重视生命的的庄重感感。
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
诗的第二小节承接第一小节,引发了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诗人提醒了我们,在我们心灵的原野里也有几条婉转的小路,小路的意义升华了,不再只是现实中的道路,而是被赋予了灵魂。“婉转”二字更给我们以无限的回忆。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在脑海中一幕幕上演。然而,诗人笔锋一转,一个“但”字把我们从回忆中又拉回了现实------其实那些在路上走过的行人大多数早已不知去处、杳无音信了。他们已消失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可都是些对我们的心灵产生过影响的人啊,就这么被我们无情地抛弃了,怎能不让人哀叹?一种沉重的心情涌了上来,情绪稍低落下来。路尚在,人却无,有种“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感觉,物是人非的迷茫。生命独留下一个没有灵魂的空壳,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却被无情地甩开,不由得让人有些许失落之感。生命是何其脆弱,生命的存在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呢?我们走进彼此的生命,又彼此忘记,那么人生路如果就这样慢慢荒芜了,我们的生命到底还有什么价值呢?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沉思。那些已不知去处的行人是谁呢?我们开始努力地回想。
那些给我们踏出心灵小路的生命到底是谁?我们应该去寻找一下答案。
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
诗的第三小节告诉我们,是那些流逝的岁月和曾经与我们相遇的人给我们踏出来的这些道路。有寂寞的儿童,有白发的妇女,这些弱者,这些被人们遗忘在角落里的生命。他们却曾丰富了我们的心灵,增添了我们生活的颜色。对!就是这些不够强大的生命曾经那么的关怀着我们。当然,还有一些志同道合、年纪轻轻的男女,他们曾带给我们快乐,在我们最浪漫的年纪,与我们一起走过一段辉煌的人生道路。儿童,青年,白发夫妇,这三个意象意味着一生各个阶段的生命。这些还存活在世上的生命已然在我们的世界留下印记。诗人连续用两个“还有”急切地把一个个曾给我们的心灵产生过影响的人在记忆深处挖掘出来。就连那些死去的朋友也曾在我们的生命力出现,他们已然镌刻在了我们的人生旅程碑上。即使身躯的外壳已不在,他们也曾真的存在过,而且对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甚至将来都会产生影响。甚至可以说他们仍然应该“存活着”,在我们心灵的原野依然应该有他们存在的位置。心灵深处生来如同荒野一样,本没有路,是那些在时间中消逝的人们为我们踏出了生命之路,这让人感叹,更让人怀念,也唤起了诗人对生命的珍重。然而,我们却已忘记了他们。可以想见,他们有多么孤独,而对于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然而,诗人内心深处是这么无可奈何地消极地去面对生命的吗?我们就这样让生命的存在如此短暂,如此脆弱吗?生命的意义就如此渺小吗?当然不是,不急,我们慢慢向下看。应该怎么样去面对这些生命,面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呢?诗人在最后一小节给了我们答案。
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
最后一小节“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前面一直在叙述,而这两句变成了议论。“不要”用一种祈使的、呼吁的语气。诗人在这里呼吁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对待生命,从而也丰富了我们的人生之路。走在路上,我们要重视每一个生命,积极地开拓人生道路,不断地充盈它,拓展它。让我们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阔。人不可能隔离自然孤独地生活,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我们会走进别人的生命,别人也会走进我们的心灵,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些生命。每个生命个体都是有价值的,我们应该重视他们的存在,丰富自己的生活,寻找更大的存在价值!
诗歌在结构上采用了十四行体的形式,符合起承转合的特点,却又并没有局限于严格的传统格律音韵,全诗流转自如自如。一开始写到原野的小路,继而延伸到人得心灵之路,一个转折想到了心灵之路的来历,最后又回到了人生道路,呼吁我们要珍惜生命,拓展人生之路。
在写作手法上,诗歌主要采用了象征的手法,以“小路”这个意象展开,延伸到我们的人生之路。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人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奏出了一首敬重生命的美妙歌曲,这是诗情与哲理的结合。
二、教学设计的实践运用
(一)教学目标:了解冯至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的历程,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二)教学重点:领悟诗的思想内涵。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有认识这个甲骨文字的吗?猜猜看,很有意思的一个字,四通八达的像什么?(板书“行”字的甲骨文)
生:像路
师:对,是很像路。这个字读作“行”,“行”在古汉语中的本义就是“路”,一个名词。后来才慢慢演变成动词。其实现在行走和道路也是联系很密切的,我们知道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是怎么说的?
生: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
师:关于路的诗歌呀,名言警句啊有很多,比如说大家都熟知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大家脑海里一定也涌现了不少,谁来说一下?
生: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等等
师:现在网上流行的是“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大家可愿意走别人的路,走出一个创新。可别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啊。好了,下面我们就一起欣赏一首与小路有关的诗歌。
(板书:原野的小路,冯至)
师:现在很多热播剧使得大家对冯绍峰都很了解了哈,像冯小刚啊我们也都熟悉,那么谁了解冯至?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位新偶像,他才绝对称得上我们的偶像。
(板书:一、走进冯至)
师:冯至,今年已经105岁了,当然如果他老人家还在的话。冯至先生这一生80多年给中国诗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被鲁迅称为“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在20年代创作的诗歌大都收在《昨日之歌》里面,这些诗歌大都是抒发一些个人情感,哀怨个人生活。到了30年代诗人慢慢地在自我否定中成长,40年代,一个四十而不惑到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龄段,他的诗歌开始进行有哲理的思考,把一些花草树木都收了进来,审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十四行集》充满了哲理,是文学与哲学的结合。下面大家根据我的介绍,把发到手中的两首诗读一下,判断一下哪首是收在《昨日之歌》里的,哪首是收在《十四行集》里的。
(板书:20年代《昨日之歌》-------------------40年代《十四行集》)
(板书:二、读诗)
师:大家读完了吗?哪位同学来说一下你的判断?
生:《我是一条小河》是《昨日之歌》里的,《原野的小路》是《十四行集》里的。因为前一首是表达个人爱情的,后一首给人以沉思。
师:好,既然大家可以判断的出来,那么你们对冯至的诗歌创作历程大致有点了解了,今天我们主要欣赏一下他的《原野的小路》。大家读一下,诗歌与散文、小说是不同的,它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我们读的时候不要吝啬你的情感。读的时候想一想诗中的路的意象指的是什么?
(板书:三、解读)
师:读完了吗?谁来回答一下这个路指的是哪儿的路?
生:路指的是原野的小路,后来又延伸到心灵的路。
师:诗人由原野的现实中的路联想到了心灵之路。那这路是怎么来的呢?
生:原野的小路是由无名行人的步履踏出来的,心灵的小路是由一些朋友踏出来的。
师:我们心灵的小路是由那些流逝的岁月和曾经相遇的人给我们踏出来的。
我们看一下第一小节,这一节诗人的情绪是怎样的?
(板书:原野的小路-------------生命之路)
生:是愉悦的
师:对,这时候诗人是很悠闲轻松的。那么第二小节作者的情绪有什么变化吗?
生:“但曾经在路上走过的
师:这时候诗人开始思考了,他表现出点点失落,点点消极,点点哀叹。大家思考一下我们自己有没有忘记一些人,曾经给我们的心灵产生过影响的人,我们是不是也忘记了?
生:不是
师: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我们要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板书:愉悦------伤感------积极)
师:是的,读到这里呢,我想起了华兹华斯的一首诗《我们是七个》说的是......诗中的小女孩一直坚持说自己是七个兄弟姐妹,她从来没有忘记那死去的两个姐妹。我们也要向她那样去珍惜相遇的人。诗人告诉我们要积极地去对待生命,不要忘记了那些曾给我们的人生道路造成影响的人,不要把他们挤出我们的人生道路。前几天我买了一个笔记本,上面写着一句话:“上人生的旅途吧,前途很远也很暗,然而不要怕,只有不怕的人的面前才有路”。我们要勇敢地面对人生,面对生命。重视并珍惜我们的生命。我们留个课下作业,大家回去写一下自己对这首诗的感悟,字数不限。
三、教学点评及反思
潘老师以及同学们的点评客观、中肯,使我受益很多,让我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看到了问题所在。
2、课堂节奏不紧凑,衔接过渡有落差。整个课堂跳跃性大,没有环环相扣的把握文本,有时候提问完了问题,学生不知道这个问题是让学生答还是老师自己会回答。板书与教课的节奏也不合拍,有时候我为了省时间总是在利用学生读诗的时候才把已讲过去的内容书写在黑板上。这样弄得大家不知道课的节奏如何把握。
3、问题设计不确切。课堂上提问的问题让学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问题设计的不够完善,不具体。而且有时候让学生觉得这个问题老师是在反问,不需要回答,还是老师在提问学生。
4、语调把握不到位。语文课一定要有声有色地去讲,根据情感变化选择不同的语言基调。这样才会吸引着学生跟着文本走。一堂课下来没有语调的变化,那真是极让人讨厌的。
(二)教学感悟与反思:
通过几节的实践课,我深深感受到自己跟一个真正的语文老师之间的差距。做一个普通的语文老师或许不难,但是要做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老师,很难。做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要在文本解读,语言表达,文字书写,普通话等各方面都有很深的功底。看来我该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其实直到现在我才感觉自己上了真正的语文课,甚至觉得自己原来十几年的语文白上了,不是分段,就是写段落大意,记生字词,语文完全成了一种工具,缺少了最起码的人文性。上了高中,语文死得更挺了,只讲文言文,其他课文一概不讲,讲它干什么,又不考。弄得每次上语文课都有穿越的感觉,回到古代去了。真是悲哀极了。现在我明白了一名优秀语文老师的课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我上的这堂课让我很失落,远远不是想象中的效果。
首先。本来打算把课堂气氛弄的幽默活跃一点,结果站上讲台就变得那么严肃了,看着同学们的反应,我就更语无伦次,更严肃了。我知道自己之前太工于教学过程的设计了,就算这样,我也并没有设计的多么出新。语文课应该注重文本的解读,而不是太过于注重教学技巧与设计。一名语文老师的使命应该是怎么让学生学到东西,真正了解文本的含义,而不是在五花八门的设计上出新。我的课就有点故意闲扯了。一直想着在形式上怎么搞,这样是很致命的错误。其次,而且整个课堂的流程一点也不严谨,流畅。本来想着节约时间,在趁着学生读文章的时候我写板书,但是这样哒哒的声音,会转移学生注意力,奇怪老师在写些什么东西,更让整个程序变得错乱不堪。再次,我没有对诗歌的文字做细致的分析,这是讲诗歌一个基本的环节。要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要反反复复地读,读出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感。想想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换成其他的又能怎么样呢?不仅要好好把握它的情境,想想其中的画面。更要细细品味当时的情感。要好好考虑诗歌中的意象,诗是怎么通过意象来表达情感的?这些我都没有做到。只是一味地从整体来把握诗人的情感,而忽略了字里行间传达出来的微妙情思。割裂了诗歌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最后,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设计有个很大的漏洞,就是没有想到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只是一味地整体上感受诗人的情感。总之,本堂课让我意识到了我存在的问题很多,当然我还是很庆幸这些问题的暴漏。只有知道自己是怎么失败的,才会在以后的道路上尽量避免这样的失误。
四、完善后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想
对于一首诗歌,要仔细品味它的语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我们只有把握了作者话里话外的情感,才能感悟到诗歌的魅力。对诗歌要反反复复地读,读出各种语气中流露的情感。所以教诗歌一定要设置读的环节。
让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人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是语文教育应尽的责任。本堂课的设计要以学生为主,老师引导着学生仔细品味诗歌的语言,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诗中的情境。通过学生的思考、感悟和交流,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我打算用1课时来完成这堂课。主要是通过阅读、感悟和交流,让学生体味一下诗的内涵,从而使他们能够掌握一些鉴赏现代诗的方法,以增强学生自我阅读的能力。了解冯至的诗歌创作阶段和风格。最后结合本诗讲解一下十四行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并针对全诗做一个情感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了解冯至的创作经历和诗作风格,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的思想内涵,引起他们对生命的敬重,积极开拓自己的人生之路。
1、课前准备:搜集有关冯至先生的材料(主要了解冯至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的作品特点,侧重了解一下后一阶段十四行集的创作特点)
前两天我新认识了一个字,觉得很有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板书:行的甲骨文字)我们同学们先猜一下这个字是什么?四通八达的像不像路?其实我一开始也以为是个路字,后来查了一下,它是个“行”字。其实想想也有道理,行走和道路本来就是联系很密切的。我们每天来回走的不就是路吗?就像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是怎么说的?对!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有个人对此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我们来看看他感悟到了什么呢?
3、解读诗歌
学生自由朗读,听配乐朗诵,接着自由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首先由老师纠正朗读过程中出现的情感偏差,对全诗情感的微妙变化做一个准确地把握。然后就诗歌的语言进行细细的解读、研讨。在这过程中要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进行感悟。
使学生了解冯至诗歌创作的两个阶段的作品特点,以及十四行诗在冯至笔下的创新。并指导学生课下阅读冯至的诗歌。
诗人用幽婉动人的文字引起了我们对生命的沉思,唤起了我们对生命的珍重和责任。走在路上,我们要重视每一个生命,积极地开拓人生道路,不断地充盈它,拓展它。让我们的人生道路越走越宽阔。课下大家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篇感悟。字数不限。
附:课堂教学具体过程
1、导入新课
前两天我新认识了一个字,觉得很有意思,跟大家分享一下。(板书:行的甲骨文字)我们同学们先猜一下这个字是什么?四通八达的像不像路?其实我一开始也以为是个路字,后来查了一下,它是个“行”字。其实想想也有道理,行走和道路本来就是联系很密切的。我们每天来回走的不就是路吗?就像鲁迅先生有句名言是怎么说的?对!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有了路。有个人对此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我们来看看他感悟到了什么呢?
2、解读诗歌
师:大家来读一下,诗歌往往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情感,我们读的时候不要吝啬你的情感。
(板书:原野的小路 冯至)
师: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位同学读的过程,在读第一小节的时候大家觉得应该是什么样的语调呢?(提示语:你看,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看到之后心情怎么样?)
生:欢快的
(板书:欢快)
师:好,那第二小节呢?(提示语:路上的行人已多半都不知去处了)
生:点点悲伤
(板书:欢快-----悲伤)
师:第三小节呢
生:有些低沉
师:那这种情绪会一直延伸下去吗?最后一小节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呢?
生:积极向上
(板书:欢快------悲伤------积极向上)
师:大家对诗人的情感把握的很到位,为什么他的心情一波三折?是什么导致的他由欢快到哀叹最终又积极地去生活了呢?我们一起来到诗里寻找一下答案。再次来读一下第一小节,看从哪儿能看得出诗人的欢快?
生:他看到了一条条充满生命的小路
师:小路在诗人眼里竟然是有生命的,可见他是很热爱生活,心情还是不错的
生:他在跟好朋友一起在原野里聊天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诗歌一开始说:“你说,你最爱这原野里”,可见他在跟人对话,如果不是很亲密的朋友,他又怎么会知道别人的最爱呢?
师:嗯,有道理,跟好朋友聊天总归是让人很快乐的。也或者作者是在自我表白,但不管怎么样,走在原野里能诉说一下心声是极好的。我们来看一下他最爱看的到底是什么呢?竟然是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踩在脚下的小路。这是在普通不过的了,有什么好看的?然而在诗人眼里他们都是些有生命的小路呢。在欢快的同时大家有没感受到另一种情调?
生:很重视这些小路
师:对,诗人在这个时候又不乏一点严肃。我们看这个一条条换成每一条或者许多条好不好,大家试着读读,感受一下。
生:不好,一条条给人感觉,小路的没有一条都在眼前浮现过,都被诗人铭记住了,而且给人一种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感觉。
师:很好,你的感觉很敏锐。那我们看一下作者看到它们是怎么想的呢?他想到了什么?
生:他想到了这些小路的来历,是由很多无名行人的步履踏出来的
师:“无名行人”让我们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哪些人?
生:儿童,匆匆过路的青年商人,老人,等等回答
师:大家想到了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人,“无名行人”这一整体性的词语打破了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界限,融入了一个对象中去。代表着整个的生命主体。读到这里大家有什么感受?这些道路跟行人有什么关系?(提示语:那么那些人曾来过这里,来做什么?又做了些什么?最后走向何处去了?这些都给我们无限的思考)
生:道路记载着这些行人的足迹,而道路又是由行人踏出来的。
师:嗯,表达很贴切。这自然界的生命,每一个都息息相关,彼此见证着对方的成长,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那么得可爱,那么得有意义。它们已化成了我们的生命,都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与我们的生活、经历紧密相关联。
(板书:小路------无名行人------道路
师:接下来小路的意义有什么变化吗?
生:延伸到了心灵的小路
师:大家再次品读一下本节,感受一下被赋予了灵魂的小路。在这里小路的形象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是婉转的
师:很好。那么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婉转的心灵小路,给我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婉转”曲曲折折,跌宕起伏的感觉
师:我们走过的人生路,曲曲折折,跌宕起伏。那些人生经历在脑海中一幕幕上演,给我们以无限的回忆。一个“但”字预示着转折,下面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
生:虽然我们心里也有几条小路,但是路上的行人已大多不知去处。
师:那么大家努力地回想一下我们自己是否有也有这样的感触呢?在某一天我们拿起一张发黄的相片是不是也会忽然间发现我们已遗忘了一些曾经很熟悉的同窗,亦或是曾经只给我们上过一节课但是已给我们的心灵注入一股清泉的老师?
生:(各自沉默)
师:相信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那么那些给我们踏出心灵小路的生命到底是谁?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去寻找一下。谁来说说。
生:寂寞儿童,白发夫妇,年青男女,死去的朋友。
师:是那些流逝的岁月和曾经与我们相遇的人给我们踏出来的这些道路。不管是儿童也好,老人也好,青年也好,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曾来过我们的世界。不管活着的也好,已经死去的朋友也好,他们都曾经那么的关怀着我们,增添了我们生活的颜色。读到这里,我们是不是也开始怀念那些人了呢?同学们细细回味一下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你也想起了某个时刻你遇见的某个人?
生:(默默回忆)(互相交流)
师:老师先说一下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呢,我想起了一首诗,是华兹华斯的《我们是七个》跟大家分享一下,诗很长,我就截几句,有兴趣的课下可以自己读读。
我碰见一个乡村小姑娘
“还有我的小姐姐、小弟弟,两个都躺在坟园,
“你既说两个跑去了海上,两个在康威住家,可还说是七个!—请给我讲讲
十二步就到母亲的门口,他们俩靠得更近。
听完之后我想我们大家都有各自的感慨。诗中那个淳朴的小女孩值得我们敬佩。不管是离开家的,还是死去了的,她都很重视,不曾忘记她们的存在。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这些生命,面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呢?下面大家一起来用最饱满的感情齐读一下最后一小节。
生:(读诗)
师:谁来说一下,我们应该怎么做?
生: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
生:我们要重视每一个生命,积极地开拓人生道路
生:我们会走进别人的生命,别人也会走进我们的心灵,我们要认真对待这些生命。
师:大家说的都很对,人不可能隔离自然孤独地生活,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要重视每一个生命,积极地面对人生。我们同学们正处于风华正茂的年纪,我们要努力开拓人生道路,珍惜那些在我们生活中留下印记的生命。
师:大家回过头来,再次读一下这首诗,整体感受一下诗的结构,节奏韵律。(提示语:第一小节先写原野的小路,接着延伸到人得心灵之路,一个转折想到了心灵之路的来历,最后又回到了人生道路,呼吁我们要珍惜生命,拓展人生之路)
生:本诗一共十四行,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师:这就是冯至先生的十四行诗,本诗收录在他的《十四行集》中的第十七首。
3、拓展环节
生:冯至采用的“十四行”又叫“商籁体”,是起源于十二世纪意大利的一种诗体,音节和押韵都非常讲究,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后流行于英、法、德各国。冯至是用中文写十四行体的大师。他灵活地运用音韵格式,其诗被称为“变体十四行”。
师:好,那么有谁说一下冯至的诗歌创作阶段呢?
生:冯至先生早年就开始创作诗歌,在20年代创作的诗歌大都收在《昨日之歌》里面,这些诗歌大都是抒发一些个人情感,哀怨个人生活。到了30年代诗人慢慢地在自我否定中成长,这一时期主要有《北游》。40年代,他的诗歌开始进行有哲理的思考,只要有《十四行集》从不同侧面表现了对人与自然、生与死、过去与未来及生命意义的思索。
师:说的很全面,还有没有谁搜到了不同于前两位同学的材料?补充一下。
生:冯至,原名冯承植,是一位现代诗人。被鲁迅称为“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4、总结环节
师:对,这个称号主要是针对他前一阶段的创作。我们大家课下可以读一下他前期的作品,比如说《我是一条小河》《蛇》对比着本首诗,感悟一下他的不同风格。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诗选自他的《十四行集》,本诗以“小路”这个意象展开,延伸到我们的人生之路。给我们以哲理性的沉思,他呼吁我们应该积极地去对待生命,要重视每一个生命,积极地开拓人生道路,不断地充盈它,拓展它。它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物与人的生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奏出了一首敬重生命的美妙歌曲,这是诗情与哲理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