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第一古刹——延福寺

标签:
见闻林家乐生命学旅游 |
闽南第一古刹——延福寺
早在新石器时代,丰州就是人类聚居的地方,到晋朝已成为闽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佛教在公元三世纪已传入这一地区。
延福寺,西晋太康九年(288年)建于南安丰州九日山西二里,是闽南最早的寺院。至六朝时延福寺已蜚声海内外,印度高僧拘那罗陀(真谛)泛海到中国,曾到延福寺翻译《金刚经》。此事,宋人曾会的《重修延福寺碑铭》是这样记载的:“古金刚经者,昔天竺三藏拘那罗陀,梁普通中泛大海来中国,途经兹寺。因取梵文,译正了义。”该寺有研究《金刚经》的优良传统,“传授至今,后学赖也”,许多僧人能得法要且能讲授。宋代延福寺由大悲阁到岩头岩,由观音殿到朱溪岩,由天王殿到隆寿寺,由西庵至昭庆院的讲授师都出自本寺。
唐朝大历三年(768年)延福寺移建于九日山南麓。唐武宗会昌(841-846年)灭佛时,延福寺一度被废,至大中五年(851年)恢复旧观,并赐名建造寺,至宋乾德中陈洪进增建,才恢复延福寺旧名。
唐咸通中(860-874年)延福寺重建大殿,僧人“求材乐山,遇一翁白须指其处,得杞、楠,梦许护送。一夕材乘涨下,众神之,作灵岳祠,名殿神运。宋封神通远王,赐额昭惠。嘉祐中,泉大旱,守蔡忠惠祷雨辄应,奏加善利王,寻加号广福、显济”(《闽书抄》)。这就是海神通远王。宋王十朋《善利王庙》诗:
有德于民庙貌崇,我来端为谢年丰。
日旸日雨皆神力,不止南风与北风。
唐朝名士秦系、欧阳詹、韩偓等曾长期隐居或短期逗留延福寺。著名诗人秦系、欧阳詹、周朴、刘乙、韩偓、卢仝白都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篇。如周朴的“建造上方藤影里,高僧往往似天台。不知名树檐前长,曾问道人岩下来。”刘乙的《延福寺》诗云:
曾见画图劳健羡,如今亲见画犹粗。
减除尺半石初泐,欠却几株松未枯。
题像图人渔浦叟,寄生台鸟谢城乌。
我来一听支公论,自是吾身幻得吾。
唐代延福寺的著名僧人有无等禅师。无等禅师,会稽人,唐时来游九日山,建庵秦君亭岩前,居石室四十四年不下山,终年九十九岁。据传,泉州刺史卢仝白三请无等不下山。卢仝白有《赠无等禅师》诗。
宋朝是延福寺的全盛时期,寺院建筑规模宏大,“托平地,瞰悬崖,加石梯,跨涧水,高与下相叠,背面相依。草树阴森,藤蔓交盘,檐窗隐映以回合,钟磬春容以遐举。楼台轮奂乎平空,门径委曲于绝顶”,共有院落五十四,宋代兴建的殿堂主要有:宋初陈洪进刈俸增饰大殿,重建三门,在东南隅别立奉先院,以报劬劳于考妣。留从效将在招庆寺造经藏之余财建讲堂。殿东南之钟楼,募众财而造,殿西北之星宿堂,济南都夫人建,资景福于陈侯。寺东南浴室,劝郡缘而构之。还有东影堂、五百罗汉堂等。宋代延福寺的建筑中影响较大的有水陆堂,墨妙堂和御书阁等。
水陆堂为慧邃禅师所建。延福寺通远王是宋代祈风、祈雨、祈晴和求免病灾的神灵。门庭若市,“车马之迹盈其庭,水陆之物充其俎。成物命不知其几百数焉!已而散胙饮福,觞豆杂进,喧呼狼籍”。绍兴元年(1131年)慧邃禅师主持是院,为改变用牲牢献祀和觞豆杂进,喧呼狼籍,绍兴四年十二月建水陆堂,翌年六月成。师即其堂,设坛场为大施会,受成以五戒。自是凡祈谢于此者,其牲饔牢饩,鱻蒿之费,易之为水陆会。救物命,岁不知几千万。李邴作《水陆堂记》以记之。
墨妙堂,在奉先院中,以东壁有蔡襄诗。莆阳蔡襄,庆历四年(1044年)二月二十日入延福寺,登秦君亭,观白云井,访北台还,书奉先东壁:
日照溪山生翠光,春深花草杂幽香。
登临谁识迟留意,门外尘埃去路长。
乾道年间(1165-1173年)僧无可将奉先院改建为墨妙堂,以保护蔡襄题诗,也将历代名公墨宝加以珍藏,其中有唐欧阳詹书“建造寺”、宋苏绅书“姜相峰”、吕缙叔《林卿墓志铭》、蔡襄题名及诗三件、苏东坡《柯氏瑞鹊章》、黄庭坚《莲花岩铭》、陈瓘诗并帖、李邴、谢任伯、温叔皮留诗赞列于壁。陈知柔有《墨妙堂记》记载颇详。
御书阁,建于宋延福寺全盛时期,时院落五十有四,赐额者二十有一,建阁以收藏御书赐额。王十朋题《御书阁》诗:
黄龙溪上祥云覆,紫帽山头瑞气蒙。
俗眼惊传佛光现,不知宸翰在山中。
宋代延福寺高僧辈出,他们为延福寺的昌盛作出应有的贡献。乾德三年(965年)陈洪进镌造阿弥陀佛。延福寺主持贤播、僧帷悄记此事。乾道间无可禅师建墨妙堂,绍兴四年(1134年)慧邃禅师建水陆堂,南宋时惠魁募缘重修金鸡桥,淳祐十二年(1252年)赵竹屋重修三贤祠、秦君亭,慧珪为记,有的僧人还是摩崖题刻的工匠,如仁端等。
宋代官吏和文人士大夫到延福寺祈风、祈雨、祈晴或游览时留下许多诗文,其中著名者有祈风石刻十方,曾会《重修延福寺碑铭》、李邴《水陆堂记》、陈知柔《墨妙堂记》和蔡襄、吕夏卿、李邴、朱熹、王十朋等题咏延福寺的诗篇,这些是研究延福寺历史的重要资料。
延福寺海神通远王庙是宋代市舶司官员祈风的神灵。据云元丰年间陈益随郡守到延福寺祈风,见昭惠庙庙宇森严,显灵奇异,立志舍身为佐神,忽然间就拄着手杖站在庙里化去,寺僧将其尸体封泥贴金供奉,称为肉身佛,并封为仁远王。
宋朝泉州海外交通更加发展,海外贸易繁盛,元祐二年(1087年)设立市舶司以管理海外贸易。泉州市舶司官员及地方官每年夏冬要到九日山延福寺向海神通远王祈求海舶顺风。王十朋《提举延福祈风道中有作次韵》诗云:
雨初欲乞下俄沛,风不待祈来已薰。
瑞气遥看腾紫帽,丰年行见割黄云。
大商航海蹈万死,远物输官被八垠,
赖有舶台贤使者,端能薄敛体吾君。
祈风典礼之后,散胙饮福,觞豆杂进,喧呼狼籍。酒足饭饱之后,就游览名胜,或游憩于怀古堂,谒姜公墓,游莲花峰;或登山瞻石佛访隐君亭,然后待潮泛舟而归。
元代延福寺已开始走下坡路,有关修建延福寺的记载很少,只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兹寺香斋苾芬公殚罄衣钵资,砌大殿后明堂,僧祖妙随喜乐助和元僧顺公取古今题辞梓之,释可庭记之。元亦黑迷失立的《一百大寺看经记》是他在一年之中朝拜全国各路著名大寺一百二十座看《大藏经》,看四大部经(华严经、涅槃经、宝积经、般若经)等,其中泉州路十七寺,延福寺亦在其列,说明元朝延福寺还相当重要。
元朝正议大夫监郡契玉立率同僚到延福寺祈雨并在九日山镌刻“泉南佛国”和摩崖题诗二方。契玉立、马祖常等均有诗咏延福寺。马祖常《题延福寺》诗云:
托钵千峰里,枳花洞未开。
哀猿依佛席,饥鸟下生台。
潭影留云住,钟声送月回。
山中太苦雪,谁寄一瓢来?
明洪武中曾修建延福寺,嗣后屡火屡修,竟不能复旧观。崇祯中邑侯韦克济重修焕然一新。旋以寇氛荡坏,风雨继之,此后延福寺日趋衰落。
明代延福寺著名僧人有天辟。南安县主簿邹维善有《赠延福寺僧天辟》诗。其中有:
禅家老衲僧天辟,黄面传来人不识。
九日山下放牛归,摸得寥天白日隙。
一入深山四十年,高卧禅房听雨眠。
常时会客此亭下,班房列坐如神仙。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南安知县李延基捐俸重修延福寺大殿,鸠众乐输,千有余金。李延基撰《修理延福寺珉石碑记),潘晋晟撰有《重修延福寺碑记》详细记载延福寺业产亩数、米声、佃户等。清咸丰间缗绅陈庆镛又重建,此后延福寺更加凄凉,到本世纪三十年代,昔日规模宏大的延福寺只剩下后殿和无屋盖的昭惠庙,到处断垣残壁,乱石碎瓦,目不忍睹。1988年爱国华侨黄和合先生独资重建延福寺大殿,1989年十月竣工。
来源:李玉昆 泉州历史文化中心
后一篇:武夷山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