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关于基督教以电影《一九四二》看饥荒中的基督教传播

(2018-10-19 21:55:44)
标签:

基督教

基督徒

分类: 基督教信仰道德伦理
2012年11月29日,由冯小刚执导的胶片电影《一九四二》在全国缓缓拉开了帷幕。影片以刘震云先生执笔的小说《温固一九四二》为蓝本,从1993年剧本酝酿算起,最终拍摄上映已是18个春秋过后。电影以河南省境的一场饥荒为背景,根据“我姥娘”及“我花生二舅”的记忆和来自美国《时代周刊》的白修德记者的相关调查实景,重现了中华民族经历的一场深痛的灾难。本文拟以河南省延津县的饥荒逃亡为基点,通过底层传教士的镜头特写透视基督教在中国饥荒中的传播。

 

  一、问题的初始:电影《一九四二》中的以河南省延津县为背景。从地理位置上来看延津县坐落于河南省北部,北至安阳近130公里,南距省会郑州93公里,西离新乡37公里,东南至开封约50公里。民国初年,国民政府废府设道,延津县划属豫北道。

 

  河南自古是农业大省,自然条件束缚尤多。1942年,河南遭遇了鲜见的恶劣气候,年均降水量仅408.5毫米, 比常年值偏少45%,跌至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的最低值。这一年,秋收作物濒临灭绝,粮食近乎绝收。雪上加霜的是,小麦渐进收获时节,一场大范围的干热风有席卷河南,小麦几近干枯。此外,高热气温下,蝗虫大量繁殖,盖天盖地。毋庸置疑,旱灾、蝗灾,自然灾难的反复使得河南半数以上的县市受到严重的影响。更为严重的是,时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焦灼时期,河南的粮食短缺并未为国民政府所重视,甚至被直接过滤掉,天灾人祸的集结带来的直接恶果即是全省范围内的饥荒蔓延。

 

  吃成了问题,与其坐着等待生命的终结,无奈之下,延津县境内百姓,上至财主,下至贫困百姓,皆是举家背井离乡,寻求新的一线生机。

 

  二、基督教的本土化传播:在《一九四二》演绎的饥荒逃亡中,一位底层的基督传教牧师安西满尤为独特。灾难逼临,他敏锐地嗅到了上帝救世的契机,认为自己能在上帝的引领下,像犹太教首领摩西带领教徒逃出埃及那般,协助困苦的延津百姓逃离饥荒。于是,安西满每天以自行车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格式http://www.zuiart.com

代步,游走于乡间各处,煞费苦心地劝诫灾民信奉基督主教,为此,他尽一切可利用资源,糅合中国的本土实情,将基督教信仰传播开来。

 

  1.信手捏来的十字架

 

  基督教传播速度的迅速,与其本土化的传播策略是分不开的。如影片所示,延津县财主范殿元家宅被焚烧过后,安西满匆匆赶来,从地上拾起两根烧焦的房屋建材,一横一竖摆放,中间系上麻绳,就把基督教的标志——十字架竖起了。在基督教徒看来,十字架具有坚定信仰,拯救人类于水火之中的神力,故此安西满要在灾难中传诵基督教,首当其冲的就是竖起宗教的标志。

 

  为了促进灾民建立基督信仰,安西满撇开对耶稣灵力的传统传诵,转而借用财主范殿元的不幸遭遇开始布道:“东家老范,一辈子不信主,叫他信,他不信,失去了主的庇佑,就落了个如此下场”。可以想见,在安西满看来,延津百姓之所以遭受天灾横祸,落得个逃荒的下场,正是异教徒的缘故。逃荒途中,能拯救万民于水火的唯一能量就是“主”。不论是信手拈来的十字架还是因地制宜的传教说辞,可以看出,基督教在这场饥荒的传播中暂时抛却了繁琐的教规礼仪,以应时应景的通俗传教代之。

 

  2.弥撒仪式的入乡随俗

 

  基督教作为与东方宗教完全不同的一种外来文化,要走进中国的宗教文化圈必须要找到一种契合本土特色文化的新方式。“当一种文化传播到另一种文化圈时,它必须适合受体文化的特殊情况。”

 

  影片中,来自延津县长垣的一位梁姓老东家在逃荒途中不幸感染伤寒,送了性命,巧合的是,气息散去眼未合。牧师安西满为达基督传播的目的,借题发挥,认为死者断了气仍不闭眼,“就是过去不信主,现在等主了”。为扩大基督信仰的影响,他导演了一出基督教的弥撒仪式。安西满筹措的弥撒带有“制度宗教”在特殊情况产生的随机性。弥撒原是天主教的最高规格祭祀礼,有严格的宗教程序。然而非常时机,他只能摒弃了宗教程序的繁文缛节,全力扩大弥撒的阵势,吸引群众注意,为此,他以自己仅有的粮食做交换,争取拉弦人撑场面。逃难中,安西满筹备的弥撒仪式分外简单,颂歌也极其本土化:

 

  离家已有一月整,挨冻受饿加上生病,梁东家本是富贵人,没想到实在路途中。死得屈来死得冤,都怪你心中无信念,该放下时就放下,上帝就在你面前。

 

  基督教想要在中国民间获得一番繁衍的土地,必须下意识地顺应中国民间的信仰心理,注重“因地制宜”。如安西满所唱颂歌的内容,这种本土化的词调能帮助原本陌生的基督教引发灾民的共鸣,建立信仰心理。

 

  三、实用理性与基督信仰的较量:宗教本是世俗社会以外,视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神灵为信仰对象的一种文化体现。宗教信仰中,崇拜的对象往往是神圣的,具有超现实和超自然性,笼罩着一层浓厚的神秘气息。当基督教宣扬的“上帝救世”为客观现实所推翻时,它也像佛家的“慈悲救济”受到现实的质疑,陷入与实用理性的较量,传播受限。

 

  1.逝者的“死不瞑目”

 

  《一九四二》中,牧师安西满在为逝者祷告的一场弥撒中,颂歌结束后,未曾瞑目的逝者仍未闭眼。无奈,重复颂歌一次,结果依旧,于是作罢,卸下弥撒的神奇灵力,直接埋葬死者。在基督教传教牧师的意识里,“死不瞑目”是因为死者生前不信主,所以死后还没来得及受到主的眷顾。按此逻辑,弥撒仪式以后,逝者应是闭眼安详离去,但事实却非如此。安西满原本试图通过弥撒来宣扬上帝的恩荡,传播基督教信仰,可在事实面前,“上帝救世”的信仰被逝者的“死不瞑目”泼了盆冷水,基督教信还是没能在与实用理性的较量中成为赢家。

 

  2.“苦难”对“上帝救世”的挑衅

 

  撇开上文所述的“死不瞑目”单个事件对基督教弥撒仪式神力的挑战事件,影片中呈现的连串“苦难”也直接对“上帝救世”提出了挑衅。在延津县百姓的饥荒逃亡路程中,百姓遭遇了“前有强敌,后有追兵”的尴尬境界,不仅被政府置灾荒于不顾,还被日军部队围追轰炸。当生命脆弱到不堪一击的时刻,“上帝救世”的基督信仰根本无法挽救百姓于绝望之中。《一九四二》中,牧师安西满亲眼目睹了日军的狂轰乱炸,在试图用手阻挡一位倒地的难民汹涌的鲜血时,手足无措下,他求助于主,把胸前怀带的“圣经”盖住伤口,以期止血。十字架还在胸前摇荡,但生命依旧逝去了。“人祸”面前,只留下一片片被炸得乱飞的“圣经”。望着满目苍夷的大地,身为基督牧师的安西满自己也质疑了。从传教的前线逃回教堂,他对问神父:“这里发生的一切,主知道吗?”神父肯定了。“既然知道,他为什么不管?世上发生的一切都是主的旨意”。神父开导他:“这不是上帝的旨意,这是魔鬼干的”。“为什么,上帝为什么斗不过魔鬼,如果斗不过魔鬼,信他有什么用?”经不住现实的残酷考验,奔赴灾区传教的安西满也被灾难惊恐到了,惟有神父的权威“你不能怀疑上帝”在耳边响起。

 

  随着镜头的拉伸,圣母玛利亚的颂歌奏起,神父带着安西满开始祈祷,无疑,面对沉痛的灾难,基督牧师唯一能做的也只有祈祷了。

 

  四、结语:诚然,基督教的传教士是世界三大宗教传播队伍中强有力的一支,倾力于全球范围内的传教。透过影片中展现的传教牧师不惜个人安危,亲赴灾难前线传诵基督信仰的镜头,不难发现,为使基督教传入中国乡间社会,传教士动用了一切可能的社会资源,乃至把格式化的基督教规融入中国民间特色。纵然如此,就宗教对个人的功能而言,最大的作用就是在人生遭遇不幸的时候给予安慰,一旦基督教不能提供精神上的安慰和生活动力的支持,没有越过“实用理性”这道门槛,亦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故而,基督教想要成为中国宗教的主流枝干,首先要做的就是给准信徒以“实用理性”的甜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