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区域游戏案例分析
(2019-11-25 11:51:43)
标签:
课题 |
一、案例描述
区域活动开始了,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的选择了不同的区域开始玩游戏,可是我发现建构区的纸杯没有一个人玩。于是,我说:“谁愿意去玩纸杯啊?”可是没有人理睬。也许是幼儿光顾着玩游戏没有听见吧,于是我耐心地提高了嗓门:“谁愿意玩纸杯啊?”这时,杨博文小朋友举手说:“我去吧。”后来有几个幼儿也陆续的响应了,都去玩纸杯了。
玩纸杯的游戏开始了,我观察着他们,那几个玩纸杯的小朋友都在专心的玩着,可是一会儿游戏就结束了。见此情况我就给他们几个人分配了不同的任务,在区域活动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发现纸杯里乱成一团,跑过去一看,他们把纸杯放在一旁,一起打闹嬉戏,看到我来又赶紧开始搭建,嘴里却不停的说一点都不好玩。
二、案例分析
区域活动本身具有自由、自选、独立而协作的优势,可今天纸杯搭建游戏在没有人的情况下是老师介入,和幼儿商讨后幼儿才去游戏的。根据孩子的反应我做了以下的原因分析:
(一)投放的材料的问题。
1.在投放材料的过程中,发现幼儿的兴趣已经不高了,没有及时的调整材料,材料也比较单一。当幼儿对某样事物有着浓厚的兴趣时,便能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情绪,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状态,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原动力,而幼儿的能力与水平又是制约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当幼儿觉得游戏也就如此时,他们就会失去活动的兴趣,也就不愿意再玩了。
2.投放材料时没有考虑到个体差异。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这些个体之间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而幼儿教育要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速度去学习、探索,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幼儿都能体验到成功。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不能是一成不变的,应该是按从简到繁,从易到难的方式进行有计划的投放,维持幼儿持久探究的兴趣。
(二)教师的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是观察者、引导者。我们支持、鼓励幼儿自发地探索和操作材料,根据幼儿在区域中的表现,随时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我们建立区域活动常规,引导幼儿自主地进行区域活动,培养幼儿自主自律能力。我的指导对于幼儿来说没有具体的评价,幼儿在游戏中没有兴趣,出于我的威严才继续游戏的,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他们,应该给予鼓励,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环境。
三、对策与思考
(一)对材料重新进行调整。
1.材料太单一,而且没有层次性,针对这个问题,在孩子进行纸杯搭建中,我要进行观察、评估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根据教育目标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所以除了保留原来的材料外,还应该准备丰富的材料,让幼儿自己设计用不同材料搭建进行游戏,增加难度,保证幼儿玩的持久性和创造性,也提高了他们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发展,这样就不会出现无事可做的现象了。
2.针对幼儿的兴趣投放材料。
随着幼儿游戏水平的提高,要及时进行补充、调整,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改进或摒弃不适合的材料,开发挖掘新材料,使投放的材料更具有针对性,更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在活动当中发挥孩子的创造性。
在区域游戏中,我们注意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具有启发性的活动材料,从而解放幼儿的头脑和手脚,给予幼儿足够的自由度,使幼儿充分地表现自我,勇于创新。
(三)指导到得当、适时,有针对性。
在观察指导的时候,要给幼儿一定的空间去发挥,给他们宽松的环境去讲述他们的需求、困难等等。要仔细的倾听幼儿的“秘密”,要站在孩子的视角去想、看问题,这样才能更有效的推进幼儿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