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律《趵突泉》赏析

(2013-06-04 14:11:15)
标签:

文化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元)赵孟頫
    这首诗是以七律的体裁形式写出的一篇闻名于世的济南著名景点趵突泉的游记。
    诗人在七律特有的四联之中,巧妙地融合了中医的四诊手法,通过望、闻、问、切,细致、深入地观察、感受、体悟趵突泉这一天地蕴育之奇观,人间慨叹之美景的独特与不凡。调动、引导和帮助读者了解这一景观的全貌以及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从而整体和近身地感受和认知趵突泉。
    下面我们就逐联地去看诗人是如何用望闻问切感受和认知趵突泉的。
    首联,一二两句为“望”:
    诗人是怎么看的呢?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趵突泉便是泺水的源头,济南有条泺源大街,趵突泉的南门便开在泺源大街上)诗人说,泺水的发源方式天下独一无二,为什么呢?你看长江、黄河蜿蜒万里,雄伟浩荡,它们发源在青藏高原之上,发源的方式,与所有的大江大河毫无二致,都是以涓涓细流开始,慢慢汇集起来的。
    当我们看到央视《话说长江》所指认的长江源头那细细的小流时,简直就不能相信那就是浩荡长江发端的源头。

    而诗人所看见的泺水的源头呢?“平地涌出白玉壶”。

   何为白玉壶?白玉好理解。诗人所说的壶,不是现如今常见的细高身量的茶壶,而是与古代的壶更为近似的,形状扁圆的,宜兴紫沙那样子的壶。诗人借用白玉的颜色,扁圆的壶形,传神的描摹了趵突那近乎于圣洁的水质,和直径粗大形态浑厚的喷涌。
    颔联,三四句是“问”。
    “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愁东海枯。”当然趵突不是生灵,不能参与问答,这一部分是诗人的自问自答。
    “谷虚”是借用“谷神”的部分意思,“谷神”是老子赋予“道”的称谓,其中的“谷”象征空虚,谷和虚连用,表示的是,泉水若以这个样子从地下喷涌而出,时间长了,大地会不会让它喷泄的虚空了?会不会把大地的元气喷泄一空?诗人在这里不自觉地真把自己当医生了。
    其实,诗人心底里压根儿就没有这种担心,而是通过用担心的情态,迂回地表达出了对趵突这种盛大的喷涌的惊叹。
    后一句,“岁旱不愁东海枯”。较为浅显,意思是大旱整年,即使旱的东海枯竭了也不用愁,不愁什么呢?当然是趵突的喷涌了。
    这一句还有一层意思,就是给予上一句有理有据的支持。诗人在说,我说了,趵突的喷涌是泄漏了大地的元气,你不信吗?可是,你想啊,岁旱!整整一年的大旱!东海都枯竭了,那趵突泉怎么还能喷涌呢?你说它喷涌的是什么呢?除了大地的元气又还能有什么呢?这又是一问,总之,这两句就是问。
    颈联,五六句是“闻”。
    “云雾润蒸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闻者听也。前四句是近距离的面对和感受趵突泉,这两句是远距离地面对和感受趵突泉。
  “云雾润蒸华不注”,华不注说的是济南东北方向的华不注山,现在济南人通常都叫它“华山”,什么润蒸华不注呢?当然是趵突泉了,趵突泉是如何润蒸的呢?

  趵突泉的泉水的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十七、八度,而济南冬天最冷的时候气温接近零下二十度,差不多有四十度的温差,这么大的水势,这么大的温差,那水蒸气还能小得了?

  冬天在趵突泉的西南方看向华不注,那山便笼罩在趵突升腾的雾气之中,像是正在被润蒸一样,这便是“云雾润蒸华不注”。
    波涛声震大明湖,说的是即使是身在大明湖,依然能够感受到趵突泉喷涌声音的震撼。
    有的读者此刻一定会问了,这第六句波涛声震大明湖,你说是闻,我们没得话说。
    可是第五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怎么个听法啊?
    哈哈,笔者笑了,先告诉大家这不是说相声。诗人真有相声大师一样的狡黠与幽默,他是故意在这里铺垫了一个包袱。假如,大冬天的,你能在趵突泉的西南方看华不注山,那波涛声震大明湖的声响就真得比在大明湖听到的还要真切。这是因为你此刻的立身之所,比在大明湖距离趵突更近。
  当你看到了“云雾润蒸华不注”的时候,趵突的轰鸣声就象开锅的水一样配合着升腾而起的浓浓雾气,润蒸着远处的华不注山。此时再看这句“云雾润蒸华不注”,您说,它是多么的形象?!多么的逼真?!多么的有声有色?!
  诗人使用了这样的手法,为我们描摹了这样一个场景。在认识了这样的手法和感觉了这样的场景之后,我们再回头凝视趵突,你怎么能不慨叹,奇哉此景!奇哉此泉!奇哉诗人!
    七律的颈联,必须是一个独立的上下对,要工整对仗,这是七律的必要条件。本诗的颈联便是一个绝佳的上下对,所以被趵突泉公园拿来做了趵突泉的招牌。
    尾联,第七八句是“切”。
   “ 时来泉上濯尘土,冰雪满怀清兴孤。”中医的“切”是指用手把脉,诗中的“切”不是把,是拥抱,拥抱泉水。“濯”,洗涤。“时来”,不时,常常。“冰雪满怀清兴孤”,夏天的泉水比体温低二十度左右,拥抱泉水便真的是冰雪满怀。
  酷热的夏天,那种拥抱冰雪似的清凉与兴奋,一定会是独一无二的。
    一首诗全部都欣赏完了,诗中所用的“望、闻、问、切”的手法也讲完了,下面做一下总结。

  诗中的“望、闻、问、切”,完全是围绕着趵突泉喷涌中迸发的雄浑的气势展开的,在展现气势的同时,又通过远和近,冬和夏,声和色,形与神,多维、立体地给我们诠释了一个天地蕴育创造的,独一无二的趵突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