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法、文字学大师鲁实先教授访问录

分类: 首页文章 |
鲁实先教授访问录
滕丽芳
http://s6/bmiddle/003AoVY2zy6InXv1QLb85&690
简介:鲁实先教授湖南宁乡人,现年六十五岁。他一生从未进过学校;但二十八岁就当
访问者:王讚源老师。他是鲁实先教授多年的学生。现任教于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时间:一九七七年十一月一日。
地点:鲁实先教授家中书房。
王讚源(以下简称王):鲁先生从未进过学校,却有满腹学问。凡听过您讲课的人,个
鲁实先(以下简称鲁):我十七岁开始用功,从正史下手,读《史记》、《汉书》、
百种,看了不少书。因此,我对中国学问都有一知半解,因此,我讲课比较资料
丰富,左右逢源。
王:鲁先生因《史记会注考证驳议》见赏于杨树达先生,也因而当了复旦大学教授。您
为什么独爱《史记》这本书呢?
鲁:因为《史记》上贯群经,下开诸史。所谓下开诸史,说它是正史之祖,正史是根据它的体例来的。它那纪传体的发明是前无古人,也不可能后有来者。这本书无论在
文学价值,或在史学价值都非常高,它函盖的学问极为广博,使我非常佩服。因
此,我就以《史记》为研究学问的中心。
王:学术界的人知道鲁先生很善于写文言文,而您也自许能嫓美《汉书》,请问您的学习过程是怎样的?
鲁:我学文章从来不去读文选,也从来不去读八大家的文章,虽然这些书我都看过。别人学文章,大都选个几百篇几十篇背熟,我一篇也不能背。我就是看的多。一看的
多就自然能写,讲不出道理来。看多了,我就懂得怎样写一篇文章,怎样拿定主
旨,怎样布置章法,怎样造句。在那些地方要用庄严典雅的字句;在那些地方要用
活泼的字句。我从来不象桐城派一样,学几篇文章,把之乎者也如何摆好。我就是
多看而已。
王:鲁先生一向主张六书皆造字之法,而且写了《假借朔原》与《转注释义》两书加以
阐扬。但转注、假借所造之字,在构形上仍然不是形声就是会意,如此与“四体二
用”之说有何不同?
鲁:“四体二用”一看就晓得它不通。第一,它与西汉刘向的说法不合。刘向说:“六
书皆造字之法”。第二,六书是平列的,当然不包括文字应用。第三,就依他所说
“二用”的话,有应用假借,假借还可以说是应用;转注就找不到应用转注。因此
“二用”就讲不通了。
的方法有六个: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转注、假借是造字的辅助
方法而已。因为古人是有意的造转注字。我在《转注释义》举出很多的例子,根据
义转也好,音转也好,都是有意造的。假借有时也是有意造的,因为不假借会与其
他的字相混,没有办法不假借,这是有本字假借的情形。至于无本字假借,自有文
字以来就有无本字的应用假借,当然也有无本字之造字假借,所以我在《假借朔
原》里有单独讲无本字之造字假借。譬如西方卤地叫卤,卤字是根据“西”字造
的,而西方之“西”便是无本字的假借义,“卤”字就根据这个假借义造的。我有
很多证据证明这个道理,根据我所讲的道理,“四体二用”之说应该推翻了,应该
是“四体六法”。
王:鲁先生正在写的《殷契新铨》与《文字析义》何时能脱稿?其价值何在?
鲁:我先从《文字析义》谈起,这说来话长,我简单的讲一点。为什么会写这本书呢?
我教文字学差不多有二十年了。这二十年讲的文字学当中,十年前讲的与五年前讲
的不同,现在讲的与以前讲的又不同,因为每年都讲不完,而且听的学生也不同。
现在都是我的学生在教,我恐怕他们教错,因此我写这部书,此其一。第二点,从
来研究文字学的人对于六书都不了解,其实中国人不了解六书是应当的,什么理
由?因为从许慎编的《说文解字》起,许慎就不甚了解六书,他就把六书弄错了。
所以我要按照六书的方式来写《文字析义》。这部书有三必写:许慎释形错误的,
必写。许慎释义错误的,必写。文字有蜕变的,譬如现在篆文是形声字,可是它原
来是象形字或会意字,而由象形、会意变为现在篆文的形声字,如此可观文字的蜕
变;同时由这个字可以转注产生某一个字,由一个是假借造字而产生某一个字,这
些地方必写。《文字析义》我已写两年多了,可能明年冬季,后年出版。
万字。本来没打算写《文字析义》,现在写了,有些地方与《殷契新铨》的序重
复, 这篇序要改写。因此要先出版《文字析义》,再出版《殷契新铨》。《殷契新
铨》的价值在那里呢?是在那篇序。序里头把四十八个繁文例都解释出来了,已经
解了几百字,告诉你解字的方法。从来研究甲骨文,作综合研究解字方法的还没
有,它的价值就在这里。里面的文章只有二十几篇,最重要的就是那篇序,二十几
王:鲁先生研究甲骨文、金文有驚人的成就,认出很多别人不懂的字。您用什么方法研
究的,过程怎样?
鲁:最重要是明白文字蜕变的道理。首先要把《说文》弄熟,譬如《说文解字》中的重
文,重文即各种不同写法的字。你晓得同一个字有各种不同的写法,这是文字蜕变
之一。第二点,《说文》有把同一个字,分成两个字或三个字,这是《说文》的错
误。同时要明白转注,因为文字意义有转变,再产生一个字,恢复它的本义;因为
文字声音有转变,再产生一个字,有音转的转注字。明白这些蜕变的道理,当然可
以解出很多古文字来。因为古代文字,甲骨、钟鼎与篆文有不合的,篆文是形声
字;而甲骨、钟鼎是象形字或会意字。有时甲骨、钟鼎是形声字,其声兼义,到了
篆文声就不兼义了,那是因为蜕变。什么理由蜕变呢?因为转注的关系。音变了,
原来声符不适用了,换了个声符,当然大家不认识,其实还是那个字。它们还保有
双声的关系;或者叠韵的关系,那我们还可以知道。明白文字蜕变的道理,明白转
注,假借造字的道理,你自然就可以认识很多字。
王:那么《说文解字》这本书的价值何在?
鲁:《说文》这部书不可不读,因为就中国文字来讲,它是第一本字典。它的价值在
此。中国文字有三个条件:形、音、义。同时注意形、音、义的起于《说文》。
《尔雅》并没有注意这个条件。《方言》也不注意,它只注意语言的语音不同而
已。《释名》更谈不上,它只是牵强附会用音训而已。不过《说文》并不是很靠得
住的字典,因为它有很多错误。要明白错误,那就要仔细研读。要能明白文字蜕变
的道理,就自然看得出它的错误。为什么错误容易看呢?因为形义不合。它解释字
形与意义不合;或者解释意义与字形不合。或释形错误;或释义错误。二者必居其
一。中国文字所以伟大,就是它形义相合。我们根据这个道理就可断定《说文》有
没有解错。
王:《说文解字》会有那么多错误,依您看,其原因何在?
鲁:最大原因,许慎看到古代的资料太少。他所引的古文只有二十几个字是真古文,其
余都是战国时的俗体。还有他因袭陈说。因袭《尔雅》,因袭《毛传》。陈说里头
有很多不是解文字的初形本义。它或者解《诗经》,或者解某篇文章,它并非解释
字义的原始意义的。他因袭这种陈说就错了。还有一点重要原因:许慎并没有把握
得住形义相合的原则,虽然他懂得这个原则。所以就有很多错误。
王:有人认为董作宾的《殷历谱》很有学术价值,鲁先生素来反对他的观点,可是一般
人不了解您所持的理由是什么?能不能请您谈谈?
鲁:他在民国三十年二月写一封信给我,他想根据甲骨文作《殷历谱》的事问我,当时
我写一封信反对。(信发表于齐鲁大学《责善半月刊》二卷十五期)其后他写《四
分一月说辨正》,辨正王国维的《四分一月说》。王国维所谓《四分一月说》是他
在《生覇死覇考》那篇文章中,根据钟鼎和太初历来考定他的年月,于是证明“初
吉”是什么,“生霸”是什么,“死霸”是什么,“既望”是什么。但王国维所持
的理由并不正确。因为第一,除了很少数的几件铜器载明时代外,大多数的铜器只
能明白大略的时代,或西周,或东周,或春秋,不可能明白某一个王的时代。第
二,现在所传的六种历法,如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见清顾
观光的《六历通考》)都是秦汉之间的假东西,并非先秦的古历法。因此说根据历
法推甲骨是绝对不可能的。此话怎讲呢?太史公是汉武帝时候的人,当时未行太初
历以前是行颛顼历,太史公是懂历法的,但他对当时的颛顼历都不了解。换句话
说,秦朝都没法推,不要说秦以前。要推春秋可能吗?也不可能。因为春秋历法,
自晋杜预的《春秋长历》起,直到清朝编春秋历法的一共七八家,没有两家是相同
的。
所传的六种古历,根据数字算起来,闰月是在一年的中间,不可能在一年的末了。
流,司历过也,再失闰矣。”也经常补闰。有失闰,有补闰,闰月已经乱七八糟
的。春秋历法从晋杜预起到清朝止,编的人很多,但没有一家是正确的。换句话
说,春秋是不可考。
近也不行。因为当时有实行的历法。我们不能以清朝实行的历法推唐朝,或推明
朝。推明朝尚且不合,何况于推古代呢?第二,下距年数不可考,就没法用历法
推。第三,每一片甲骨相当于某一年、某一王也不可考。有这三种不可考,而去想
编《殷历谱》是非常荒谬的。
历谱》以前,我写了二、三万字的《四分一月说辨正商榷》(民国三十四年《东方
杂志》,后来东海大学收在《历术
覇”、“死覇”、“既望”是没有定期的。因为没有定期,就难考定。那么“生
覇”、“死覇”我已经推翻了,因此说西周是不可考。他写《西周年历谱》、我就
写《西周年历谱祛疑》,证明他根据铜器考定年代是非常错误的。何况于根据甲
骨,那比铜器更难考。所以说《殷历谱》之无价值,与《西周年历谱》之无价值是
相同的。不仅如此,他在历史上还编了一个年代表,从尧帝起一直下来,编出历代
的纪年表。教育部问过我,我写了《答教育部问中国历史年表》是针对董作宾的
《历史年表》答的。
外,我那本《殷历谱纠矫》他也没办法答复。董作宾不懂历法,连历法的基本常识
都缺乏,他编的《殷历谱》可以说是极无知识的一本东西。他对于甲骨误解文义的
地方也很多。因此说,他这本书是没什么价值的东西。一些人说它有价值,那是他
无知识。
王:如果照您这么说,那么孔子的生日也是不可考了?
确,但年月是相差不远的,纵会相差也只有一两天。古代的东西记载月日,但很
少记年的,在甲骨即如此。纵然了解帝王的时代,其下距年数也不可考。但孔子
生在春秋,当时下距年数可考,是共和以后的事,不比共和以前下距年数不可
考。所以那是不同的。
大?
钟鼎方面,有毛公鼎、散盤、盂鼎的释文。比较起来,还是《先公先王考》及
《先公先王续考》成绩好一点。其余文字方面象释“由”,释“史”都是错的。
讲钟鼎难解的文义,他并没有解释出来。
而且有些字还解得不错,当然也有些字现在看起来是错误的。但是在那时他有创
始的功劳,比孙诒让的《契文举例》要好一些。有人说罗振玉的书是王国维作
的,我表存疑,因为他这部书连增订印了两次,王国维不可能为他作两次。
研究》一篇文章。那些文章,甲骨文解字很多是错误的,对的很少。《萃编》不
过是编辑一下,作作释文而已,疑难的字,解释出来的极少极少。
讲甲骨文最重要是研究文字学,史学的价值少。此话怎讲呢?举个例说,我们宁
值远在所有甲骨文之上。所以说甲骨文的价值还在于文字学的价值。当然甲骨文
可以看出一些殷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什么礼制,那究竟零零碎碎的。所以研究甲
骨不在文字上下手,而去编历法表,去编排资料,这样就错了。这是不懂学问的
范畴。所以说董作宾是没有成绩,郭沫若的成绩很少,王国维、罗振玉比较有成
就。至于他们对解字,要说解得很透癖,还是没有的。我写《殷契新铨》同他们
的写法不同。
前没有的。虽然其中有些不对,但是分王朝与列国没有分错。至于他解文义、解
辞、解字方面,没多大贡献。讲钟鼎最重要还是在解字解辞,至于作系统的编排
属于次要。因为有些地方很难安排,甚至于不可能安排。
它对于铜器的原起、发见、类别、时代、铭文、花纹、铸法、价值、去锈、拓
墨、仿造、辨伪、收藏、著录等等,作了一般性的介绍,那部书还是前无古人。
的《古籀编》也是解字的,解正确的也很少。象胡厚宣编排一些资料,他用统计
方法,统计殷代的气候,殷代的农业,或殷代的疾病考,他想做一个体系研究,
那是不可能的。譬如殷代的气候,他将几月份有雨,几月份有多少,画一个表出
来,那就错了。他不知道卜辞是卜问有没有雨?它不是记事。纵令是记事,留存
下来的甲骨只是千万分之一,不可能根据这个零碎的资料,来得出一个整体的统
计。而他的疾病考,字都解错了,不是疾病。象陈梦家的《卜辞综述》也没啥成
绩。所以说研究甲骨金文,到现在还没有那个超过王国维的《先公先王考》,与
罗振玉的《增订殷墟书契考释》的范围。
见,这种开创性的见解,使自己有一种满足感,对生命是一种充实。生命充实就
可以鼓起无比的潜在动力去追求。鲁先生能生气勃勃,是不是有这种情形?
“子入太庙每事问”。他也不听人家说,这也是大毛病。青年人要提高志向,要
減少物欲只有一个办法:读历史。从正史下手,《史记》、《汉书》、《后汉
书》、《三国志》一路读下来。能看完二十四史最好,最低限度也要读完四史。
我经常劝学生读历史。肯读历史,他志向提高了,胸襟开拓了,文章也作好了。
中国学问是对付人的学问,你看九流之学,无不是对付人。古人过去表现的痕
迹,每一代的成败利钝,人物的或起或灭,其原因都可在历史求到答案,我们应
该向历史去学习。
可贵呢?譬如,我看过一个走江湖的人,他手中拿一个筒子,左右上下摇动
然后往桌子一放,掀开筒子,三个骰子一连叠起来,你说他功夫难能吗?是难
能,但是不可贵。
(原载台湾组织此次录音访问的《出版与研究》长短集、随后由《鲁实先先生逝世百日纪念哀思录》等书刊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