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教后反思
(2015-01-30 09:27:00)分类: 点滴反思 |
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觉得我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比较到位。
1、呈现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教育心理学认为:教学时应设法为学生创设逼真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因此本节课一开始就出现场景:“学校进行科技节比赛,每个班级打算选出两位选手参加比赛,你会怎么挑选?”同学们当然会选做得快的选手。”由此自然地进入第二环节。
2、主动探究模型,探究新知。
根据任务单的提示,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观察、分析、比较、思考等活动想一想怎么比较快慢。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工作量、工作时间都不相同,怎么能比呢?情境条件和已有知识的矛盾、冲突,点燃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发现欲,也激发了他们畅谈选择理由的愿望,积极调动原有知识和经验来解决问题。
3、内化新知、拓展延伸
在巩固练习中,我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即,练习内容不同或要求不同,让学生自由选择,以满足优等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学困生“吃得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当然,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如:板书的处理不是很到位,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提前预习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学语言的不规范、没有抑扬顿挫等等。这些都需要改进,以期待更高的教学效率。
漕泾小学周兰
前一篇:读管建刚《不做教书匠》有感
后一篇: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