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的瀑布脑(这篇文章浓缩了弘济老师对优势教育的理解,非常值得珍藏!)
http://s16/mw690/c3e3e06btdecb6c5df92f&690
有一次与朋友谈到教育与培训对人的改变,我曾极端放言:“没有培训!没有教育!一切都是天赋!天赋来自于大脑,来自于大脑中一块最优势的脑区!只要运用这块脑区,就有巨大才能释放!”我的诗人朋友立刻兴奋的说道:“这个脑区就是瀑布脑!人人都有瀑布脑!教育首先是发现孩子的瀑布脑!”我当时非常激动,虽然说话偏激,但“瀑布脑”诠释了我对教育的全部理解。
瀑布脑可比喻为一个人最为优势的脑区,一经使用就像瀑布一样,立刻产生壮观的气象与巨大的能量!遗憾的是许多孩子的瀑布脑在抑制中沉睡。教育的问题也可以界定为我们对待瀑布脑的态度问题!
人人都有瀑布脑区,但每个人的瀑布脑区又千差万别。反映在教育的态度层面上,应该把这句话解读为任何孩子都有其优势与杰出的领域,但这些领域未必与目前的学习天赋相一致。相信孩子不完全等于相信每个孩子在某一学业方面都能获得成功,而是相信他们总有优秀的方面,也包括学业的其它方面。比如数学不好的孩子,或许有绘画的天份。艺术不好的孩子,或许有运动天赋。相信孩子,就是相信他(她)总有长处!教育必须在孩子长处的基础上顺势而为!教育,不是改变,而是发现与因势利导!
瀑布脑是孩子的天赋资源
拿着金饭碗去讨饭,是对我们家长教育思想的绝妙讽刺。几乎绝大多数的家长都会振振有辞地说,不学这不行,学习不好更难以适宜竞争。几乎所有适应社会要求的方面都面面俱到了,唯一没有考虑到的恰恰是孩子的天赋资源!撇开孩子天赋资源的教育,纵令再理想与完美,也是空中阁楼,也难掩教育的愚蠢与苍白!
瀑布脑并不神秘,外在的表现不过是一些兴趣与爱好。究竟这些兴趣与爱好有多大的价值,我们不妨读一读《为了爱好,还是为了金钱?》的文章。文章说:哈佛大学曾对1500名学生进行一项调查,询问他们选择自己的专业是出于爱好还是因为赚钱。1255名学生回答是因为赚钱,245名学生表示是出于爱好。10年后,245名因为爱好而奋斗的人有100人成了富翁;而1255名为了金钱而工作的人只有1人成了富翁。最后作者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既帮助了自己,也帮助了世界。
瀑布脑给孩子带来自尊
生活中有一个普遍的现象:成功的人士更孝敬父母。因为这类人对自己有较高的期待与自尊,往往勇于承担责任。反过来这种行为让他们更深层次发挥自我的潜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与自尊。结果自尊推动自尊,成功为成功之父,反之失败是失败之母。个人天赋与爱好有充分发展的孩子,往往极大地提升了责任与自尊水平,正是这份心灵的力量,给他们了去战胜挫折、挑战困难的自信与勇气!
瀑布脑是教育的金钥匙
从成功的角度观察生活中的人:一类人专注、认真、快乐的做着他们喜欢的工作,这类人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成就;另一类人烦躁的做着让他们总是做不好的工作,这类人往往不同程度地被自己或他人认定为失败者。也许这一切都是偶然的命运,如果调换一下工作的岗位或性质,所谓的失败者可能又是成功人士。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揭示的也许就是这个道理。把这个道理用来指导教育也应该同样奏效。学业不好的孩子往往并不是背离了学习的主题,正是因为学习主题是他们不能有效完成的工作,才产生了厌学、逃学与态度问题。如果对他们的主题做以调换:比如把天赋爱好发展放在第一位,把学业成绩放在第二位,那么天赋爱好发展带来的自尊与自信,就可以迁移到对学习困难的挑战上!即使无法从根本上让他们学业极大成功,起码他们能快乐地完成学业,念完初中、高中或普通大学。反之,硬盯着学习成绩这一主题不放,不仅学习成绩不会进步,还带来一系列衍生问题:比如上网、逃学、早恋、偷盗、打架、吸毒等。最终这类孩子都无一例外地放弃学业!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带着失败与自暴自弃的低自尊流入社会的,结果他们又成为了社会的混混与弱势群体。这不仅增加了家庭与社会的压力,当他们成家生子后,孩子的教育及他们个人的婚姻与生存问题往往又交织在一起。由此看来,我们的教育最大的问题还不仅仅是培养不出诺贝尔奖获得者,而是教育的成本太大,一个个早早厌学或弃学的孩子才是一个最大的教育问题。
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自尊建构是教育的核心枢纽,关注瀑布脑的发展才是教育的金钥匙。
瀑布脑是创造力的隐形翅膀
英国有一个叫李约瑟的历史学家,曾对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着迷,他系统地研究了中国从古至今的科技与思想,不时地击节赞叹,为伟大的中华文明而激动不已。可是十五世纪后,中华文明仿佛销声匿迹。对这一伟大文明的嘎然而止,李约瑟充满了深深的遗憾与悲哀。他象屈原的《天问》那样感伤:为什么自十五世纪后“500多年来中国未曾产生任何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观点或发明创造”?对此悬疑产生了很多观点,概括来说就是官本位、商业竞争不充分及教育个性抹杀。
我更倾向于是一个个性问题。但个性问题又依然有深层次的文化背景。一是我们的文化更着重宏观与系统,崇尚全局观与天地人合谐一体。所以我们产生了孔子与老子等伟大的思想家。而西方文化更着重细节与局部,产生的是形而上学思想,对问题的研究较为抽象与深入,于是对现代科学产生了较大的贡献,也包括在文化领域的见解与著书立说。二是我们的教育观立足于阴阳平衡理念,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抑长补短是我们思维的特征。三是我们的追求较为多元,典型的观点就是孔子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老子对孔子的这一思想曾经有过提醒,《史记·老子列传》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其中“态色与淫志”就是指既缺乏个性又想追求很多东西。这不仅体现出了孔子的局限,同样也体现出了中国主流文化的局限。综观上述,我们的个性发展受到三个方面的制约:第一是在宏观架框中我们的个性显得很渺小;第二是在阴阳平衡文化中我们的个性不是做为棱角被剔平就是做为无足轻重的一面被闲置;第三是我们的文化更外在、更多元,更注重了与外在环境的协调与外在对自我的评价。这样就丧失了追求自我个性实现的价值观,更趋向于官商中的名利追求。这正如孔子所说:学而优则仕。终极的目的依然是“仕”,而不是“学”。
其实个性才是创造力的基础,瀑布脑是个性皇冠上的珍珠。尊重个性,尽最大可能给个性发展提供空间,关系着中华民族能不能再续辉煌!
瀑布脑是带来幸福的天使
曾有一位学兄屈尊拜访我,问我“幸福能不能测定?”我请他进一步表达幸福,他说“有些人职业很成功但没有幸福感。”我说:可以!比尔·盖茨与山姆·沃尔顿都曾经是世界首富,也都很成功与幸福,假如让比尔·盖茨去开沃尔玛超市,让沃尔顿去开发微软系统,也许幸福感就消失了。幸福感与个性和职业的和谐匹配有关。因为瀑布脑并不仅仅是一个新奇的提法,它揭示的是大脑的优势活动模式,是能量的一种不均衡分布状态,也是无数个优势脑区关键点的组合,通过脑电分析与核磁成像分析可以明确锁定并测试出来;而瀑布脑又是最为核心的个性,那么每个人的个性就完全可以测试出来;然后与其从事的职业进行对比,评估其匹配与适应程度,自然就能测定一个人的幸福了。这正如美国泰莱神父所说:“人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幸福并)不会留下悔恨呢?我想也许做到两条就够了。第一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条,想办法从中赚到钱。”而自己喜欢做的事往往与自己的天赋个性相吻合。
由此想到我们的教育,绝大多数情况下几乎不可能每个孩子都喜欢所有的课程。我们的出发点往往有两点:一是这些知识将来都需要,是必须学的;二是孩子总要吃苦,不吃苦肯定不行,必须通过吃苦培养品质与态度。而结果呢?结果只有一部分数理逻辑智能较有天赋的孩子,也就是左额叶发育较好,脑叶活动强烈的孩子获得了成功。相当一部分孩子掉队或苦闷地徘徊在无奈的学习环境中。其实就人性来看,没有多少人愿意在无望中孜孜追求与奋斗。更重要的是也许我们并没有评估我们这一教育理念的代价,从发展理论来看,任何发展都要付出一定程度的环境代价。从毅力态度层面向孩子要分数、求发展,其最大的代价是什么呢?最大的代价是损害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把握人生成功与幸福的能力。有人“拿青春赌明天”,我们“拿分数赌幸福”!从这个角度来说,仅仅是因为知识的需要与吃苦的需要,而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与幸福能力,这种发展模式肯定是粗放的、以损害孩子心灵环境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其实改变这一现状根本不需要对教育进行天翻覆地的改革,斯佩里教授关于左右脑的功能分工[左脑(科学),右脑(艺术)]及大脑的三种学习模式[听觉型(更科学),视觉型(更人文),动触觉型(更运动与技术)]和瀑布脑的测试及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起码都证明了一个公理:没有全能的脑,并且有不少方面的学习能力在大脑中并不兼容。为什么我们不能在课程设置时考虑到大脑的可能性呢?比如,高中阶段人文学科不考数学行不行?或者选修的专业,提高到200分可以不可以?比如选修语文专业的出二篇作文,给他一天时间去考试怎么样?同样做为家长我们能不能从更深层上思考教育,多些选择的智慧呢?无论如何,我坚信:运用瀑布脑的教育,不仅能给孩子一个成功与幸福的将来,它还能让孩子心理更快乐、更满足,个性更张扬、更有创造性,我们的祖国必将迎来人材辈出、群星灿烂的时代!
瀑布脑是走向自我实现颠峰的唯一道路
曾经有一个记者采访北京某一老年大学,发现有学琴的、唱歌的、绘画的、表演的、书法的、写作的等。学员年龄更是参差不齐:有五十多岁的、六十多岁的、七十多岁的,还有八十多岁的。问他们学习的动机也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却惊人的一致:这些课程都是这些老人自青年起都强烈渴望,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去实现、去做的天赋爱好。记者最后写道:做自己想做的事也许正是生命意义的诞生。这正如马斯洛所说:“(自我实现)它可以归入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是一个人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模样,实现人的全部潜能的欲望。换句话说,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宁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他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就可以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而决定每一个人天赋或职业才华的本质仍是个性,而瀑布脑是个性中最瑰丽的部分,所以说运用瀑布脑是人类走向颠峰、完成自我实现的唯一道路。
这正如约瑟·欧特加·加塞特所说:“生命有其必定要成就的意义,必定要完成的任务。如此,我们的生命才不致沦为一片荒芜。人类的生命,究其本质,原就是要奉献于某个目标。”这个目标可能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实现目标所动用的抱负与智力等因素必定与一个人的瀑布脑有关。确定目标是一个人达致自我实现、发挥个性潜能的唯一途径。人类的一切问题归根结底都是没有目标或目标不能实现、个性不能充分发展或受阻抑的问题——也就是自我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问题。
自我实现的人表现更拓展的社会抱负与责任,不仅让个性更张扬、更创造,还给心灵带来极大的满足与幸福体验,不仅风采自己,还造福人类。自我实现不仅揭示了生命本身的意义,还扫除了自我成长过程中的一切障碍:象厌学问题、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犯罪问题、疲惫问题、压力问题、金钱问题、爱情问题、创新问题、竞争问题、发展问题、快乐问题、社会繁荣与人类文明问题、战争与和平等全球问题,都将在新的层面得到解决。这甚至成为人类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后发展人类社会的第三条发展道路——一个通过充分发展人类个体个性中的瀑布脑,让人类个体奉献于某一目标、空前发展至颠峰境界、达致自我实现,拥有创造、幸福、胸怀、博爱等维系人类繁荣与和平力量的道路——一条进而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诸多矛盾的发展道路——一个通过发展人的个性使之趋于完美与丰饶,进而让人类也趋于完美与丰饶的道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道路!
——弘济
参考文献
①
参考《大脑潜能》 尹文刚博士著
②
参考《发展心理学》 [美]罗伯特·费尔德曼著 苏彦捷等译
③
参考《天才之路》 [美]杰姆·戈德法布博士著
④
参考《发展心理学》 [美]罗伯特·费尔德曼著 苏彦捷等译
⑤
参考《发展心理学》 [美]罗伯特·费尔德曼著 苏彦捷等译
⑥
参考《发展心理学》 [美]罗伯特·费尔德曼著 苏彦捷等译
⑦
参考《发展心理学》 [美]罗伯特·费尔德曼著 苏彦捷等译
⑧
参考《发生认识论原理》 [瑞士]皮亚杰著
⑨
参考《童年的秘密》 [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著 单中惠译
⑩ 参考《动物与人类行为的研究》
[奥地利]康拉德·洛伦茨著
11参考《发展心理学》 [美]罗伯特·费尔德慢著
苏彦捷等译
12参考《同一性与生命周期》
[美]艾里克·艾里克森著
13参考《发展心理学》 [美]罗伯特·费尔德曼著
苏彦捷等译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