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一代宗师||黄宾虹的寂寞与永恒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一代宗师||黄宾虹的寂寞与永恒
来源:书画逸品
黄宾虹(1865—1955)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省金华市。中国近现代国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
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80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其画风苍浑华滋,意境深邃,偶作花鸟草虫亦奇崛有致。曾任杭州国立艺专教授等职。著有《黄山画家源流考》《虹庐画谈》《画法要旨》等。
他是近现代以来文人画传统的接续者,这位气象浑厚、知识渊博的学问型画家,深通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在理论上阐释和发掘文人画的内在世界,并在创作上予以实践。他的出现,将千年来文人画传统推向一个新境界。
在中国画坛的璀璨星河中,总有一些名字如流星般骤然闪耀,却也有少数星辰在漫长时光里默默发光。
当齐白石在北京琉璃厂声名鹊起时,在江南烟雨中,一位老人正独坐画室,用积墨法反复点染着山水。
他就是黄宾虹,一个用一生等待知音的艺术家,直到92岁辞世前仍在画案前挥毫,留下"愿作西湖老画工"的绝笔。
笔墨中的百年孤寂,黄宾虹的成长轨迹与齐白石截然不同。1886年,当23岁的齐白石还在湖南乡间做雕花木匠时,21岁的黄宾虹已是徽州新安画派的青年才俊。
在歙县潭渡村的青砖老宅里,这个徽商世家的少年终日临摹古画,将董其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诲刻入骨髓。
黄宾虹《南北小高峰》
1907年的上海滩见证了他人生的重要转折。为躲避清廷追捕,他改名"黄宾虹"蛰居租界,白天在《国粹学报》编辑部校勘古籍,深夜则在煤油灯下研习古画。
这种"昼耕夜读"的生活持续了整整二十年,让他的笔墨中沉淀出金石般的厚重质感。
1937年迁居北平后,他在故宫古物陈列所鉴定了20余万件文物,这段经历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使其画作中的古意与创新完美交融。
黄宾虹《青城坐雨图》
黑密厚重里的宇宙观,黄宾虹独创的"五笔七墨"理论,在当代看来仍充满先锋意味。
他笔下的山水不是对自然的简单描摹,而是用宿墨、积墨层层叠加,营造出混沌初开般的苍茫气象。
1952年创作的《青城坐雨图》,墨色在生宣上自然晕染,雨雾中的山峦仿佛在呼吸,这种"浑厚华滋"的美学境界,让西方抽象表现主义大师波洛克都惊叹不已。
黄宾虹《黄山图》
在杭州栖霞岭的画室里,年近九旬的老人仍保持着惊人创作力。他会将未干透的画作挂在墙上反复观察,有时凌晨三点突然起身补上几笔。
这种近乎苦修的创作方式,让晚年的"黑宾虹"时期作品达到返璞归真的境界。
1955年临终前完成的《黄山汤口》,墨色浓重却层次分明,远看山势雄浑,近观笔触灵动,真正实现了"一画之中有千笔"的艺术理想。
在21世纪的艺术品市场《黄山汤口》在2017年拍出3.45亿元,这个数字背后暗含的,是艺术价值与市场认知的时间差。
黄宾虹《溪桥策杖图轴》
站在西子湖畔的黄宾虹纪念馆,我们终于读懂了大师笔下的密码:那些看似凌乱的皴擦点染,实则是用笔墨构建的宇宙模型;那些层层积染的墨色,记录着一个民族审美基因的深层记忆。
当数字艺术席卷全球的今天,重新审视黄宾虹,我们发现的不仅是中国画的现代性可能,更是一种文化自信的底气——真正的艺术从来不怕等待,因为它终将在时光长河中显现永恒的价值。
黄宾虹《峨山风景轴》
作品鉴赏
图片视频来源于网络,仅为学习欣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