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题鲁实先〈汉鸿嘉以来气朔表〉》献疑
(2023-03-15 05:51:43)郭沫若《题鲁实先〈汉鸿嘉以来气朔表〉》献疑
杨胜宽
(乐山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庆云先生近撰《天才的赞歌——郭沫若赞鲁实先的诗和词》一文,刊于《郭沫若学刊》2020年第2期。笔者身为《学刊》编辑,得以先睹为快。文中提及郭沫若于1942年为鲁实先《汉鸿嘉以来气朔表》一书所作题诗,围绕该题诗的首次发表及后来收入郭沫若作品集、全集的相关情况,庆云先生重点指出了林甘泉、蔡震主编的《郭沫若年谱长编》第二卷1942年9月1日谱文“诗为赞鲁实先《〈史记会注考证〉驳议》一书而作”的事实认定失误等问题,不仅对《长编》日后修订完善具有建设性作用,而且对于郭沫若研究者弄清这一鲜为人知的郭沫若生平事迹中的一段学术因缘,也有助益。因为处理编校过程中的一些知识和技术性问题,笔者上网搜寻一些相关信息,请图书情报专业人士帮助查找原始资料,核对《郭沫若全集》第2卷《汐集》收录《气朔篇》的正文及注释内容,觉得仍然有些疑问难以释怀。故接着庆云先生的话题,就有关疑问逐一提出,希望问题得到感兴趣者,尤其是古代历法研究方面的专家进一步探讨,并最终使之获得圆满解决。
一、关于“鸿嘉”与“阳嘉”
庆云先生的文章提到了郭沫若的题诗1944年在《真理杂志》第一卷第三期刊登的题目是《题鲁实先〈汉鸿嘉以来气朔表〉》,诗中也有“气朔今始鸿嘉年”之句,我们从其提供的影印件看得非常清楚。而在1959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郭沫若的作品集《潮汐集》时,该诗收入《汐集》中,不仅诗题改成了《气朔篇》,而且上述诗句的“鸿嘉”也改成了“阳嘉”。庆云先生文中没有对诗题及诗句中年号的改变进行辨析,只是以列表对照的方式,显示出被改动的情况。
实际上,这个汉代年号的改变,可能是错误的,并且因为诗题改变之后,使后来《郭沫若全集》的编纂者完全发现不了其中是否存在什么问题。由于迄今为止没有找到鲁实先的《汉鸿嘉以来气朔表》原著,新近图情专业人员查到鲁实先之子鲁传先追述其父一生行实及学术研究情况的有关文章,该书被列入其父8种未刊历学著述之一鲁传先:《国学大师鲁实先先生》,长沙市明德中学百年校庆纪念文集《百年明德 磨血育人》,2003年版,第304页,第303-304页。,看来并未正式出版过,其中涉及的问题只能根据郭沫若题诗显示的信息来进行综合分析判断。
笔者提出诗句将“鸿嘉”改为“阳嘉”可能是一个错误的看法,首先当然是依据郭沫若题诗最早在《真理杂志》发表的初始文献信息。显然,诗题明言鲁实先的《气朔表》是“汉鸿嘉以来”,说明其所制《气朔表》的起始年限是西汉鸿嘉,而非东汉阳嘉。《郭沫若全集》的注释者云:“阳嘉,东汉顺帝年号,公元一三二-一三五年。”《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2卷《气朔篇》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62页。但注释者可能没有注意到,汉代不仅东汉顺帝有“阳嘉”的年号,西汉成帝还有“鸿嘉”的年号(公元前20-前17)。至于笔者认为“鸿嘉”不误而“阳嘉”误的详细原因,下文再专门进行解析。
其次是笔者所搜寻到的一些佐证材料。鲁实先之子鲁传先,手中保存有其父亲当年与一些学者及研究单位的往来书信,其中涉及到鲁实先该部专著出版的具体内容,其所提供的信息足以证明,鲁实先所著之书,的确为《汉鸿嘉以来气朔表》。其中尤为显著明白的是国立编译馆致鲁实先的两封信函,1942年7月9日的信函内容为:
迳(径)启者:关于大著《汉鸿嘉以来气朔表》一稿所提示数点,已交供审查人参考,并经审查会议通过。稿拟留馆出版,正呈请教育部核定奖助中。用特函复,即希查照为荷。
此致
鲁实先先生
国立编译馆谨启
(一九四二年)七月九日
1943年2月2日的信函内容为:
迳(径)启者:陈副馆长转来一月十八日台函业已奉悉。尊著《汉鸿嘉以来气朔表》一稿已经审查,决定留馆出版,并已由教育部照甲种奖助金留稿标准发给奖助金伍仟元。兹遵章寄上著作权让与契约二纸,希即分别填盖,以一份寄掷本馆存执。再台端以此稿尚有空白须待补苴,嘱将原稿发还,俟补苴功竣即行缴回一节,自应遵办。将原稿二册奉上,并希补苴完毕立予掷还,以便办理出版为荷。此致鲁实先先生
国立编译馆启
(一九四三年)二月二日
附《汉鸿嘉以来气朔表》二册,著作权让与契约二份,空白收据一张。鲁传先整理:《鲁实先珍藏书信》,湖南省文史研究院:《文史拾遗》2017年第3期。
以上两封书信表明,第一,鲁实先的著作名称是《汉鸿嘉以来气朔表》,书稿为两册;第二,早在1942年上半年,鲁实先就将书稿寄给了国立编译馆,后者留存其书稿,并积极为之争取教育部的出版奖助金;在奖助金争取成功之后,国立编译馆将书稿交由专业人士进行学术审查,并且在1943年初获得通过;对于审查者提出的问题,国立编译馆要求作者进行修改补充,完成以后尽快交还;国立编译馆方面明确告知鲁实先,将争取到教育部甲种奖助金5000元发给作者,作为购买该书出版的版权。还随函附有出版契约二份,空白收据一张,让其完成出版前的必要手续。
似乎书稿出版的事已经万事俱备,水到渠成,不该有任何困难与意外。但不知何故,该书并未在国立编译馆出版。后来由高霁云为其提供一笔“天文奖金”给予特别资助,作为出版费用。而根据其子鲁传先提供的信息,该书依然未获正式出版。据称,包括该书稿在内的一竹箱鲁实先书稿,按照有关方面的指示于1950年运往湖南宁乡县封存,但不知后来的下落。鲁传先:《国学大师鲁实先先生》,长沙市明德中学百年校庆纪念文集《百年明德 磨血育人》,2003年版,第304页,第303-304页。庆云先生的文章指出,郭沫若的题诗在《真理杂志》发表时没有署明日期,1959年收入《汐集》时才加署为1942年9月1日。显然,《郭沫若年谱长编》正是依据这个时间来撰写1942年9月1日谱文的。如果郭沫若所署日期无误,则其所见似乎只能是鲁实先的手稿而非正式出版物。但直至1943年2月,国立编译馆还在跟鲁实先交涉其专著的出版事宜,其手稿自1942年7月起就一直在国立编译馆方面,郭沫若是什么时候看到手稿的?鲁实先会不会把一部重要手稿交给并无多少交往的郭沫若?不是为了出版又是出于何种目的?这些问题或许得等到郭沫若的全部日记公开出版以后,看是否能寻找到确切答案。
鲁传先所撰《父亲鲁实先行谊》《国学大师鲁实先先生》等文章中,提及该书的书名,也都是《汉鸿嘉以来气朔表》。且谓该书在其父1942年秋到复旦大学任职之前就已写成。鲁传先:《父亲鲁实先行谊》,网址:http://bbs.gsr.org.tw/cgi-bin/topic.cgi·forum=27&topic=2990。此后因为联系出版遇到一系列原因不明的波折,故始终未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