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我国仅存的颜真卿楷书墨迹,字字登峰造极,启功:没见过比它更美的字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我国仅存的颜真卿楷书墨迹,字字登峰造极,启功:没见过比它更美的字
我们常说“颜筋柳骨”,颜真卿、柳公权的字是笔法与人品完美统一的典范,尤其是颜真卿,他不仅影响了柳公权,更位列“楷书四家”之首,后人称为“颜柳欧赵”。很多书友初学“颜体”,一般选择《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等,但这类作品一是难度太大,二则是碑刻往往细节缺失,用笔最细微的地方难以纤毫毕现还原。
因此,学碑不如先从学墨迹楷书,打好基础,搞明白笔画、结字的精髓后,再临碑以增加筋骨力道。存世的颜楷墨迹极少,只有两件,一是藏于日本的《自书告身帖》,另一件是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西岳太华山碑铭》。
相较于《告身》,《太华山碑铭册》字数更多、笔法更严谨细致,书写时也没有拘谨之气,而且字径较大,非常适合临摹,笔法、结构以及碑刻缺少的墨法、行气等,均可从此帖中学到。《太华山碑铭》完成于天宝十二年(753年),比《多宝塔碑》晚一年,笔法成熟精湛,篆籀笔意十足。
此作笔法去刀凿化,显书写真貌,碑刻经刻工二次加工,易将笔墨转为刀痕,而墨迹直接呈现颜真卿“篆隶入楷”的笔法细节,比如起收笔的自然性,起笔非绝对方整,而是圆转铺毫,非碑刻的棱角分明,行笔过程中的微颤,似“屋漏痕”
、有涩劲,较碑刻的整齐划一,更见书写时的腕力波动。
而且墨迹真实再现提按节奏,粗——细——粗的变化可以直观展现,而在碑刻中多被简化为均匀线条。《太华山碑铭》结字随势赋形,破程式化僵局,左右竖画呈“背势”,较碑刻的对称工整,更见动势、张力和空间感。
墨法浓淡枯润,见书写现场感。浓墨显庄重,枯笔见性情,润笔见韵致,达到了“一浓一淡皆自然”的境界。启功认为,颜真卿楷书碑刻显“庙堂之气”,而墨迹流露“文人之风”,能把楷书写到这种境界,算是到头了。
如果我们认真临摹这部《太华山碑铭》,一可纠碑刻之偏,碑刻易让学习者误解颜楷为板滞方正,墨迹证明其是动态的舒展,而非机械的扩张;二可悟笔法之妙,通过圆转、自然提按,可理解篆籀笔法非表面模仿,而是笔画内质的浑融。
苏轼评价这部法帖:“颜公变法出新意,细筋入骨如秋鹰”;何绍基临此帖后称“墨迹如学士挥毫,儒雅中见雄强。”将此作临摹通透,颜体核心技巧也就掌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