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商学||货币是中国当下经济问题的核心

(2024-07-16 09:39:58)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旅游





林家乐生命学/商学 || 货币是中国当下经济问题的核心




原创 赵燕菁 存量规划前沿 

货币是中国当下经济问题的核心

赵燕菁 

1 识别系统性危机

中国经济的问题可以说是千头万绪,但真正的核心只有一个,那就是货币。由于货币流通骤减,导致这个经济出现系统性衰退。所谓系统性衰退就是非局部原因引发的衰退。一棵树落叶,有可能是自身病虫害,所有树都落叶,只能是气候变冷;一个行业衰退,可能是产业生命周期终结,所有行业都出现衰退则一定是系统出现问题。系统性原因引发的衰退是不可能通过个体改进和技术进步解决的——在一个下降的电梯里,乘客跳得再高也毫无用途。

解决系统性问题首先必须准确识别系统性原因。这个触发当下经济系统性衰退的原因,就是货币。现代经济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异质劳动间的分工。所有劳动的价值都是由与其分工的对象互相决定的,而分工的基本工具就是货币。一个生产水泥的工人和生产西瓜的农民很难通过以物易物进行分工,但如果借助货币,他们之间以及同所有使用货币的劳动之间就可以完成分工。

显而易见,货币越多,卷入分工的劳动就越多;货币越少,劳动就只能自给自足或者在熟人社会内部以物易物。对于一个拥有大量剩余劳动的经济,只要货币增加,经济自然就会扩张。宏观而言,经济增长就是货币增长的函数。反之,只要货币减少,就算个别企业表现再好,经济总量也一定萎缩。货币就是经济的气候,只要气候变冷,再先进的企业、能力再强的劳动都只能凋零、萎缩甚至退出分工。各别企业倒闭、劳动失业可能有很多原因,而系统性的倒闭和失业,一定是货币不足所致,所以我们可以直接用就业率来判断货币供给是否充足。

至于消费更是如此。消费就是不同劳动之间互相购买对方的劳动,进入流通的货币总和就是消费能力的总和。货币减少,不同劳动间的交易一定萎缩。体现在宏观上,就是总需求不足。理论上,没有什么总供给过剩,只有局部供给过剩。出现总供给过剩的唯一原因,就是总消费不足;而总消费不足的唯一原因,就是货币供给不足。贫富差距、老龄化可以解释局部消费不足,但不能解释系统性消费不足。因为个体消费的任何剩余在宏观上都可以通过投资转化为其他人的消费。

2 货币决定分工

人类历史上的货币一直是最稀缺的商品。之所以稀缺,乃是因为货币必须具有最好的流动性。所谓流动性,就是随时可以交换其他产品的能力。只有被所有人接受的商品,才能给不同劳动的比较提供共同的量纲。而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商品一定是稀缺的。空气是每个人都需要的,但只要不稀缺,就不是商品,也就不可能成为货币。黄金是天然的货币,但在饥荒的年代,粮食的流动性更好,粮食就是货币而黄金不是货币[1]。

林家乐生命学/商学||货币是中国当下经济问题的核心


图 货币就是流动性最好(ABCD都接受)的商品

显然,流动性最好的那个商品,就是天然的“货币”。历史上,人类尝试过无数种货币,但无一例外,这些货币的数量都很难满足市场大规模分工的需要,很多劳动不得不深陷自然经济的泥淖。货币本身成为最稀缺的商品。由于货币总量在一定历史阶段可以视作是恒定的,所以占有更多货币的经济,就意味着有更多的财富[2]。

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的最大差别,就是前者是基于货币分工的经济。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的兴衰,往往都伴随着货币数量的扩张和收缩。现代高度分工的经济更是如此。当然,货币也不是越多越越好,货币是分工的工具,只要所有劳动都卷入分工,更多的货币也就没有意义了。劳动总量决定了货币需求的上限。对于充分就业的经济,更多的货币只会导致通货膨胀。发展和维护货币的生成机制,乃是宏观管理部门最主要的工作。

3 现代货币的创造

现代经济和传统经济的大分流,在于人类发现了创造货币的伟大工具——资本。所谓资本,就是可信的未来收益资产。任何资产,比如耕地,只要能带来收益,都可以通过抵押将未来的收益贴现到今天。但由于这类资产往往是非标准化的,流动性很差,一般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被接受。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就是将这些非标的资产标准化,从而使其获得更大的流动性。

“金融”就是把非标的资产收入流标准化,通过不断增强其流动性“提炼”出货币的机制。一个工厂,设备、厂房没有流动性,无法抵押,但在股票市场标准化为股份,其未来的分红有流动性;一个城市,道路、学校、医院没有流动性,无法抵押,但使用这些设施的住宅用地,却有很好的流动性。同样,债券市场是把未来利息标准化;期货是把未来大宗商品价值标准化……银行则进一步把不同利息、不同到期、不同风险的抵押品标准化,从而成为在市场上可以直接交易的、流动性最好的“货币”。

银行每一笔贷款都必须有抵押品(或者称信用),相当于买入资产卖出货币。正是通过信贷过程,银行向市场不断注入货币。这就是信用货币的创造过程,货币数量取决于抵押品的质量和规模。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所有的货币都是债务创造的,我们花的每一分钱,都是贷款人从银行里借出来的。一旦贷款人消失,无论银行里有多少钱,市场上的流动性都会消失。由于资本规模是变化的,现代货币也不再是一个恒量,而是一个随着资本胀缩不断增减的变量。传统经济学里把货币视作“中性”的假设也就不再成立,管理货币成为宏观管理最主要的工作。

4 信用是货币的基础

银行就是生产货币的企业。银行买入资产,卖出的就是高流动性的货币。“买入”是个形象的说法,金融业的行话称之为“抵押”。银行买入的资产,就是货币的“锚”。银行买入黄金,货币的锚就是黄金;银行买入外汇,外汇就是货币的锚;同样,银行可以买入石油期权、买入股票、买入债券、买入土地......唯一的条件,就是这些抵押资产必须具有高流动性——也就是人人都愿意接受,随时可以在市场上兑现其他资产。

美国银行的主要抵押品是国债、股票、期货及其衍生品,只要资本市场保持高流动性,美元就可以广泛流通;苏联货币的锚就是能源,只要能源有流动性,卢布就可以广泛流通;中国的资本市场中,房地产规模最大,流动性最好,因此成为人民币创造最主要的资本工具。一个经济的核心资本市场一旦崩溃,整个社会的分工就会解体,从而引发系统性的社会动荡。其特点是分工越发达,经济越强大,动荡反而越剧烈。美国股票市场崩溃的结果,就是大萧条;石油价格下跌的后果,就是苏联解体[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