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这里离宋元最近》(五)

(2022-05-21 18:27:33)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旅游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 || 《这里离宋元最近》(五)




原创 子夜吴歌 泉州市花时间文创工作室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这里离宋元最近》(五)

(本期书法由著名书法家尤慎先生提供)

“云屋万家,楼雉数里”,宋元时期,泉州城内货物充盈,烟火鼎盛。居住的所在是改变一个人气质的地方,你吃东西是保护你的身体,居住的环境是造就一个人的气体好不好。《黄帝宅经》在总论修宅次第法中称道:“宅以形势为身体,以泉水为血脉,以土地为皮肉,以草木为毛发,以舍屋为衣服,以门户为冠带,若得如斯,是事严雅,乃为上吉”。所以“人因宅而立,宅因人得存”。千百年来先民们将“房屋建制不逾祖制”的祖训执行至今成就了古城不同寻常的典雅。底蕴厚重的古大厝沉淀着古城气韵,传承往昔记忆风华犹在,它浓缩了文化精髄,是岁月留存的寻根脉络。家有良规传道义,风盈正气唱仁和。想要触摸这一座座的情不如先从走进这些古大厝古迹开始。这里古厝既有东方家园之称,又有中西合璧之誉。行走在光阴里,古大厝中人群熙攘上演着历史与新的交融,古大厝也从历史厚重陈旧走向生机焕发。

古大厝应该是有语言的,之所以听不到它的腹语是因为我们还没有真正相识。来吧诵读一下下古大厝的故事,那些栖身于榭水迹间红瓦屋面,出砖入石砌墙体工艺极为精湛石雕、木雕、砖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构件上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古大厝的主色调为红砖色,是固其外墙广泛使用一种被称之为“烟灸砖”的红砖。据有关资料记载,“红砖出现于古罗马,成熟于古波斯。宋元时期通过开商贸易从西方引入。”这些都源于宋朝李诫《营造法式》专著中的构造特征中找到它的样本。那一排排的燕尾脊像似“水查某”(美人儿)在翘首盼望远方亲人的归来。可以说数以百条老街旧巷是宋元泉州的历史掌纹。光阴无刃,过处留伤。一墙一瓦间镌刻着岁月的痕迹,饱经岁月的洗礼,让人们看到的不只是外部形式的魅力,更有内在的张力,那样的生气周流、气韵自足,静穆、坚实、充满生机。古城泉州有着1300多年的建城史,传统旧街巷参差错落在繁华楼宇间是古城的年轮,曲折回环间蔵着古往今来与人情冷暖,牵动老一辈人的乡愁。访根寻脉那些蒙尘的文化瑰宝重现光华愈发灿烂,每一次的上街入巷古今相逢都如醇酒启封陈香醉人。斑驳树影下,乡音往复间,平淡的日常依伴着市井故事的流传,充满了古韵悠长。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这里离宋元最近》(五)

“起厝功,居厝福。”这里的建筑很有一点古意,从城楼到门楼都散发着一种宫殿式的结构的气息。别看西街样子不起眼,这里的热闹程度要远高于东街。历史上的古城素有“东富西贵、南侨北农”之说,盘踞在东西二街商圈光影交错跃动着活力与新鲜,老街幽巷行至尽处却见车水马龙人流如织,熙熙攘攘人潮中弥漫着皆是烟火的温暖,这一刻人间最美是清欢。也许古时“买东西”就是这么由来!“泉南古州宅,草木有遗芳。”(王十朋)这里园林雅致,祠宇轩敞,宅院毗连相接,仪门庄严,祠厅端方,清风入堂,披榭拱卫,石柱画垣,翘脊飞甍,井臼石磨一应俱全。优雅明丽的燕尾脊、四水归堂的天井井井有序,蕴藏水聚天心妙局,更饱含工匠智慧的光厅暗房,也让游子记住无论飞多远都要记得归巢。门楣上“衍派、传芳”等郡望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望以郡号流风所及,不一而足不忘初心。各个家族的过往都经历着“始祖的孝悌分家,世祖的逃难迁徙,后世的添嗣生丁,族人的安居耕读,游学经商……”许多官宦人家和文人雅士喜欢扎堆起厝建宅于西街或东街,文风盛起,文人墨客一抓一大把。气宇轩昂的古厝宅第总是藏匿于店铺之后,只有进入小巷才别有洞天。官声清正,以文名世。

在西街有条名声赫赫的巷子叫旧馆驿巷,因元代清源驿站驻此而得名。巷子不长,史迹丰富,有南宋外宗正司,元朝水陆寺、明代染织局遗址。这里还曾居住过几位风云人物,如汪、庄、龚、王、董杨等姓官宦府邸。宋代十八朝三百二十多年,由于南北宋的调停,一百三十几年的偏安一隅带来了相对平安,宋金之间大规模的战争得以停息,为背海立国的南宋赢了发展社会经济难得时机。尤其是宋室南渡,南外宗正司与州衙、市舶司衙均有直达朝廷甚至皇帝的权利,形成鼎立的三大司级衙门。“太子党”抱团云集加之上有“天线”干起了批条的行当,宗子为懋迁之利常与商贾皂隶为伍,出入市井出海贸易,“官本船”愈演愈烈,垄断海外贸易市场。泉州从经济、文化中心一跃成为“政治中心”,坐实了“陪都”的历史地位。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这里离宋元最近》(五)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这里离宋元最近》(五)

“旧时宅第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夕阳掩映下古榕遍遍古厝群群。万家灯火王谢堂前,砖瓦物什抒怀荣辱兴衰。走街入巷,古昔旧宅保存完整,日不闭户可随意参观。你可以不谋划不攻略,走到哪就是哪,循着岁月足迹,真真切切感受着跨越时空的古城律动。数百年来侨胞眷恋故土,钟情于翘脊民居,每挟巨资营造第宅,精工细琢金璧辉煌,或于传统的形制上增筑重楼迥廊,或采中外合璧的砖木与钢筋混合结构,在传统继承中又有创新和突破。这里中西交汇的建筑群体现出主人受西方影响还兼容并蓄的生活态度。土木石砖来自本地,钢筋水泥(当地叫“霸塗”)从海外进口,有色玻璃以及花砖采用西方装饰形成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一点也不违和,内容丰富又非常美观,精美的细节会让人眼花缭乱,曾经的辉煌富庶也可见一斑。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这里离宋元最近》(五)

明末史学家何乔远有诗云:“宋家南外刺桐新,凤凰台榭冢麒麟。至今十万编民满,犹有当时龙种人。”诗中的“宋家”“龙种人”说的就是在泉州繁衍生息的“皇亲国戚”们(族内之人为亲,族外之人为戚)。在这里,“赵”姓是宋太祖之后,“王”姓是“开闽三王”之后,“李”姓是李君怀之后,“陈”姓是陈后主之后,“萧”姓是齐梁二帝之后……1129年腊月久居扬州“天潢贵胄”的宗室机构和宗室成员从海上抵达泉州,安顿后宗室除享有俸禄、官爵和光环外有了“广阔钱途”之后渐渐掌握“话语权”,促使泉州成为南宋宗室的超级中心。家与国的联系最为紧密直接的莫过于宗室了。千年古城文化底蕴之上,家族的荣耀与悲辛,俱付与夕阳残照古街幽巷。这里汇聚着皇亲国戚、高官达人以及平头百姓,带来了丰富多元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红砖白石双坡曲,出砖入石燕尾脊。青瓷彩绘交趾陶,雕梁画栋玉门殿。”幢幢建筑彰显中西合璧风韵一览无遗,窗掩苍翠,庭阶叠叠,异彩纷呈,各自鲜明,一半古老一半新生,一半古典一半洋气,传统文化与时尚前沿和谐共生,且又工艺非常考虑,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建筑多以木石结构为主,气派而不张扬,宁静恬淡一派书香风范,传承的不仅是流淌千年的人文底蕴感受故人故梦,更是一颗家国情怀如明珠般愈发光彩夺目经天纬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