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二首 (其一)赏析
(2013-05-13 12:48:04)
标签:
文化 |
诗词欣赏是阅读过程中的一种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只能是在原著的基础上完整、充分地理解诗词的意境,进而进行引申与发掘。
注意,是对诗词意境的引申与发掘,而不是根据对诗词字面的一知半解而加以猜想。
为了帮助读者真正地把握本诗作者的创作意图,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我们还要先复习一下“七绝”的结构。
七绝四句,分为两段,两句一段,一段之内的两句,构成一定的关系,进而表达一定的意思。
比如:“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之间是一种假设关系,在逻辑上,前一句为前提,后一句为结论。
从秦到汉,这么长的时间跨度,又是“明月”又是“关”的,把未还的万里征人和这景放在一起,给人一种如梦似幻的神秘感,会让读者误以为,万里长征的征人就是把守雄关的军人。
体味一下两句之间的关系,更是朦朦胧胧,不得要领。因此,才会出现前文提到过的所谓用人不当啊,关山月啊等等猜测。
诗读到这里,对于作者的创作意图根本就无从把握,对两句诗之间关系的理解更是朦朦胧胧,不得要领。
而就此给以解读,那可就真的称得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了。
虽然诗人没说,但所有的读者都看的出,这万里未还的征人是唐时的,只是诗人没有将唐时两个字在诗里说出来而已。
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一些解释对此也都没有否认。
下面请看,“秦时明月汉时关,(唐时)万里长征人未还。”
笔者将所有读者和解释者都不曾否认的,而又被诗人略去的两个字,加到了诗里,现在情况怎么样了?
一、当“唐时”两个字出现在那个位置之后,两句诗便发生了对立之势。万里未还的征人,与秦汉之时的明月和雄关之间生出一道鸿沟,两者再也联系不到一起了;
二、两句之间的关系不再神秘和朦胧了。加上“唐时”两个字之后,两句之间在句式上具有明显的并列关系,而在内容上则是明显的对立关系。
不是吗?请看诗的后面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意思很明显:倘若(汉时)的龙城飞将军活过来,可以不让(唐时)的胡马度过阴山。
诗人为什么要把秦汉之时与唐时对待胡人的态度对立起来呢?
笔者认为,这缘自秦汉之时与诗人所处的唐时的最高当局所秉持的对胡政策上的对立。
试想,一个时代所有前去参与战事的人都没有回来,这个战事究竟要残酷到何种的程度?
然而,唐朝对胡人采取的主要是绥靖(合亲)政策,因而,唐朝与胡人的战事远没有残酷到万里征战无人返回的程度。
现在,加上“唐时”两个字后,两句已经连不到一起了,这个前提不存在了。
结合上面说的“人未还”中,没有有人战死的含意,在没有特别前提的情况下,我们还是应该把这里所说的“万里长征”看作是征途,而不是征战。
诗人所处的时代为唐朝的前一百年,这个时期有许多有名的唐朝的开国将帅,他们都能征擅战,且战绩彪炳史册。否则便不会有大唐帝国。
仗打到这个份上,做为唐时将军是多么的无奈和憋屈?
龙城飞将与唐时的将军真的有可比性吗?答案是否定的。
诗人在此处明里说的是龙城飞将,暗里说的却是龙城飞将背后站立的汉武大帝以及他的铁血政策。
假设说,龙城飞将真的穿越到唐时,面对唐时将军们相同的情况,战争的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而唐时的胡马,他们不比秦汉时的胡马多长一个脑袋,但是,他们背后却有着秦汉时胡马没有的大唐帝国的绥靖政策。
四句诗都分析完了,现在我们再来看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的关系。
本诗的第一段说的是秦汉时与唐时的两种不同的对胡政策。
第二段说的是两种不同政策所产生的不同的结果,倘若汉时的龙城飞将军还在,可以不让唐时的胡马度过阴山。
这是第二段对第一段摆在明处的解释,它还有暗中的解释,请看:
第二段对第一段暗中的解释主要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飞将军是可以直捣胡人老巢龙城的;第二战事主要发生在阴山一线。
这两方面的解释说明了两点:
一、
二、
唐朝无直捣龙城的将军,战事主要发生在阴山一线,所以没有万里征战;因唐朝的战事主要发生在阴山一线,因而也没有万里戍边,万里长征的未还之人不可能越过阴山去万里之外戍边。
“万里长征”的未还之人与战事无关!与戍边无关!那他是什么人呢?
第一段的两幅:
一幅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之下的雄关和把守雄关的汉子;
一幅是西域古道上藏在马车里那女孩子的纤弱的背影。
第二段两幅:
一幅是汉时飞将军直捣黄龙的威武;
一幅是唐时将军看着阴山下胡骑掠夺成功后马碲掀起的烟尘时脸上的无奈。
两两相对,这便是这首诗的意境。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揭开了这首诗表面的遮掩,看到它与其它优秀的唐诗没有什么不同,它的主题明确,思想深刻;它的结构严谨,四句诗,前呼后应,浑然一体;它的用词极其考究,表达的既含蓄,又有明确的指向性与排它性;它的意境所展示出的画面广阔而又生动、真实,两种情况的对比极为强烈和震撼。
在阅读中笔者真的是感觉到了余味无穷。
明代诗人李攀龙称其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笔者完全赞成。
本诗的第一段两句之间的关系,因隐藏了“唐时”这个时间,而显得神秘而朦胧。这是因为诗人在诗中尖锐地批评了最高统治者的一些作法,不得已而为之的无奈之处。
在这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含蓄中隐藏的极度的机巧,让我们领略了汉语言文字的伟大之处。
在本文的前面,笔者抨击了一些解释,说它们是主观臆测和断章取义。
而本文将万里长征未还的征人解释为公主,肯定也会不被一些人接受。
当本文面世时,一定也有人认为笔者的解释也是臆测和断章取义。
对此,笔者在这里预做辩解,希望能与有识之士共同探讨。
本诗中的万里长征的征人,只能是两种人,一是军人,二是公主。
否则便不能与前边的明月与雄关相并列。
这是因为,明月照耀了雄关,同样也照耀了把守雄关的军人,他们肩负着帝国与民族的和平与安宁。
而后一句万里征途上的征人,也必须是肩负着帝国与民族的和平与安宁的人。
与汉时不同,在唐时,肩负这一责任的,除了军人,还有公主。
笔者否定了军人,理由如下:
一、“人未还”(前文已做详细论述)有人一定会说这个理由不成立,战事未竟,有人战死,有人仍在戍守,所以“人未还”。
笔者回之以大谬也!
这种看法是臆测,在诗中找不到证据。
笔者认为,本诗的第一句中的“秦时”、“汉时”的两个时间,指的是秦、汉的整个时代,而“人未还”的时间,则是指自唐初起到本诗写作时止的大约一百多年。
时间确定之后,我们还是回到原诗:“(整个)秦时明月(整个)汉时关,(唐时一百多年的)万里长征人未还。”
在这么长的时间里“人未还”肯定不是有人战死,有人仍在戍守,能够解释的。
二、如果说屯边者在当地娶妻生子不再回来了,这也说不过去,因为第二段中的阴山一线的战事和第一段中的万里长征也否定了这一说法,万里长征肯定是远远地越过了阴山。
三、“人未还”不是人已逝,也不是有人逝,只是肯定了人没回来而已。有这样的战事吗?
四、“万里长征”的“万里”是虚数,意思是极为遥远。符合将自家的女儿嫁到遥远的异族的人的心态。
五、“人未还”有对远嫁的女儿的祝愿,也有对最高当局对胡政策的持续和阴山一线战事的持续的担忧。
六、可能还会有人说,万里长城不是万里吗?和万里长征不是对起来了吗?这样的问题也就是一笑话,根本就不值得一答。
所以,笔者据此认为,这未还之人肯定不是军人。
解释诗词拒绝猜想,请批评者不要离开原诗。
本文为作者原创,版权归任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倪相如
后记
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的文化瑰宝,这一宝贝被我们这些后人冷落了,冷落到了没有人能看懂的程度。
就拿这首《出塞》来说,它被选入了中学课本,我不知道老师们是怎样在课堂上讲授这首诗的。我曾经看过《唐诗赏析》的解释,也在网上看过一些解释,不看还好,看过之后,我被忽悠糊涂了。
那些不负责任的解释遗害无穷。它会让我们的孩子在学习时养成不求甚解,故弄玄虚的恶习。会让外国人把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贝看成垃圾。
所以,我下决心以博客的形式开一个唐诗、宋词赏析的专栏,用一种老实、认真、严谨的态度,写一些唐诗、宋词的读后感,向大家展示一些我的读书心得,以供大家批评,并希望汇集大家的高见,以求依靠众人之力,一首一首地按作者的原意解读唐诗、宋词。
为我们的后代和全世界打开唐诗宋词宝库的大门,让更多的人浏览、体验唐诗宋词那绚丽的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