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民国最老旧的比干庙图片

(2022-04-05 16:47:23)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旅游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 || 民国最老旧的比干庙图片




来源:小七 印象比干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民国最老旧的比干庙图片

比干庙仪门

   民国卫辉游记是民国时期人们在观光游览卫辉的基础上,对卫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城容市貌、风俗人情等方面的文字性记述。这些记述,在时过境迁之后,就都成为我们研究过去的地理面貌、复原昔日地理景观以及了解卫辉旧时风情的最佳资料。特别是这些记述,往往都是逐时逐地,次序井然,史料价值尤为突出。

    近来,卫辉文史爱好者小七通过广泛搜集资料,爬梳文献,将散布于各处的民国时期撰著的卫辉游记辑录到一起,为卫辉文化研究提供了些许内涵丰富、质量可靠的文献资料。今笔者再配以相关历史影像公布于众,力求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使读者触摸历史细节,感知民国卫辉的历史风貌,进而对民国时期的卫辉获得一个新的认知。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民国最老旧的比干庙图片

比干庙山门

殷太师比干墓,距城十八里,距站二十里许。按明史,昔者商政不公,流毒宇内,殷太师比干,目睹宗社濒危,苦心極谏,纣王愤之,听妲己谗言,杀而剖其心。周武王克殷,首封比干墓之铜盘铭,其文曰:"左林右泉,前冈后道,万世之灵,于焉是宝。”春秋时,孔子适卫,亲题其墓曰殷比干之墓,因年深石断,笔画不全。墓上有无心草,今则移植于盆。墓前即殷太师庙,庙庭碑志百余座,皆历代名人字迹。庭左一亭,竖清乾隆御题之碑志。出二门,右竖魏碑,左立明碣,碣文曰:“国政日遭妲己荒,孤忠抗节植纲常。三仁一体公尤烈,七巧浑身胆最扬。周武兴邦旌直谏,仲尼适卫纪幽光。忠魂千古洋洋在,禜畢含悲泪两行。”
——摘自《道清铁路旅行指南》(1933年6月重编)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民国最老旧的比干庙图片

比干庙山门

向北约二十里,午至比干墓。入睹林间有数农家,中曰殷太师庙。广垣围绕,进重门,碑栢森列。后作石坛,楣刻“殷太师比干墓”,联曰“孤忠心不死”、“故社栢犹存”,乃陆农越题。前有御碑亭。享堂额曰“谏臣极则”。坛北墓高一丈五尺,员径可十丈。守者述祀产三顷六十亩。引视阶前无心草,生趣盎然,予采得二茎。右厅墙嵌石刻,曰“素王眞笔”。下列“殷比干墓”四字,大可八寸,左右各二,正方遒峭,杂篆隶形;“墓”字下旁已缺,世称孔子手题。或谓春秋未有篆隶,乃汉魏人所假托。墓前壁间有延祐五年张淑记,并刻元王公悦旧摹周武王封比干墓铜盘铭,释文云“左林右泉,前冈后道。万世之灵,于焉是宝”十六字,作籀文形,下刻记语。又有万历十五年周思宸重摹铭字,并书刻序。前有魏孝文《吊比干墓文》、唐贞观十九年薛纯陁书刻等碑,守者藏拓本,予俱购得。拾墓石一团,就柱间题二诗。

——摘自张肇崧《游卫辉古迹记》,见《新游记汇刊》第3册(1920年中华书局印行)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民国最老旧的比干庙图片

比干庙碑廊

日傍正午,已遥见庙门。碧瓦黄砖,建筑殊美。庙临村舍,乡人多集庙门曝日,一种安逸生活,直使人疑为太上之民。入庙门,古柏参天,碑碣林立。古朴之坊,迎门而植。额四字曰“谏臣极则”。坊下石甬一道,直达正殿。殿三楹,太师之像在焉。殿前长联无数,不能尽忆,仅录其一如左:“殷祀难延,慨此日离心叛志,臂助孰亲,特与微去箕奴,同光宗社;仁人已远,羡当年沥胆披肝,血诚犹在,岂徒庙尊墓古,并享乾坤。”殿内两壁,悉嵌历代游人题咏。片石短碣,多不胜数。惟光线微暗,辨识稍难。越神龛,而出殿后门,经一小院落,植柏十数株。木枋一架,具体而微,有额曰“殷少师比干墓”。复前行,出院门,则葺然黄土一抔,高齐殿脊,即所谓殷少师比干之古墓也。

登墓而眺,四野在望。平汉路堤临墓之北,值列车经过,蜿如长蛇,旅客凭窗而望,不知仆仆征尘中,亦有远吊此一抔黄土内,埋葬将及三千年前忧国忧民之老人者否!登眺既久,折回正殿,有道人含笑招待,引入偏院客堂,院中略植花木,亦颇幽雅。复引观孔子手书“殷比干墓”四字之石碣,碣约一方尺,嵌室内迎面墙上,书作篆体,“墓”字作“莫”,笔势挺猷;旁刻历代名人考据文字,引经据典,或是或非,各陈所是,然余究不能确定其为孔子手书否也。

——摘自陈川至《游孔子击磬处与比干墓》,见《旅行杂志》(1932年第6卷第8号)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民国最老旧的比干庙图片

比干庙碑廊

殷比干墓,在城北十五里,平汉路於其西穿过。墓高十余丈,面积约有十数亩,周围多没心古柏。右顾行山,左临泉水,祠庙俨峙于前,古柏苍郁,其墓巍巍若冈阜,此乃周武王下车首封的銅盤銘所云“左林右泉”是也。墓前有“殷比干墓”四字,相传为孔子辙环其地,亲笔所题,惟年深石断,字画不清。又有元明两碑,皆摹刻周封比干墓銅盤銘字样。魏元帝南迁时经过此地,因墓立庙,唐太宗贞观十九年伐高丽时,道经幕下,祀以大牢,赠太師,谥忠烈,置守塚者五家,并加以修葺,(周武王所封为少師)。明洪武四年重修,后历代修补,颇为壮观。殿前有乾隆写的诗碑,并历代名人所赠的石碑及匾额很多,惟年代遼远,年久失修,頗有荒颓现象。事关古迹,当局者应亟注意保存也。或谓唐开元中偃师人因耕地得銅盤銘篆文奇石,遂疑墓在偃师。又宋政和,陝西转运使李朝儒使人發鳳翔商比干墓,得大銅盤。按衛为殷墟,本商王所都(即朝歌今汲县),比干葬此,当合情理;再则自汉魏以來,历代追崇,并又有孔子的亲笔字体,石刻尚解,況又有魏文帝之祭吊及唐太宗的赠谥,当时何于汲县而不之偃师?又按《一統志》云:“墓在卫城北十五里,即文王所封,有石題曰‘殷太师比干之墓’。后魏孝文帝南巡,亲幸吊祭,刻文墓上……”总按以上证明,汲县既为殷郊,故当以此墓为真也。
——摘自《左右山河之汲县》,见《河南政治》(1932年第2卷第10期)

林家乐生命学/游学||民国最老旧的比干庙图片

没心菜

城北十八里之忠臣古冢,尤令人凭吊唏嘘,昔者商政不公,流毒宇内,殷太师比干先生,目睹宗社濒危,苦心極谏,期以挽回劫运。乃纣王以忠言逆耳,沉溺酒色,听妲己之谗言,竟杀而剖其心,凶残暴虐,宜乎受誅。孔子适卫,亲题其墓曰殷比干之墓,因年代久远,石刻断缺,字不可辩。墓上有无心草,今已移植于盆。墓前有殷太师庙,庙庭碑志百余座。二门之外,右竖魏碑,左立明碣。魏碑字难考认,碣文清晰。碣文曰:“国政日遭妲己荒,孤忠抗节植纲常。三仁一体公尤烈,七巧浑身胆最扬。周武兴邦旌直谏,仲尼适卫纪幽光。忠魂千古洋洋在,禜畢含悲泪两行。”情文悲壮,不认卒读。吾人处国族危殆之今日,追怀先贤之立行可模,置言成范,益坚救国之志愿。盖生必有胜于死,然后可生;死必有胜于生,然后可死,此则谓知名,此之谓英雄,此之谓好男儿,此之谓革命者。比干之死为国,是死胜于生,故千古流芳,永不可式。

——摘自邱砚芸《汲县游记》,见《保安半月刊》(1936年第1卷第5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