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迎着星光奔跑
迎着星光奔跑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3
  • 关注人气: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层面看《哈姆莱特》

(2013-12-31 11:25:36)
标签:

杂谈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笔下一出悲剧,这出悲剧讲述了一个国家动乱的年代一个在外留学的王子追逐自由为父报仇的故事,剧中人物各有自己的性格,做的事,说的话都是围着一个主线来的。但是,但我们仔细看这篇小说之时,我们自己明显的感觉到作者心中所要表达就是对当时道德沦丧的控诉,需要的就是恢复一直坚守的道德准则。

当我们仔细看《哈姆莱特》的时候,我们会被其中不一样的角色的内心世界所吸引,被他们的品质所吸引,当然这些品质是有好的,也有不被人待见的。

我们先说主人公哈姆莱特,这是一位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没落皇子,他心中有着自己的道德准则,会不耻自己母亲在为父亲守孝期就嫁给自己的叔父——杀死自己父王的凶手。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1]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这时的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而这时的他依然本着他自己的道德准则,依然以着自己认为合适的方式对待着自己的情人、朋友与母亲,这都是哈姆莱特这个角色所具有的道德准则,也代表这莎士比亚自己的一定的道德准则。我们不得不说这是圣贤追求的道德准则。但是哈姆莱塔依然有着局限性,他利用自己的朋友,利用自己的亲人,为了就是达到复仇的目的,哈姆莱特的困境在于他本质上是一个善良道德的知识型人物。虽然他一是到应当遵循省事的准则去为父报仇,但他的止血和基督教良心又使他怀疑复仇的道德或逻辑性。这也就是表现出了人文主义时期那种人们内心深处对传统道德与现实的道德的一种难以释怀的矛盾心理。

反观本局的反面人物反面角色克劳迪斯虽然阴险狡诈、残暴狠毒(他先想借英国国王之手除掉哈姆莱特,失败后又想借雷欧提斯之剑杀死哈姆莱特,并预备了毒酒作为万全之策),但他的性格又是多方面的,或者说他的道德层面是多面的,他依然会保持着那种一丝丝的传统道德,这在他的内心始终本能的反应,因为他毕竟是受着最传统的道德教育的。他精明干练,在得知福丁布拉斯练兵之后,他立即表现出一个君主的机智和决断;他礼贤下士,对老臣波洛纽斯更多地表现出朋友间的信任和依赖;对王后,他有柔情的一面,他没有直接杀死哈姆莱特,主要是考虑到王后的心情,王后的心情牵动着他的心。他也有良心发现的时候,在哈姆莱特借演戏窥探他内心的不安之后,他独自一个跪祷,想“试一试忏悔的力量”。但是因为人性的贪婪,他依然无法摆脱自己的内心弱点,所以这是一种内心的斗争,亦是一种道德的斗争,我们无法容忍他的残暴,但是又为他内心的残存着一点点的道德而对其可能会有淡淡的同情。这是当时那个时期道德的冲突本来就是平常的 在《哈姆莱特》中 老哈姆莱特单方面地咒骂和贬低克劳狄斯 让所有人都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克劳狄斯篡位夺权上,似乎是一个让有德之人代替无德之人的不可挽回的悲剧。这是时代的特定性和作品的实际功用所决定的,但从大局上讲,能够给予角色一个客观的评价对于文学史甚至是作者所意涵在作品深处的时代意义都是极为重要的,重新解构作品能够带来澄明而理智的思考。正如重构经典的作家厄普代克在重新感知后写下的长篇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可是说是对克劳狄斯形象的重新定义,或者有不同于人文主义时期的道德偏见,但是多种角度的阐述未必不可取。我想这正是《哈姆莱特》在道德层面给予我们后人的反思。

我们再看到剧中的以为女性人物,奥菲利娅。 如果单从奥菲利娅一方面来看,她与我国的传统女性是有那么一些雷同之处的。知识较浅薄,见识较狭隘,缺乏自身的见解……诸如此类等等,而其中最重要的是,二者都对父兄有着绝对的尊敬与听从。在我国传统礼教之中,对女子的基本要求便是“三从四德”,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而由奥菲利娅与其父亲波洛涅斯之间的应答可窥得一二,其对父兄也有着恭敬且近乎盲从的态度。如,奥菲利娅告知父亲波洛涅斯哈姆莱特对她的誓言,但父亲波洛涅斯却认为哈姆莱特别有用心,并在基于保护女儿前提下,严禁女儿之交往。面对父亲的严厉的言词,奥菲利娅的答复是“我一定听从您的话”。奥菲利娅是爱着哈姆莱特的,至少在她小小的心灵里,哈姆雷莱特这英俊的王子占着个很重要的地位。但在父兄强烈且略带抨击的措词中,奥菲利娅的响应竟不是辩护,也不是反驳,而是乖乖的顺从与接受。若从现代女性的观念上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即使所有人反对,即使你并不确定你所爱之人的心思,但你一定会是主动的一方,主动去接近,主动去了解,更甚地主动去追求,而非逆来顺受的乖乖承受所有人在你身上所作的安排。正如同所有在道德上受约束受压迫的中国妇女一样,我们相信奥菲利娅的内心也有着非常大的压力。打从一开始哈姆莱特的求爱,父兄的拒绝,至哈姆莱特的精神失常〈奥菲利娅并不知道此乃哈姆莱特之计策〉,甚至直到最后,自己最亲爱的父亲竟死于自己的爱人手中。一切惊慌、无奈、害怕、悲惨的事,幸或不幸,这温柔的女子都只是默默地承受,没有埋怨,没有诅咒,甚至也没有想过要试图反抗,如此被动,如此地受委屈,而在把一切情绪都压抑在自己的内心后,又怎能要求这纤细的女子不崩溃呢?这种精神上的压力之大是令人难以想象的,最终致使这无心机与陷害他人心理的天使,竟以发疯并溺死于水中这般悲惨的结局画下了生命的休止符。似乎,“压抑”及“承受”是她唯一一件能做的事情了。试想,如此的性格,如此的温柔,如此的逆来顺受,怎会不成为悲剧性的人物呢?所以,我们不难看出,奥菲利娅的悲剧也是基本上由她的性格中的弱点造成的。也是在道德层面上来说就是奥菲利亚一方面爱着自己的情人,无法对于自己情人的背叛,她需要忠诚,但是另一方面也是对于自己的父亲和哥哥的三从四德,这也就让她在道德上深受折磨。我们不去说奥菲利亚怎么做才算是不违背道德不违背良心,但是这正是造成她自己悲剧的原因。

《哈姆莱特》这一悲剧中,不管是王子的复仇悲剧,其中所反映的人文主义者的道德观与价值观,还是他的爱人奥菲利娅的爱情与道德的纠结的悲剧,都是由他们性格中的弱点所造成的,也是由于这个社会在社会的转型中所出来的道德变化与矛盾。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出了莎士比亚的悲剧与古希腊的悲剧的不同之处,一是命运悲剧,一是性格悲剧。无论怎么样的悲剧都逃不出这个社会的悲剧造成的。我们也许都知道所谓的道德准则是怎么样的,但是当我们真的面临一些事情之时,我们的道德准则是否还能够坚守,如磐石,如蒲苇。从《哈姆莱特》这部剧中我们可以看出,纵使道德准则多么的坚定,也逃不出社会的大圈子,最终导致就是道德的沦丧、重新定义和建立。这也是这出悲剧产生的原因。

我们坚守心中的那份道德准则,如哈姆莱特一般,这是莎士比亚希望向我们传授的道德价值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