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古厝:一道“走心”的风景

晋江古厝:一道“走心”的风景
文图:施清凉
感谢亲爱的清凉哥哥授权,晋江的古厝总是给人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很希望那一抹红深深地被照耀,然后暖暖地折射在身上。这或许就是华侨们眷恋的那抹红吧。是回忆也是铭记,是渴望也是传达。
——堂主注
10年前,带着一部8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在晋江寻访了数十个古厝群、数百座古厝。这些古厝里,有崇尚简约之风的明之府第,有诠释细节之美的清代建筑,有散发文化之味的名人故居,也有洋为中用、兼美合璧的华侨宅院。如许之多魅力非凡的古厝,像一颗颗棋子静默地屹立在晋江64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成为晋江文化一道古朴典雅、极富个性的风景。
在寻访、编辑的日子里,我们有欣喜,欣喜于晋江古厝这一闽南建筑菁华的星罗棋布;有忧虑,忧虑在旧貌换新颜的城镇化进程中,晋江古厝所面临的保护与拆迁的两难,如何破解传统扬弃、文化传承成为一个关乎长远而又迫在眉睫的问题。在各方的关心和支持下,2007年《晋江古厝》一书正式出版,该书分近现代、清代、明代三部分收录了32座古厝(古厝群),用近千幅图片和中英对照的形式真实记录、展示了晋江古厝之美。
今天,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欣喜看到晋江传统文化的固态得以保护,活态得以传承,然而,当初收录书中的许多古厝,如今还是因种种原因消失了。
《晋江古厝》因印刷数量有限,出版后不久就“赠馨”,近年来,有许多朋友“寻书”而来,皆未如愿,在此深表歉意!现在,精选该书的部分内容借助此微信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若喜欢请转发到您的朋友圈或微信群。
(堂主盈PS:当年在单位的阅览区翻看这本书,获益良多,后来全部搬至晋江市图书馆,大家有兴趣可以到图书馆查阅。)
晋江古厝
晋江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古越族人便在此拓荒耕耘,繁衍生息。周秦以后,中原汉人逐渐南迁。至西晋永嘉年间,中原战乱不息,晋人大举南移,沿江而居,晋江之名由此而来。
晋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蒸发旺盛,季风显著。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气候温暖宜人。
晋江历来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位置,是举世闻名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起点之一,对外交通贸易盛极一时,也是文教昌明、人才荟萃的文明古邑,素享“海滨邹鲁”、“泉南佛国”美誉。
独特的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传承,多元的文化交融,滋养着一代代勤劳智慧、勇于开拓的晋江人,也造就了星罗棋布于晋江大地、形式多样、个性鲜明的古厝。这些古厝,已经成为晋江的乡土地标,成为闽南一道让人驻足惊叹、流连忘返的绚丽风景。
朝北大厝 摄于2005年10月26日
蔡缵故居 摄于2005年11月1日
王起教宅 摄于2005年9月19日
吴友朋宅 摄于2005年10月29日
三埕排 摄于2005年11月4日
民居风格
晋江本属古闽越地。随着大批中原汉人南迁,与闽越人接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闽南人既接受了汉人的农耕文化,也继承发展了闽越人的海洋文化。
闽南民居建筑多承袭中原传统,又深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具备区域性与多样性的特色。以晋江传统古厝为代表的闽南民居,既有中国传统民居对称、严整、封闭的性格,又具有华丽活泼、夸张矫饰的特征。弯曲的屋顶、高翘的燕尾脊、色彩斑斓的红砖白墙、花枝招展的剪瓷与彩陶,表现出晋江古厝的特有风格。
晋江先民根据当地气候特点、自然地理环境与风俗习惯,灵活运用,创造出不同风格、具有地域特色的古厝,形成了晋江古厝类型多样、布局富于变化的特点:有传统的“皇宫起”大厝,有沿海地区装饰牡蛎壳的“蚵壳厝”,花岗石结构的石构厝,也有夯土与土坯筑就的土撞房子与土结厝,还有近代以来中西合璧的小洋楼。
三埕排 摄于2005年11月4日
姚金策宅 摄于2005年10月30日
蔡敦福宅 摄于2006年9月21日
许经塔宅 摄于2005年11月17日
济阳楼 摄于2005年10月31日
平面布局
明清时期的晋江古厝,以三间张双落大厝最为典型。具备下落、顶落及左右榉头合围成天井的布局,才称得上完整的大厝。这种双落大厝,在晋江最为常见。再简单一些的是省去下落,形成三面围成的合院,称“三间张榉头止”。再大的大厝,可以有三进以上,但很少超过四进落的,一般只横向发展,增建东西护厝。
下落的正中是门厅,也称下厅、下落厅,左右次间是下房,五间张的大厝还有两边的角间。大门内凹,称“塌寿”。晋江大厝,几乎都做塌寿。
顶落,即“大厝身”,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称“三间张”、“五间张”。其平面布局为“一厅数房”的形式。明间为大厅,称“顶厅”、公妈厅,是家庭的客厅、祖厅。厅后设屏,称寿屏、晋屏、太师壁。也有的设供奉祖先牌位的龛,称公妈龛。寿屏后为横向走道,称“寿屏后”、“寿堂后”、“后轩”,用来联系左右后房。
正厅两侧的房间称大房。若为五开间,大房两侧还有边房,进深较大的大厝,大房、边房还有边房,形成一厅六房的布局。
次间、尽间分隔成前、后房间。规模小者如三间七架,只有两房。规模大者,以板壁或砖墙分隔成“前房”、“后房”,三间张者称“隔四房”,五间张者称“隔八房”。
正厅的檐下空间称步口。早期的大厝,檐柱与内柱间施隔扇,私密性较强。清代晚期以后,都取消了这种做法,代之以宽敞通透的走廊。
天井两侧东西向的房屋是榉头。榉头只有一间,多作为走廊,也有的在后半部隔出房间,前半部留下檐下空间,称榉头口。
榉头间只有一、二间。榉头间与后落之间的通道空间,称“子孙巷”,通往左右两侧的边门,称“后尾门”。
大型的古厝还在一侧或后面附建花园、书房等,布置假山、水池、亭台,莳花种草,一派自然气息。
晋江古厝最典型的代表是宫殿式大厝,它中轴对称,以厅堂为核心,以廊道、天井等组织院落,创造了不同情趣的生活空间,外观严整有序而对次分明,古雅堂皇又生动和谐。官僚、富商的规模庞大的古厝,往往占地极广,连接成片,排列齐整,极具气势。
近代以来,为了增加、改善居住空间,常将顶落边房或五间的前半间、榉头或突规的后段建成两层的阁楼,也称为“角脚楼”。因为遵循余音绕屋顶不得高于顶落正脊的原则,所以将屋顶分成两段。突规、榉头的角脚楼前部多做成平屋顶,作为晒台、凉台,也有的在二层角脚楼前附以开敞的亭榭,以资远眺、休息、纳凉。这些装饰华丽的亭榭俗称“小姐楼”。民国以后,角脚楼高度增加,超过大厝正脊。
陈清机宅 摄于2007年9月22日
玉记群屋 摄于2005年10月15日
杨吉遵宅 摄于2006年12月7日
三埕排 摄于2005年11月4日
许经塔宅 摄于2005年11月17日
外墙
晋江古厝的外墙普遍以白灰、红砖作为建筑材料。
古厝的下落正面称为镜面壁,是一幢房屋的门面,一般由上而下分为数个块面,每面称为一堵,最下面的台基称为“柜台脚”,以白石砌成,柜台脚正面浮雕出踏板的形象,板下两端有外撇的“虎脚”。柜台脚以上,是白石竖砌而成的裙墙,称裙堵,其上一般不做雕刻。裙墙以上,是红砖砌成的身堵。身堵大多用红砖拼花,组成各种图案,有万字堵、古钱花堵等各种图案,变化很多。近代以来,身堵也用模印红砖拼花。身堵正中,是白石或青石雕成的窗户,以条枳窗为多,也有竹节窗或缡虎窗等形式。身堵以上、屋檐以下是狭长水车堵,水车堵内,多为泥塑彩绘或彩陶装饰。
古厝的山墙称大栋壁,普遍用红砖斗石砌,称“封砖壁”,也使用块石与红砖混砌的墙体,石竖立,砖横置,上下间隔相间,石块略退后,称“出砖入石”。出砖入石成功体现了不同材料的质地对比,色泽对比,位理对比,砖石浑然天成。
一些古厝还采用较为经济的砌筑方式,如夯土墙,晋江称为“大墙板”,以黄土、沙、牡蛎壳碎片、碎砖瓦等混合夯筑而成,或者使用土坯块砌筑,称为“土埆起”。
李昭璜宅 摄于2006年12月7日
吴震交宅 摄于2006年9月21日
三埕排 摄于2005年11月4日
涵口典当行 摄于2006年11月11日
吴友朋宅 摄于2005年10月29日
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有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硬山顶、悬山顶等形式,民居建筑多用悬山顶与硬山顶。晋江古厝使用硬山顶,称为包规起。在包规起的屋顶中,下落、顶落的屋顶经常分成数段,中间高,两端低,每面形成四条或六条垂脊,使屋顶形象主次分明而又有变化。
屋顶正脊,有柔和的曲线,至两端延伸分叉,形如燕尾,称燕尾脊,使古厝显得充满生气与活力。一些大厝还在正脊两端竖立“龙吻”,以显示身份等级;或者竖立烘炉、狮子、瓦将军等辟邪。
晋江古厝的屋顶普遍使用红色的筒瓦,檐口有勾头,称“花头”;瓦陇下有滴水,称“垂珠”。也有的在屋顶使用红瓦时,而檐口的花头、垂珠使用绿釉瓦。
大栋壁的规带造型多样,有马鞍规(规带中央隆起),人字规(规带作人字行)、椭圆规(规带以三个弧形向连,也称桃弯规)等。
传统古厝的外观比较封闭,面向天井的大房、边房多悬挂布帘或竹帘,在这些房间的屋顶上经常设置一尺见方的天窗。天窗位于两椽之间的笑瓦陇上,其上放置玻璃,下侧有通风口,以防雾气凝结。
姚金策宅 摄于2005年10月30日
朝北大厝 摄于2005年10月26日
三埕排 摄于2005年11月4日
姚金策宅 摄于2005年10月30日
木构架
晋江古厝的结构方式有木构架、砖(石)木混合构架、砖石承重等三种。
闽南木构架属于南方穿斗式木构架体系,局部也带有抬梁式构架的特点。木构架在晋江称为“栋架”。晋江古厝的木构架主要用于下落、顶落的明间、次间、榉头间等,其构成以通果插入柱中,柱头施斗仔承圆(檩)、通梁上立瓜筒、叠斗等承托圆(檩),其间以束木、束随等联系;在纵向上,左右内柱间以枋、楣等构体联系,保持栋架稳定。下厅的塌寿、顶厅的部口及榉头间,木构架的通梁、瓜筒、斗仔、束木、托木、狮座等都是装饰的重点。
近代一些大厝,经常在塌寿处施以复杂斗栱组成“牌楼栱”。
在一些古厝中,厝身木构架仅用在厅堂或步口处,其余部位以砖石墙直接承重,称“搁檩造”。
除木构架外,晋江古厝的山墙(大栋壁),经常以砖石承重,甚至室内分隔墙也如此,称为“搁檩造”,以节省木料。
靖海侯府 摄于2006年10月22日
许经塔宅 摄于2005年11月17日
许经塔宅 摄于2005年11月17日
许经塔宅 摄于2005年11月17日
三埕排 摄于2005年11月4日
内墙
晋江古厝的内墙用材,有木、石、砖、土坯等。木板壁按照格扇的构成方式分为格堵、腰堵、身堵、顶堵等。面向下厅、顶街的身堵部分经常施木雕彩画,或者题写对联诗句、治家格言等,木板堵隔墙是比较讲究的做法。简单的在木框架内做“杆真墙”,以竹蔑编成格堵,外抹白灰。
古厝面向天井的门扇,施以精致的小木装修,称为“笼扇”、“格扇”。笼扇的腰堵、顶堵多用浮雕花鸟人物;身堵部位,用棂条(晋江古语称枳)以卡榫斗拼成各式图案,有柳条枳、马鼻枳、斜格枳等形式,也可以拼成篆书文字,多以四字诗词、格言表现。
姚金策宅 摄于2005年10月30日
吴鲁故居 摄于2006年11月11日
朝北大厝 摄于2005年10月26日
吴从宪宅 摄于2005年11月15日
朝北大厝 摄于2005年10月26日
建筑材料
闽语云“海者闽人之田也”,海中所产也可以用作建筑材料。除了海礁石用来堆砌园林假山外,牡蛎壳捣碎后可以用作添加材料来装饰墙面,近代兴起的水刷石技术,经常用牡蛎壳碎片,远看与石材无异,近代洋楼中就可以见到。牡蛎壳还可以用来砌墙,在明人李时珍《本草纲目》里就有记载。晋江沿海一带保留着许多牡蛎壳砌成的蚝壳厝,以晋江入海处的陈埭仙石的蚝壳厝最为典型。
牡蛎壳小的有拳头大小,大的有成人的脚掌大小,一般用来砌筑大壁山墙,也可与红砖、白石混砌,既可防雨水,又可耐海风侵蚀,别具滨海之韵。
许经塔宅 摄于2005年11月17日
济阳楼 摄于2005年10月31日
陈而铿宅 摄于2006年10月22日
蚵壳厝 摄于2005年11月15日
蔡德苏楼 摄于2005年10月15日
装饰
中国南方民居尤其是闽南民居偏爱装饰,晋江古厝中装饰之风颇甚。部分古厝主人生活富足,因而有余力将古厝内外大事装饰。泥塑彩绘、彩陶、剪粘等是古厝中经常使用的装饰手法。
以传统建筑中的灰泥为主要材料,捏塑成形,并在表面彩绘,称为灰塑。灰塑多用于古厝的燕尾脊、串角草花、水车堵、规尖等处。
还有一种低温软陶,称为彩陶或素三彩,色彩温润而艳丽。彩陶一般用于古厝塌寿的对看堵、看埕堵、水车堵等处。彩陶作品以镶嵌技法及浅浮雕的方式来呈现。
□□在灰泥表面粘上各色瓷片,塑造出人物、鸟兽、花草形象的装饰技法,称为剪粘。多使用于大厝屋脊部位的正脊、串角、规带等处,造型丰富,色彩艳丽。
晋江古厝都在正门的石匾上醒目地镌刻厝主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祖源。门联还常以厝主的名字或楼名置于对联首,叫“冠头联”,以示光宗耀祖。
三埕排 摄于2005年11月4日
长顺群屋 摄于2006年10月22日
三埕排 摄于2005年11月4日
长顺群屋 摄于2006年10月22日
蔡德苏楼 摄于2005年10月15日
番仔楼
晋江侨民自南洋衣锦还乡,带来了融合欧洲住宅与热带建筑特色的所谓“殖民地外廊样式”建筑,与传统民居相结合,演化成当地人所称的“楼仔厝”、“番仔楼”,也就是今天一般所称的“小洋楼”。
门窗、外廊是楼仔厝的装饰重点。楼仔厝的外廊有“五脚气”、“出龟”、“三塌寿”等多种形式,外廊只是一种“门面”。外廊背后,却隐藏着闽南传统民居“大厝身”的布局,可以看成是传统民居“大厝身”的二楼化过程。即在平面上保持“一厅数房”的基本形制,中为厅堂,左右各有两房,称为“四房看厅”,底层作为客厅,寿屏后为楼梯及联系左右后房的通道,祖厅移至二层。
外廊空间是“楼仔厝”洋楼最主要的外形特征。外廊的形式,主要有“五脚气”、“出龟”、“三塌寿”等三种,规模较大的洋楼,也有“三塌寿加出龟”的。外廊位置,多在楼身正面,只有少数扩展至楼身左右成L形、二字形和冂形。
山花,源于西方建筑以短边为入口的方式而形成的三角形墙头部分。
中国古典建筑只有房屋尽端的山墙,没有入口檐口上的山花。女儿墙在明间正中高起,称“山花”、“山头”,由于不必与双坡屋顶对应,山花只是与墙体同厚的一片装饰墙,既是外观的视觉焦点,也是装饰的重点。
作为建筑的门面,山头样式繁多,有西方曲线的巴洛克山花,也有传统的书卷式曲线,更多的是中式、西式的巧妙搭配。
中式的装饰语汇有姓氏堂号(写某某衍派)、屋名(某某楼、某某庐)、国旗、徽标、兴建年代、对联、书卷、麒麟、蝙蝠、寿桃、花草等;西式的有狮子、鹰、地球、时钟、盾牌、天使等。
晋江番仔楼也保留了传统的天井。
姚金策宅 摄于2005年10月30日
蔡敦福宅 摄于2006年9月21日
陈而铿宅 摄于2005年11月3日
蔡本油宅 摄于2006年11月28日
蔡德苏楼 摄于2005年10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