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本解读应走好这样四步

(2015-01-09 09:18:32)
标签:

教育

分类: 教学随想

文本解读应走好这样四步

——兼谈《“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文本解读

内容提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师开始注意到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文本解读已经成为决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精彩与否的关键因素。基于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笔者认为文本解读应该走好这样几步,即读通课文、理解词句;广泛阅读查找了解与文章相关的各种信息;读懂读透课文;最后整理出教学思路。

关键词:

    阅读  文本  

正文:

德国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经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谁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 作为语文教师,要教好自己的学生,必须做好自己教学的第一步工作——文本解读。既先把文本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这样,我们在教学时,才会厚积薄发,游刃有余。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在谈对文本解读的重要性时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不但要解读文本的“字面意”,更要体味文本的“字中意,字外意”。 随着新课程的发展、深入,笔者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教学形式、教学机制等等都是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刻解读之上的,没有深刻、正确的文本解读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说,文本解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甚至它已经成为决定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成败与否,精彩与否的关键因素。基于多年的教学工作经验,我认为文本解读应走好这样几步:

一、读通课文,走好解读第一步。

读通课文是我们平时对学生的最低要求,也应成为我们对文本解读的最初要求。在听课中我常常发现有的老师读错字音,甚至有的老师还断错了句。这样的老师怎么能说他已经真正的解读了文本呢?

“读通课文”我觉得应包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通过查字典初步理解词语,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一步好比学生预习课文,教师一定要放低自己的心态,真正做一个初学者,反复大声读、小声读,读到通顺、流利,能背下来更好。

二、广阅博览,条条溪流归大海。

“广阅博览”即广泛地查阅与课文相关的各种信息。包括相关的人物、事物,写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作者其他作品,与文本或结构或主题或表达方式相类似的他人作品。

在解读《“两弹元勋”邓稼先》一课时我查阅了如下相关的资料:邓稼先的生平、邓稼先的学习经历、邓稼先的小故事、邓稼先的名言、邓稼先的家人及朋友;核武器、原子弹、氢弹的相关知识;美英等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研制原子弹的、我们国家是在什么条件下怎样研制原子弹的;文中“那是建国后最为困难的一段历史时期”是什么时候,到底有多困难;张爱萍是谁?“留美科协”是什么?有关邓稼先的文章还有哪些?等等,我积累了几十页相关的资料。了解的越多我越被邓稼先感动,那一段时间每每想到邓稼先我的眼中就会盈满泪水,我迫切的想把邓稼先的一切告诉大家,想让每一个人知道、了解邓稼先。常常的,我追问自己邓稼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是怎样成为这样一个人的? 

三、读懂读透,做到“人文合一”。

要想真正的读懂读透文本,还必须弄明白课文的结构、线索、写作方法、主题、表达的详略、语言特色等。

当我广阅博览从方方面面了解了邓稼先、了解了他从事的工作后,我坚定地认为我有义务有责任借助课文把邓稼先的形象完整的印到孩子们的脑子里。于是我再次回到文本,开始字字句句的研读。

《“两弹元勋” 邓稼先》一课采用了插叙的写法,通过时光的穿梭展现了邓稼先的一生是为祖国、为祖国的核武器事业而鞠躬尽瘁的一生,体现了邓稼先赤诚的爱国之情。课文的1-4段描写了人们听到邓稼先确诊为癌症的消息后的不平静与邓稼先的平静形成对比。5-7段,写邓稼先被国庆的欢乐气氛感染,偷偷地溜出医院来到天安门广场,可怕的病魔也不能阻止他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8-10段写邓稼先的回忆,回忆他从学成到回国到研制原子弹、氢弹……15-19段写邓稼先在和国旗告别时的兴奋、崇敬和不舍……

四、整理归纳,理清教学思路。

研读文本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学,所以我认为编写教案确定教学思路的过程仍然属于文本解读的过程。在这一步里应该明确讲课的思路是怎样的,哪些东西是学生可以自己吸收的,哪些东西需要老师的帮忙学生才能吸收;哪些东西可以渗透给学生,而哪些东西又没有必要给学生;哪些东西课文中没有而需要老师补充的;哪些地方要学生反复研读、反复体会,哪些东西只需一带而过。

就《“两弹元勋”邓稼先》一课来说,我觉得一定要凸显“两弹元勋”这一称谓,因为邓稼先的一生就是和“两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打算指导学生重点研读课文的回忆部分,因为回忆部分基本上就是讲“两弹”的研制。讲课伊始我就直接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8-14段:“邓稼先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到底配不配‘两弹元勋’的称号呢?找到最能体现邓稼先品格或是最令你感动的语句,勾画下来反复读,有了感受写下来。”但是我认为仅仅依靠课文来解读邓稼先还不够。要想让邓稼先在学生的心中活跃起来,还需要课外的补充,还需要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挖掘。这样教学才会有深度,课堂才会变得深刻。于是我对课文做了如下的补充:

1.邓稼先研究条件的艰苦(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研究基础、研究设备等等)并与美国形成对比。

2.邓稼先甘当一辈子无名英雄克服任何困难也要研制核武器的决心究竟来自哪里?来自他对祖国的爱、来自父亲的教导、来自他亲眼看到的祖国备受压迫欺凌的现状。

3.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威震山河。从原子弹到氢弹,美国用了七年,苏联用了四年,法国用了八年,而我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4. 邓稼先曾经说过: “我不爱武器,我爱和平,但为了和平,我们需要武器。假如生命终结后可以再生,那么,我仍然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

5.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用他最后的呼吸回应了28年前的领衔受命。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想到的还是祖国,还是祖国的国防核武器事业。

我想通过了以上的补充,邓稼先的形象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丰满起来。与此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深入体会,邓稼先知道自己得病后依然那样“平静”是因为:一、他早知道自己会得癌症;二、回顾自己的一生他无怨无悔。因为,他用自己的一生完成了祖国和人民交给他的重任,对祖国他做到了满腔忠诚,鞠躬尽瘁;对工作他做到了扎实忘我,身先士卒;对自己他却是淡泊名利,心底无私。所以,他死得其所,死而无憾。所以,他能平静地面对死亡。虽然,邓稼先能平静的面对死忙,但不等于他毫不留恋,他也有些恋恋不舍,他舍不得什么呢?当然是他无比热爱的祖国、一生从事的事业!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刻的体会邓稼先的爱国之情不是一般的爱国之情,那是超越了一切世俗的情感啊!那份感情是那样的真那样的纯!

一节好课还应是一节有思考有延伸的课,所以课的末尾我引导学生像张爱萍将军悼念邓稼先那样,为邓稼先写几句话,让学生的情感有一个宣泄的机会。并向学生推荐阅读:杨振宁著《邓稼先》,徐焰著《邓稼先的光辉一生》。

这样,通过文本的补充,背景的拓展,通过感情朗读和自由对话,让学生深深地为一代科学家的爱国情怀所感动。最终生发报效祖国、发愤学习的热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