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游学||老照片:百年前的福建泉州洛阳桥,见证“海内第一桥”的沧桑风韵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旅游 |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
|| 老照片:百年前的福建泉州洛阳桥,见证“海内第一桥”的沧桑风韵
原创峰哥的拓古传今
千年古城泉州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古迹众多,泉州与广州、明州、扬州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港口”,它是闽南文化的发祥地。
今天为您分享的这些老照片为清末民初时期拍摄的福建泉州的历史生活老照片,真实记录了当时的泉州历史古迹施琅坊、东门外石牌坊和洛阳桥的珍贵影像。
照片原为黑白图片,经过了后期人工智能修复上色处理,再现了这些古迹景观的百年沧桑风韵。
这是约在1859年—1890年期间拍摄的泉州施琅坊旧影,是专门为了纪念福建水师提督施琅所立的石牌坊,辛亥革命胜利后,泉州同盟会以施琅扶满反汉为由而议定拆除了施琅坊。
图片为1930年拍摄泉州东门外古道上的一处石牌坊,当时,泉州牌坊林立,造型精美、蔚为奇观。泉州的古牌坊数量之多,在清道光年间的《晋江县志》有详尽记载,晋江境内泉州古城内外先后共有牌坊399座,其中宋坊99座、明坊172座、清代牌坊128座。另据陈万里《泉州第一次游记》记载:“往观东门外市梢牌坊,接二连三的约有数十。两牌坊间的距离,远的约有丈余,近的只有4尺,密度如此,为向来所未见。”泉州的牌坊群从民国初期开始逐渐被拆除损毁几尽。
这是百年前的洛阳桥景象,泉州的洛阳桥建造于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1053年-1059年),由当时的郡守蔡襄主持建造,原名为“万安桥”,位于洛阳江水道之上,全部用巨石砌成。结构坚固,造型美观,素有“海内第一桥”之美誉。洛阳桥桥长约731米、宽4.5米,首创“筏型基础”以造桥墩,种植牡蛎以固桥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跨海梁式石桥,与卢沟桥、赵州桥、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
图片为1911年的洛阳桥风貌。洛阳桥在明清及民国时期曾数次进行修复修建、明初泉州知府冯桢曾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独资增高洛阳桥三尺。民国20年(1931)、二十一年(1932)、三十七年(1948)曾三次增高、维修。建国后也多次进行修复。
图片为百年前的洛阳桥。泉州洛阳桥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和艺术水平,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堪称古代汉族桥梁建筑的杰作。
下面的几张照片为笔者2021年12月23日夜晚拍摄。
洛阳桥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伫立桥上,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千年古桥,历经岁月风雨沧桑的洗礼,依然傲然挺立,我们不得不折服于古人的技艺和智慧。
洛阳桥的“天下第一桥”博物馆旁边,矗立着十数通历代碑刻,述说着关于洛阳桥的历史沧桑和历代官员、文人墨客的题咏。
西川甘雨碑亭传为古时祈雨所在,亭中间有一通明万历年间刻立的“西川甘雨”碑。洛阳桥的桥中央目前尚存有幢幡形式的石塔及塔身的部分浮雕佛像。
洛阳桥的桥北立有蔡公石像,高12米,是1998年当时的洛阳镇政府为纪念造桥创始者和丰富古桥景观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