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与研究成果报告

(2014-03-03 20:58:06)
标签:

教育

           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与研究成果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强化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已经成为改革语文教学,积淀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能真正帮助学生“读经典的书,做有素养的人。”然而小学生目前的课外阅读情况还不容乐观。课外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1、阅读兴趣缺乏,阅读习惯难以形成学生懒于与课外书打交道;休闲性阅读占据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对大多数小学生而言,很难做到天天坚持看课外书,看课外书存在较大的随意性。2、课外阅读的时间投入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的冲击下,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明显不足。3、课外阅读方式单一:读物的选择上,只看些订阅的报刊、作文书、漫画书,对于经典名著、名家名作的涉猎较少4、阅读方法的缺乏指导,读得盲目,更不善于去做读书笔记,也懒于去做读书笔记,没有养成良好的课外读书习惯 5、课外阅读流于形式,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究其原因,还是在方法引领上出了问题。只有通过有效地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有效地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有效地构建互动紧密的阅读平台,才能帮助和促进小学生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使其课外阅读水平、数量和能力都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因此,我校开展了《有效开展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本课题中的“有效”,不仅旨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有所收获,更关注孩子完善的人生,精神的建构,以课外阅读为抓手,培养“终身阅读”“终身学习”型的人。我们将以校本课程为基本点,以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载体面,以学校、家庭、社会为框架体,着力研究有效的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分级目标,实施途径,推进方法,评价体系等,营造书香校园,塑造“以读书为乐,以读书为荣,以读书求进”的学习型、阅读型少年,让孩子与知识为友,与大师为友,,用阅读来填充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让我们的孩子充满书香,充满气质,充满智慧。本课题自2013年开始申报,后被确立为校本重点研究课题,到2014年结题。现根据研究的实际情况,小结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后续研究的深入提供参考。  

  当前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究竟怎样?在阅读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需要老师作哪些指导?对此,在实验前我们对全校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其结果归纳如下: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方法不当,造成高耗低效;盲目择书,阅读内容单一,特别一提的是孩子谈论的话题以游戏为主,什么三国杀,泡泡堂等等。为此,我们于20136月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拓展课外阅读的有效性实验研究”,通过研究对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补充、扩展与延伸,让学生把语文的学习延伸到课外,引领孩子走到真正的语文天堂,使学生能把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在课外阅读的实践中得到应用,并有效地帮助他们深化知识、提高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让学生更全面的去了解教材中的作家。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国家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明确在小学开展语文拓展性阅读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建构主义理论。传统教学追求文化科学知识的传递或复制功能,现代教学观则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价值追求,越来越倾向于“活动——体验”模式,即建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因此,我们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为指导,运用认识论、心理学和创造学原理,从学习过程的自身规律出发,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和创造能力为主要目标。  

  3、建构主义教学观。我们以建构主义教即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指导、帮助和促进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  

    三、有关概念的界说  

  课外阅读: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特别是对与教材作家同系列的文章与书籍,教材的每一单元都有一个主题,那么课外阅读就可以根据单元主题进行阅读与拓展。给孩子指引一个课外阅读的范畴,让孩子在这个范畴里进行探索。  

    四:实验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  

  本课题的研究不仅旨在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实效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上有所收获,更关注孩子完善的人生,精神的建构。我们要紧紧抓住“有效”两个字,在课外阅读中,通过有效地创设浓郁的读书氛围,有效地整合丰富的阅读资源,有效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有效地构建互动紧密的书香平台,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掌握阅读方法,养成阅读习惯;引领学生奔向书海,促进自我建构,攀登个性化阅读的新平台;让课外阅读改变孩子的生存状态,让阅读和学习渗入每个孩子的精神,成为他们的自主需求,自能需求,终身需求。  

研究内容:  

    1通过研究,帮助小学生初步学会选择适合自己阅读的课外读物,感受阅读的乐趣,使阅读成为自己一种主动的、快乐的行为。

    2通过研究,让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感受作品中生动和优美的语言,关作品中人物的形象和喜怒哀乐,能主动做读书笔记习惯,随时汲取阅读材料和生活中的好词佳句。经常写读后感,写下自己对作品的独特理解和感受。能将积累到的好词好句及好的写作方法用于自己的习作中去,以阅读带动习作。

    3通过研究,提升小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阅读速度;对文章有一定的鉴赏、分析能力,并主动从中汲取营养;能背诵较多的名家名篇(或片断);有摘录好词佳句及文章精华的能力,并学习分类;能独立阅读课外读物,学习制作阅读卡片;能按兴趣或者某种要求做剪报或手抄报。

4、通过研究和实践有效地进行自主课外阅读的指导,将指导阅读和课外自主阅读进行衔接和整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扩展视野,丰富积累,发展思维,提高阅读能力及理解能力,从而提高孩子的口语交际能力及写作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过程  

    1.活动准备  

   (1)晓之以理:有意识地结合班会、晨会及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渗透启发:有益的课外书读得多了,头脑自然就会聪慧起来,心灵也自然就会充实起来,从而让学生明白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2)解决书源:没有可供阅读的图书,阅读自然没法开展。切实解决书源问题,我们是这样做的:①建立班级图书角;②开放学校图书室;③倡导家庭书架等。     

   (3)落实时间和活动:①每天早上到校后的15分钟时间为学生个人自主阅读时间。②开展午休阅读,住校的学生每天午后有40分钟的阅读时间。③每周一节的课外阅读指导课。④经常开展一些小学生喜爱的读书活动,如读书故事会、佳作欣赏会、人物评论会、读书心得交流会,速读赛、优秀诗文朗诵赛等。  

    2.活动过程  

   (1)引起阅读兴趣  

   根据低、中、高年级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及阅读能力,我们着重推荐不同的读物,同时还提供了自由阅读书目,让孩子在有限的课余时间里,读有价值的书。  

   向学生推荐读物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主要就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唤起他们一睹为快、非读不可的欲望。我们是这样做的:①简介主要内容;②借用名人(或媒体)评价;③朗读精彩片断;④讲述创作故事;⑤设疑惑,造悬念。  

   (2)培养阅读习惯  

    实施的策略有:①榜样引路。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前,不失时机地通过榜样示范,让他们了解古今中外一些伟人、著名科学家以及身边同学的读书、学习的可贵品质,使他们逐渐地产生强烈的自我需求的趋向。②引导归因。借鉴海德的“归因理论”,让学生把自己的课外阅读行为结合榜样进行归因,让他们明确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的努力方向。③动机诱发。动机是实现一个特定目标的原因。人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的原因,而产生动机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诱因,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刺激或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3)树立阅读动机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课外阅读动机,首要要明白当前农村小学生存在着哪些不良的课外阅读动机。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主要有如下几种,分析了成因并采取了相关策略:①懒惰心理:懒于与书打交道,常常把原因主要归结为客观的因素,诸如没时间、没书或其它一些原因。②敷衍心理:被动阅读,只看些订阅的报刊,或父母 和 老师规定的阅读任务,只求完成,不求质量。③偏食心理:选择阅读材料时,错误地认为要提高作文能力就要多看作文书,方法也较重于“好词好句的摘录”这一形式。④功利心理:较片面地认为看书是为了向人家炫耀看书的数量、赢得老师的表扬和仅仅是为了写好作文,忽视知识的积累等重要的目的。⑤盲从心理:课外阅读无目的性和无方向性,别人看什么我也看什么,时尚什么我就看什么。⑥浮躁心理: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可依,缺乏指导,茫然无绪,找不到“航标灯”,久而久之,课外阅读兴趣也会逐渐降低。  

    六、研究措施、方法、步骤  

    1、研究措施  

  (1)、组织学生到图书室借书,班主任给学生推荐合适的书。要求学生写摘记、读书笔记、读后感、心得体会。在这个环节中,很多孩子写出了很多好的文章,提高了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拓宽了孩子的视野。  

  (2)、组建班级内部的图书角,制定读书计划,每月评选一次阅读明星,每月一次的读书成果汇报课。每班班级图书已经到达200以上,借阅量相当大。  

  (3)、诵读时间进入课表,有效保障时间。起初,安排每节语文课前诵读一两遍美文,后来发觉时间短,不能保证诵读的效果,也挤占了语文课的教学时间,于是进行了调整,改为每天早自习安排十分钟“美文诵读时间”,学校进行检查落实。现在,每天早晨走进校园都能听见朗朗书声。  

  (4)、定期开展活动,提供过程保障。为检查和促进同学们诵读美文佳作,课题组组织各班进行佳作知识的测试,或口试或答卷,重要考试在附加题中设置相应的分值;组织“诗词大擂台”活动,或背诵,或吟咏,或配画,或舞蹈,或游戏,评选“书香班级”和“小小作家”。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由“浅尝则止”到“牢固掌握”,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感受成功的快乐和创造的幸福。  

  (5)、阅读课进入课表。每周都有一节阅读课,在阅读课上,老师进行好书推荐,及读书方法的讲解。学生推荐好书,并介绍读书经验。每天中午有30分钟的阅读课外书籍的时间,这样充分的保障了孩子每天的阅读时间。  

  2、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调查、走访、座谈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时间、阅读兴趣、阅读个性,收集教师、家长、学生对于课外阅读的建议。  

  (2).文献研究法:查阅关于课外阅读研究的资料,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研究与本课题相关的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研究国内外最新教育观点和动态。  

  (3).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做好各类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实施情况的纪录。对课题研究作总结、验证、提炼,概括有关教学现象,并使之形成经验理论。  

  (4).行动研究法:组织校本教研,进行语文阅读指导课课程的研究和读书活动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探究、反思、提升。坚持教育性、实践性、趣味性、合作性、持续性、创造性原则,采取个别研究、小组研究、群体观察的方式,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验证理论,不断补充修改完善方案。  

  3、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6月~20137月)。  

  1.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2.课题论证,制定研究方案;3.成立课题组,培训教师。  

  第二阶段:研究阶段(20137月~20144月)。  

  1.课题组开展课题研究——初步研究;  

2.组织教师开展研讨交流活动,撰写案例、论文——深入研究、细化研究;3.进行研究的阶段总结,开展中期汇报,撰写中期研究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5月~2014年6月)。  

  1.进行研究后期的资料、数据整理,论文、案例的撰写,汇编论文、案例专集;2.撰写结题成果报告。  

    七、研究结果分析  

  1、实验以来,学校、社会、家庭同心协力、通力合作,为学生营造起了浓厚的阅读氛围,学生主动阅读的大环境已基本形成,学生通过课内外融会贯通的大量阅读,具备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丰厚了积累,丰富了情感,提高了认识,陶冶了情操,促进写作。  

2、此项实验促进学生阅读量的成倍或成几倍的增加,说明学生的智能有很大的潜力,学生完全可以在不增加任何负担的情况下,实现并超越《大纲》规定的小学生阅读总量。    

3、通过实验,学校自然形成了一个书香校园,孩子爱上阅读,学生爱上了读书。  

4、建立了家校读书互动机制,带动了亲子阅读的开展。(进行亲子阅读调查问卷见附件1)   

5、实验结果证明,要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质量和效率,光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得到广大家长的积极配合和支持。每个家庭应该根据学校要求指导孩子制订一个家庭课外阅读的计划,个个学生建立家庭小图书室,并达到一定的藏书量。具体要求低年级学生人人争取达到40册,中年级80册,高年级100册。从而把课外阅读引进家庭,让书香满校园的同时,也让书香飘进家庭,使学生在家庭中也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以促使学习型家庭的形成。    

4、如何科学地安排拓展阅读的序,明确各年级的具体要求,怎样真正使拓展阅读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互相促进,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八、研究成果  

  1、课题组教师基本形成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的理论架构和实践策略。  

2、让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课外阅读成果,并和其他同学分享,互相学习学生的阅读氛围已经形成。

3、教师的教研水平和能力进一步提高。

   本次研究成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是需求的动力,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才会努力去寻求阅读机会,从中获得信息,得到阅读满足,才会将学生的“要我读”转化为自主寻求的“我要读”。正如 刘国正 先生言到:“有了兴趣和习惯,你不让他读都难,几天不看书,他就会觉得空荡荡的,难受。”  

  我们通过实践,总结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1.树立榜样激发动机。老师向学生介绍历史人物、科学家爱读书的故事,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动机。学校组织“书香班级”、“书香少年”、“书香家庭”“阅读之星”的评选,树立典型激励学生,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只有多读书,肯读书,才能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2.创设氛围激发动机。学校在环境布置上独具匠心,校园内名人名言牌匾、条幅已成为学校的独特风景。班级图书角的布置各有特色,有“好书推荐”,有“读后一得”,有学校向每班推荐的读物,也有学生从家里带来的图书,课间随手就可拿起一本来翻阅。  

  3.开展活动激发动机。阅读交流活动可以展示学生的阅读成果,它为正在进行课外阅读的同学提供了展示成果的平台,既可以让收获者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吸引还没有投入阅读活动的同学。学校每年举办一次校园读书节,读书节上各年级的活动精彩纷呈,如低年级开展讲故事比赛,中高年级进行赛诗会、朗诵会、故事会、演讲赛、读书报告等。其次,学校还注意根据主题阅读活动进行阶段性成果展示:手抄小报评比、读书心得展出、读书笔记评比展览、优秀读书笔记广播等,阅读交流活动的有效开展,把全校的阅读氛围进一步推向高潮,吸引了更多同学投身阅读活动。      

  4.师生共读激发动机。教师与学生共读一本书后,写下各自的读后感,在班级内进行交流,这种做法深受学生欢迎,有了老师的参与,学生们热情高涨,都愿意去读去写。  

   (二)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学生爱上了读书。  

  书要静下心来读,这是读书最重要的习惯之一。如何把学生带进书本,让他沉浸在书的海洋中,陶醉在书香中,创设良好阅读氛围至关重要。学校在激发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动机的同时,保证学生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时间。  

  读书还要勤于动笔,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课外阅读应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我们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还要写好读书笔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根据年级的差异,学校为不同年级学生设计了《读书笔记本》。让低年级学生学会写摘抄式笔记,即教会学生在读书时,遇到优美的字、词、句、段、篇或名人名言、俗话谚语,把它摘抄在读书笔记上;中年级则是指导学生在读过书之后写下对所读书的体会,即读后感;高年级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不仅要求写好读后感觉,还要求能写出书评。在每周一节阅读指导课上,由语 文 老师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辅导学生作好阅读笔记或阅读报告。一段时间下来,学生养成了较好的读书习惯,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实现了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拓展阅读空间。  

  读什么书有益,怎样阅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并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做到课内外结合,以一带十,相互促进,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堂教学的自然延伸。有了这样的阅读基础,那么读其他名著也就水到渠成了。所谓“书越读越薄”,学生的阅读不再拘囿于语文书,实现了由课内与课外链接延伸的“立体阅读”。      

   (四)建立家校读书互动机制,带动了亲子阅读的开展。  

  “学校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关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语文课程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充分挖掘家长资源,通过“亲子阅读”,建设学习型家庭,营造了孩子成长的理想环境,让孩子感受人间亲情,感悟生活哲理,感触现实世界。学校  

   (五)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育了校园书香文化。  

  进行课题研究活动三年来,学生的阅读水平、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学校组织学生自编个人习作专集,一学年举行一次班级习作汇编和学生个人习作专集展览、评选活动。一本本习作专集,那新颖的书名、精美的插图、优秀的文章展示了学生的作文水平和综合素养。   学校将打造书香校园与学生的养成教育结合起来中,针对学生成长的出现的问题,开展诸如诚信、善行、感恩、礼仪、宽容等专项读书活动,在浓郁的书香中使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得以提高,人格得以完善。  

   (六)促进了学校图书资源的建设,丰富了书源。  

  1.学校图书室的读书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校图书室现有图书近6000册,生均约24册。  

  2.班级图书角建设得到加强。各班开展了“存二读百”活动,班级图书角存书都达到100册左右。  

  (七) 构建读书评定激励机制,完善读书过程管理。  

  遵循“管理就是激发潜能、激发活力”和“文化是行为的精神支柱”的科学理论,学校积极构建科学的评价机制,完善读书管理体系,推进书香校园文化的建设。1.教师读书及指导读书活动评定制度。2.书香少年、书香班级表彰制度。3.书香家庭表彰制度。4.古诗词考级表彰制度。     

  在这个课题的推动下,学校的整体阅读环境得到了改善,学生的阅读习惯得到了较好的培养,阅读能力整体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了较大的转变,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参与研究的教师们的教科研能力得到了发展。课外阅读氛围不断浓厚,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动机得到了激发与培养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教学的一大特色。  

    实验研究结果的反思  

1.研究中对推进课外阅读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关系处理还不够明确,缺乏指导性。    

2.研究中形成的经验还较为零散,未能建立完整的体系,特别是小学生课外阅读评价的构建仍然是今后研究的重中之重。  

  3.研究中实施阅读指导课的课堂教学策略还不够完善,对评价和界定一节阅读指导课是否高效的研究还有欠缺;  

  4.研究中对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全体参与性研究尚不够全面、深入,特别是对部分学困生如何加强阅读指导还有待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