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课程游戏化教学实践研究》中期报告
(2019-12-20 09:22:26)一、研究背景
游戏对于幼儿身心发展的意义和价值,在教育学界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与认可。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是好动、好玩、思维具体形象,一切行动从自身兴趣出发。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可以说幼儿与周围环境进行互动的基本形式之一是游戏,所以幼儿教育要从这一年龄阶段孩子的自身特点出发,用游戏的方法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有机结合,给幼儿带来游戏快乐的同时也促进他们知识技能的学习。
幼儿好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控能力弱,情绪化严重,如果不用正确的方法加以教育引导往往事倍功半。幼儿园课程游戏化是指把幼儿教育的目标、内容、要求融于各种游戏之中,这是教学与游戏有机结合的理想模式,能激发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意识,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游戏,同时是主动学习的过程,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一方面保证幼儿得到游戏中的愉悦体验,另一方面达到教育的目的。
通过课题组成员商讨、计划,课题将从两个纬度开展:横向延展方面,主要研究幼儿园大班课程游戏化教学活动、区域活动、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实践活动;纵向深入方面,将对幼儿园大班课程游戏化教学(语言、科学、社会、健康、艺术)从开始导入环节到活动开展的欣赏、交流互动、操作以及之后的评价、展示环节,层层深入,探讨游戏化的活动开展方式和技能策略。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发现课程游戏化的基本策略。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引起幼儿对认知对象的好奇心,调节情绪,消除活动时的枯燥乏味之感。
3.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善教师的活动组织形式,提高教师的教学驾驭能力。
4.将游戏在教学中较充分和恰当地运用,把教育的内容、要求融于一个或几个游戏之中。
5.走出教室,深入生活,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三、研究内容
1.大班课程游戏化教学方法探索:从游戏情景创设、语言指导、材料选择、互动评价、作品赏析等方面探索活动游戏化的基本方法,总结经验,形成游戏化活动园本课程。
2.大班课程游戏化教学方法: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作两方面探索区域美术活动中绘画、欣赏、手工活动的游戏化开展方式。
3.探索其他领域关键经验在美术活动中的有效整合:将语言、科学、社会、健康各领域的核心经验和美术活动有效整合,开展综合性的游戏活动。
四、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并辅以文献研究法、经验总结等。
行动研究法:实施过程中边研究边调整方案,通过开展课程游戏化活动。
文献研究法:网上搜索、各类书籍、期刊。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经验总结法:定期进行课题阶段成果总结,及时推广获得经验。
五、课题研究进展情况
1.《大班课程游戏化的实践研究》的课题于2019年4月申请,于2019年8月被批准立项。自立项以来课题组成员积极阅读有关文献,积极查阅资料,撰写随笔,课程活动设计,以及设计区域等来更好的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过程!自本课题立项开展以来,整个过程在大方向的引领下进行的还是比较顺利。
2.自课题立项以来,我们认真学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相关理论书籍或文章,提升了老师的专业理论水平。
3.为了让幼儿喜欢课程,真正投入到课程中,提高对课程兴趣度,我们对大班幼儿的兴趣、爱好进行谈话了解,并对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以及表现美、创造美的愿望和能力进行了解、学习和掌握。以此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活动。
六、阶段成果
(一)理论成果
大班幼儿现在正处于幼小衔接的关键阶段,老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调整与幼儿交谈的方式,应该合理的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活动,把游戏充分融入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发展。根据《纲要》精神,我们要科学发展,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各项活动,寓教于一日生活之中,通过游戏化语言和多种教育活动,为幼儿创设一个积极主动的发展环境,幼儿能主动感知,操作、探索和发现,并与人在交往中能够幽默风趣,富有童趣感。从而能获得多方面的经验和能力。老师和家长也要做孩子游戏的伙伴,参与幼儿的游戏并且积极引导,让孩子在游戏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充分成长。
1.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游戏化的语言和幼儿交流。
用游戏化的口吻给幼儿提要求,用游戏化的语言与幼儿交流会使幼儿在幼儿园的情绪中更加稳定,愉快,也会使生活常规的培养更加轻松。例如:在组织幼儿洗手时,幼儿忘记关水,对幼儿说:“宝贝你看,水宝宝多可怜呀,你没有给它关上家门,它都孤单的流走了呢”。
在组织幼儿收玩具时,对幼儿说:“小玩具也该休息啦,我们一起把他们安全的正确的送回家吧!”
在组织幼儿户外活动结束带回时,对幼儿说:“宝宝们,我们学一学小花猫,轻轻地,慢慢的走到我们的教室吧”。当用这些游戏化的语言和孩子们交流时,老师不仅会感觉到很轻松,孩子也非常听话和喜欢,显而易见,这种方式对于幼儿来说非常受用。在这种游戏化方式的引领下,幼儿的发展越来越好,对于教师的指令也吸收的越来越快!
2.在区域中利用游戏化的方式充分发挥幼儿小主人的身份
平时一般的区域设置,简单的器材,单一的环境,教师在组织幼儿时往往也会害怕幼儿能力不够,使用统一的的指令,甚至把一般的玩法都交给幼儿,甚至忘了孩子才是游戏的主人。久而久之幼儿会感觉到乏味无聊,从而失去玩游戏的兴趣。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了角色区“甜品屋”,幼儿不仅可以在“甜品屋”中玩过家家游戏,还可以在过家家中进行买卖游戏,不仅发展了幼儿的生活技能,还在一日活动中发展了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加强游戏化在教学活动中的设计
一节成功的游戏活动,课程的设计是幼儿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它是否带有教育性对于幼儿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同特点与功能的游戏针对的教学内容不尽相同,给予的教学意义也大有不同。因此,教师在选择和设计游戏过程时,不仅要针对教学内容来选择游戏的方式与种类,还应重点考虑游戏和幼儿园课程教学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的结合是否合理恰当、生动有趣。只有具有趣味性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活动的兴趣与操作乐趣,然而教学目的是隐藏在游戏中的,教师应使幼儿在积极活动过程中发现、体验、收获和运用相关课程知识,促使幼儿在游戏的同时也掌握了教学内容。因此,在幼儿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对整个活动过程的把握与调控。例如:在大班数学活动中的《猴子捞月》就是以故事的方式引出,中期结合数学歌曲加上手指游戏“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游,3像耳朵听声音,4像红旗迎风飘...”幼儿做铅笔、小鸭子、耳朵、红旗等形状,让幼儿乐意学习数字。此外,课题组成员紧贴本次课题的课程游戏化设计了公开课户外活动《松鼠捡果子》,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整个活动被游戏充分贯穿,在活动中运用游戏的方式孩子也理解的十分透彻,在孩子理解透彻能快速领会教师的指令下,教师也增强了自信心。
(二)实践成果
1.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
在课题组不断的培训学习中大大更新了我们的教育观念,在新的教育观念下我们教师基于儿童生活经验和学习水平,创造适宜的审美情境,提供富有表现力的工具和材料,引领幼儿多视角,多通道参与体验活动,从而形成丰富而深刻的审美体验,有效支持儿童富有个性的创意表达。
通过课题研究,我们的多个活动在园级、区级、公开课上展示,并联合我园大学区开展了“大学区联合大教研”活动,课题组成员县级教学能手马玉环老师的大班《魔蛋》,纷纷得到了学区县教研员以及各幼儿园园长的认可和好评。活动《毛毛虫》在送教下乡活动中展示,均得到了老师们的好评。
通过课题组开展,撰写了有关美术“玩中学”教育随笔6篇;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设计美术教学活动10篇;形成了美术作品集。
2.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1)培养了幼儿对课程的兴趣
“玩中学”活动让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体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很好地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对课程的兴趣,使幼儿喜爱课程。
(2)树立幼儿的自信心
“玩中学”课程活动,为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幼儿由浅入深的感受,从而形成深刻的艺术体验,这样一来再让孩子用画笔表现时,孩子就能有感而发,有物可表了。
(3)“玩中学”课程活动发展幼儿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创造能力,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玩中学”课程活动能让幼儿在没有负担、压力的精神状态下积极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之中,能充分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挖掘幼儿潜能,满足他们自我创造的愿望,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4)“玩中学”课程活动促进了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操作展示活动,让幼儿介绍和评价自己或同伴的作品,其实不论在大人眼里是多么“不像”,多么简单的东西,都无不凝聚着他们智慧和“心血”,而且每一件小小的作品,幼儿都能讲出一个精彩的故事。
七、疑难困惑
1.在抓住幼儿兴趣的同时,如何提高作品的表现力?
2.如何将生活中的美术体现出玩中学?
3.如何改变教师的惰性思维对“玩中学”美术活动开展的影响。
八、后期设想
1.加强课题组管理、分配。
2.继续加强理论学习和培训指导。
3.继续每周一次集体研讨和教学活动观摩、作品评析以及环境布置工作。
4.将总结出的经验积极运用到实际活动中,形成园本课程。
5.撰写实践报告,论文,教案集,随笔集等资料形成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