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课堂教学评价赏析
(2015-01-05 15:16:12)
标签:
教育 |
分类: 学习感悟 |
于永正老师是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我有幸拜读过于老师的几篇课堂教学实录。我深深的被于老师精湛的教学艺术所震撼。人们都说武学的最高境界是“无招胜有招”,我觉得于老师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无招胜有招”的艺术境界,在看似平平淡淡的话语,随心所欲的言谈中,更能看出于老师语文教学的“真功夫”。今天,我想就于老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艺术谈一谈我的读书体会。
一、恰如其分的评价中包含着鼓励和引导
于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没有尖刻的批评,没有过分的褒扬,更没有不痛不痒、可有可无的走形式的废话。而是在恰如其分的评价中包含着鼓励和引导。
于老师在教学《白杨》一课时有这样一个小片段:
生:(读)“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读得很正确。可惜速度快了些,让人体会不出大戈壁的荒凉。你再读一遍。要让人一听,脑海里就浮现出大戈壁的荒凉景象。
“读得很正确”这是对学生读得正确流利的一种肯定,是该生的优点。接下来“可惜速度快了些,让人体会不出大戈壁的荒凉。”这是指出该生的不足之处,即语速过快、感情不够,让人体会不出大戈壁的荒凉。于老师没有简单的说:读得太快了,坐下。而是非常婉转的指了出来。“可惜”一词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人容易接受。“你再读一遍。要让人一听,脑海里就浮现出大戈壁的荒凉景象。”这是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在指出不足的同时给学生以训练提高的机会。这一点充分体现了于老师对学生训练的严格和实在。我认为,这同时也是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即只有自己在朗读时想象着大戈壁的荒凉景象,读出来时,才能让别人一听脑海里就浮现出大戈壁的荒凉景象。
又如《月光曲》一课中,在让学生概括的介绍这个传说时,于老师对一个学生的发言非常高兴地做了下面的评价:“你真是好样的!把对话改为叙述,多简洁!”于老师面对学生的精彩发言,毫不吝啬自己的表扬,非常高兴地、情不自禁地说:“你真是好样的!”比“说得真好。”这样泛泛的评论,更能引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豪感。为什么说你是好样的呢?因为你能把“对话”改为“叙述”。“把对话改叙述,多简洁!”,这不仅是对学生“是个好样的”进一步的肯定,更是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表达的一种方法上的引导,那就是:要把话说的简洁就可以把对话改为叙述。
二、饱含深情,一言一语都是自身真情的流露
于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总是全身心的投入,将自己置身于课文的情境之中,并将学生引导到课文的情境之中。同时我们也能体会到于老师对学生深深的关爱之情。
于老师讲《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天黑了,路灯发出微弱的光。┄┄他没有回答我,只把他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的叹了一口气。”这两个自然段时,采用了读中感悟,以声传情的教学手法。在指名读、教师范读、学生练读后,再指一名同学读。这位同学读得非常的生动感人,师生全部进入了情境,学生读完后,于老师非常动情地说:“还能让他说什么呢?他还能说什么呢?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深深的叹息中。像这位同学读得这么动人,也就够了,不要讲了,一切意思都在朗读里。”这几句话,是于老师受到学生朗读的感染,自己体会到文章的深意,真真切切的了解了,理解了鲁迅才有感而发的,似乎于老师这个人已经不存在了,完全溶入了文章里,成了文中的一个角色。“一切都在他的表情里,在他深深的叹息中。”是对文章内容的一个强化,对学生理解的一个导引。“像这位同学读得这么动人,也就够了,不要讲了,一切意思都在朗读里。”这是于老师对该生朗读的最高的评价。文中的深意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说得透的,文中的情感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说得清的,而这位同学通过朗读让大家体会到了。对他朗读的评价和赞美也是用语言所无法表达的,在这里语言是苍白无力的,一切都包含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情感中了!
于老师的教学艺术在我认为是博大精深的,总觉得于老师的教学艺术是一块肥沃的土壤,而我是其中的一棵幼苗,土壤中的营养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每次读于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我都有巨大的收获。而读完之后则更觉得自己上面所写的文字是那样的枯燥无味,不能表现于老师教学艺术的十之一毫,以后我将继续学习钻研并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