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

(2017-03-08 09:21:18)
分类: 心灵感悟

出处战国)《尹文子·大道上》

原典:

天下万里皆有是非,吾所不敢诬。是者常是,非者常非,亦吾所信。然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故用是而失,有矣;行非而得,有矣。是非之理不同,而更兴废,翻为我用,则是非焉在哉?观尧、舜、汤、武之成,或顺或逆,得时则昌;桀、纣、幽、厉之败,或是或非,失时则亡。五伯之主亦然。

释义:

《尹文子》战国时期齐国稷下学派代表人物尹文所著。该书旧列名家,综合道法,不排斥儒墨。今本仅一卷,分《大道》上下两篇上篇论述形名理论,下篇则讲治国之道。《尹文子》的形名论思想,为研究中国逻辑思想史者所重视。

是虽常是,有时而不用;非虽常非,有时而必行。意思是说,正确的东西尽管总是正确的,有时却由于种种原因不能被采纳;错误的东西尽管总是错误的,有时却因为环境所迫必须实行。作者指出了社会生活中的一种反常现象:有时采用正确的做法却遭到失败,有时实行错误的做法反而获得成功。那么判断是非的标准又在哪里呢?作者举例解析:从唐尧、虞舜、商汤、周武王的成功经验看,不论他们采用受禅等“顺”的做法或是采用夺权等“逆”的做法,只要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就昌盛;从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的失败教训看,不论他们采用正确的做法或是采用错误的做法,只要违背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就失败。这里实际上谈的是目的和手段关系的问题。目的的状况规定着手段的状况;手段的状况,必须依据目的状况的需要而定。作者认为,春秋五霸的兴衰也同样适用这个道理。 

http://s15/mw690/001CY3vnzy6LAPWLP4i1e&690

   尹文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