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泉州,一座被低估的城市!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旅游 |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
|| 泉州,一座被低估的城市!
来源:泉州文旅
看不见的城市——泉州
01
缘起·半城烟火半城仙
对闽南地区建筑、城市文化的兴趣和研究,源于我们近期的建筑设计项目,业主希望我们能在设计中借助现代建筑语言和材料,呈现出国内并不多见的以闽南地区独特文化意像,将这种起源于大陆与海洋,包含杂糅与交流的多元风情体验,呈现在墙砖的缝隙,廊柱的阴影之中。能在国内城市成熟但趋同的风貌中,留下一些独特的地域性共鸣和记忆。
从前期的阅读整理,到后期的实地考察,就个人感受而言,可以说闽南地区是极度被低估的文化宝藏,这里包含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在城市风貌和生活方式中被充分保留下来,但并没有被广泛的了解。
那么为什么被低估,这里面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作为大陆国家的农业属性,北方的古城市如西安、洛阳、北京、平遥等,一直占据着中原政治文化中心,作为古代城市模板,更多的得以推广并广为了解,第二个是明、清代以来,江南地区、广东地区的经济地位更加强势,闽南地区在宋元时期盛极一时的经济的繁荣,逐渐随着后期的衰落其影响力逐渐减弱。
相对于大家耳熟能详的鼓浪屿和漳州土楼,我觉得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2021年刚刚申遗成功的刺桐古城,这次申遗方式其实是一次进步,文化遗产从建筑单体,古董式的保护,提升到对文化遗产整体性的保护的原则,对古代城市从结构上,功能和风貌上的整体性的保护,因为城市的意义和价值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系统,而泉州作为一个城市所体现出的多元文化和多层次的内涵,恰恰不是一两个古迹所能代表的,而泉州也是整个闽南文化的缩影和源泉。
如卡尔维诺在其代表作《看不见的城市》中所述:“城市不会泄露自己的过去,只会把它像手掌纹一样藏起来,它被写在街巷的角落、窗格的护栏、避雷的天线和旗杆上,每一道印记都是抓挠、锯锉、刻凿、猛击留下的痕迹”(城市与记忆
之三)。
这也是第一次在国内的城市行走中,真实的感受卡尔维诺笔下这些文字的魅力,让人忍不住重读这部经典。而泉州就像他笔下那个能够变化成无数个名字和身份的看不见的城市。
02
红色之城
泉州&威尼斯
刺桐满树火红,泉州也被称为刺桐城
如果马可.波罗到过中国的话,那刺桐城(泉州古称)一定是让他印象深刻的城市,结束了17年的行程,忽必烈汗终于同意他在1292年从刺桐港出发走海路护送阔阔真公主远嫁伊尔汗国,完成任务之后在1295年,马可.波罗最终辗转回到了家乡威尼斯。
图片来源:网络
与中国大部分内陆地区灰白色的墙瓦不同,闽南地域的土壤含铁量高,泉州是高饱和度的红砖色城市,这与威尼斯类似,我想是类似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阳光照度,造就了同样的审美,甚至性格。泉州这种艳丽的红色简洁明晰,与地中海边缘的威尼斯一样,同属于强光文化审美,更重要的是两座城市在文化身份上同为商人城市,在文化性格上需要相对清晰明确的契约精神,而不是东方文人官僚的中庸之道,暧昧复杂的人情世故。
出砖入石,原本是建筑坍塌后,就地取材,利用废弃砖石重建家园的一种方式,但它在无意中竟产生了一种红砖白石色彩对比强烈的残缺之美,产生了一种人造的却又是“顺其自然”的不规则之美,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闽南地域乡土文化符号的独特魅力。体现出闽南人在苦难中在崛起的坚韧,生动地反映了闽南住民在营建安居福祉时,祈求大富大贵、繁衍不息的心态。
泉州民居形态示意 图片来源:制图@汉青/星球研究所
03
柱廊之城
泉州&博洛尼亚
博洛尼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1088年的博洛尼亚大学。这所学校培养出了著名的但丁、伊拉斯谟、哥白尼等。这座城市以屋顶的红色闻名,那么他和泉州有哪些关联呢?
首先就是是绵延不断长达30公里的风雨拱廊,与泉州申遗成功的同时,2021年7月28日在中国福州举办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意大利博洛尼亚的拱廊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走在泉州的骑楼柱廊下,东街、西街、中山路,遮风挡雨的骑楼老街下,同样也是容纳了丰富的生活、商业与社交。不经意间穿越万里,人类不同文明在交流过程中,共享了同样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双塔,以双塔作为城市地标的城市,其实有不少,比如巴塞罗那西班牙广场上以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钟塔为原型的费拉双塔,还有山西太原的永祚寺双塔,被成为
“凌霄双塔”而作为太原的八景之一,为太原的标志。
而相比之下泉州开元寺东西塔是刺桐古城最具标志性的地标,作为我国现存最高的一对宋代石塔,代表了13世纪中国石构建筑技艺的最高水平,是中国石构建筑史上的杰出范例。东西塔是镇国塔、仁寿塔的合称,分列于泉州开元寺大雄宝殿前方两侧。双塔的宏伟体量和精湛的石雕工艺,非普通水平的财力和物力所及,从侧面反映出13世纪时泉州作为国家指定的国际港口,拥有的先进建筑技术、完整工程组织、强大社会动员能力以及雄厚的经济实力。
“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近800年栉风沐雨、经历了无数次地震狂风等自然灾害仍屹立不倒的东西塔,一直被泉州人视为精神航标。
而在博洛尼亚,也有这么两座游客必去石头搭建的标志性高塔,但却是完全不同的造型,两座塔一高一矮,比较高的一座名叫“Torre
degli Asinelli”,而旁边较低且倾斜、犹如醉汉的是“Torre
Garisenda”。两座塔都建于公元11世纪,至今依然屹立在老城当中。
塔是城市精神的图腾,两座屹立千年高耸的石塔都是城市繁衍生息、繁荣衰落,重要的守护者和见证者。为什么是两座,我想这两座塔之间的关系既包含了互相守望、也有竞争不息,是无论如何也切断不开的。
04
东方之城
泉州&京都
除了众多外来宗教、文化的影响,泉州骨子里留下的其实最为纯粹的东方遗产。与中国北方战乱频发的政权迭代相比,为了躲避战火,伴随着历代中原移民的进入,偏安一隅的泉州,保留了魏、晋、唐、宋早期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沧海遗珠。比如泉州方言的形成,跟秦汉、晋唐时期中原汉人大批南下入闽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泉州方言中至今还保留着古汉语语音、词汇的许多特点,犹如古汉语的"活化石"。
泉州 洛阳桥
泉州的洛阳桥始建于宋代,现存全长约834米,桥宽约
4.5米,主体桥段为47孔,有45座石墩,依托桥中部一自然小岛(中洲)而建。与赵州桥、卢沟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桥”。唐宋时期北方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大批中原人纷纷背井离乡,南来谋生迁移至此,因思念故乡,又见此地的山川地势颇似故都洛阳,于是便取名为洛阳,古镇叫做洛阳镇,桥也取名洛阳桥,此江也称为洛阳江。对于中原故地文化中心的长安、洛阳充满怀念和敬意,作为城市模板的不止泉州,还有隔海相望的日本京都,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诸如此类仰慕洛阳、向往洛阳的诗句不胜枚举:
洛阳一别指天涯, 东望浮云不见家。
合浦飞来千里叶, 阆风归去五更花。
关山月满途难越, 驿使春来信尚赊。
应恨和羹调鼎手, 空捋标实惜年华。
— 新井白石《千里飞梅》
不仅是文学作品,日本在城市营建各个方面无不是在仿效洛阳、模仿洛阳。日本的京都曾作为日本的国都达千年之久,然而鲜为人知的是京都的另外一个名字正是洛阳。
泉州与京都同为具有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佛教圣地,拥有众多古刹与宗庙。“三步一古迹,五步一庙宇”,与京都遍布城市每个角落的寺庙、神社、花园、古堡、街巷、馆子相似,泉州城的地图上,寺庙、造像、窑址、古塔、石刻、古桥梁和码头纷纷点点散落其间,像是地质的断层,错落有致,层叠分明地诉说着城市的古今流变。(文字来源《泉州与京都,平行世界里的孪生姐妹》)
两座城市的气质都为“半城烟火半城仙”,在泉州与京都,仙气和烟火从来都是交融的;城,景,生活,在泉州和京都从来都是一体的。
薪火相传的民俗、典雅庄重的礼仪,贯穿着泉州人的日常生活,在泉州,从年头的接神、敬天公到年尾的送神,各种别开生面的宗教和民俗仪式,令人叹为观止。泉州民俗活动之多,与多元包容的宗教文化息息相关。
在历史的趋势下,每个地区和文明都像生命体一样面对生长和兴衰更替,泉州从南朝至五代泉州海外交通的兴起,到1087年(北宋元祐二年),正式设立市舶司.
在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贸易达到的空前繁盛。
而威尼斯也一样,16世纪始,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航海时代的到来,里斯本取代威尼斯成为欧洲的贸易中心,威尼斯逐渐衰落。
但无一例外的是,一个国家,一个城市,能迎来文化盛世、商贸繁荣,都源于开放包容的精神,海纳百川的气魄。而泉州也是最好的例证。
如果说,在中国真有哪一座城市,是你一生至少去一次的一座城,那它一定是泉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