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层面看《哈姆莱特》
(2013-12-31 11:25:36)
标签:
杂谈 |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一出悲剧,这出悲剧讲述了一个国家动乱的年代一个在外留学的王子追逐自由为父报仇的故事,剧中人物各有自己的性格,做的事,说的话都是围着一个主线来的。但是,但我们仔细看这篇小说之时,我们自己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心中所要表达就是对当时道德沦丧的控诉,需要的就是恢复一直坚守的道德准则。
当我们仔细看《哈姆莱特》的时候,我们会被其中不一样的角色的内心世界所吸引,被他们的品质所吸引,当然这些品质是有好的,也有不被人待见的。
我们先说主人公哈姆莱特,这是一位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没落皇子,他心中有着自己的道德准则,会不耻自己母亲在为父亲守孝期就嫁给自己的叔父——杀死自己父王的凶手。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1]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这时的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而这时的他依然本着他自己的道德准则,依然以着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对待着自己的情人、朋友与母亲,这都是哈姆莱特这个角色所具有的道德准则,也代表这莎士比亚自己的一定的道德准则。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圣贤追求的道德准则。但是哈姆莱塔依然有着局限性,他利用自己的朋友,利用自己的亲人,为了就是达到复仇的目的,哈姆莱特的困境在于他本质上是一个善良道德的知识型人物。虽然他一是到应当遵循省事的准则去为父报仇,但他的止血和基督教良心又使他怀疑复仇的道德或逻辑性。这也就是表现出了人文主义时期那种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与现实的道德的一种难以释怀的矛盾心理。
反观本局的反面人物反面角色克劳迪斯虽然阴险狡诈、残暴狠毒(他先想借英国国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失败后又想借雷欧提斯之剑杀死哈姆莱特,并预备了毒酒作为万全之策),但他的性格又是多方面的,或者说他的道德层面是多面的,他依然会保持着那种一丝丝的传统道德,这在他的内心始终本能的反应,因为他毕竟是受着最传统的道德教育的。他精明干练,在得知福丁布拉斯练兵之后,他立即表现出一个君主的机智和决断;他礼贤下士,对老臣波洛纽斯更多地表现出朋友间的信任和依赖;对王后,他有柔情的一面,他没有直接杀死哈姆莱特,主要是考虑到王后的心情,王后的心情牵动着他的心。他也有良心发现的时候,在哈姆莱特借演戏窥探他内心的不安之后,他独自一个跪祷,想“试一试忏悔的力量”。但是因为人性的贪婪,他依然无法摆脱自己的内心弱点,所以这是一种内心的斗争,亦是一种道德的斗争,我们无法容忍他的残暴,但是又为他内心的残存着一点点的道德而对其可能会有淡淡的同情。这是当时那个时期道德的冲突本来就是平常的 在《哈姆莱特》中
我们再看到剧中的以为女性人物,奥菲利娅。
《哈姆莱特》这一悲剧中,不管是王子的复仇悲剧,其中所反映的人文主义者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还是他的爱人奥菲利娅的爱情与道德的纠结的悲剧,都是由他们性格中的弱点所造成的,也是由于这个社会在社会的转型中所出来的道德变化与矛盾。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出了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古希腊的悲剧的不同之处,一是命运悲剧,一是性格悲剧。无论怎么样的悲剧都逃不出这个社会的悲剧造成的。我们也许都知道所谓的道德准则是怎么样的,但是当我们真的面临一些事情之时,我们的道德准则是否还能够坚守,如磐石,如蒲苇。从《哈姆莱特》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出,纵使道德准则多么的坚定,也逃不出社会的大圈子,最终导致就是道德的沦丧、重新定义和建立。这也是这出悲剧产生的原因。
我们坚守心中的那份道德准则,如哈姆莱特一般,这是莎士比亚希望向我们传授的道德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