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东晋18幅真迹出土!这才是最正宗的“二王”笔法,世人学错1000多年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东晋18幅真迹出土!这才是最正宗的“二王”笔法,世人学错1000多年
李誉曾说:“善法书者,各得右军之一体”,魏晋之后,书坛的佼佼者们,皆是汲取王羲之的一种风格或笔法,由此登峰造极,简单来说,把“二王”笔法学会,临学各朝法帖,基本不是问题。
正因如此,学习古人笔法,后世多练“王书”,譬如《兰亭序》、《圣教序》、《十七帖》等,虽然上述法帖经典,但是客观分析,笔法不够精到,首先《兰亭序》真迹失传,摹本也多是拓本,字迹模糊,“王风”不足。
至于《圣教序》和《十七帖》,乃是集字而成,虽然唐人极尽全力,保障气脉通常,衔接自然,可是对比王羲之真迹,仍有几分刻意感,再加上刻碑的金石气,自然感、生动性更是薄弱,难以参透。
“二王”真迹早在古代,就已消失大半,传世至今的没几幅,而且字迹大多模糊,内容简短,不利于系统学习,世人学错1000多年,实际上,魏晋笔法传承,是家族、师徒之间口传手授,我们从后裔切入,就能掌握纯正古法。
譬如王羲之的曾外孙——谢灵运,就有一件巨幅真迹传世,字字清晰,笔笔精到,还原最正宗的“二王”笔法,填补六朝书法史,空白的“笔法基因库”。
此作就是《草书册》,共计2000余字,囊括18幅东晋真迹,皆是随手而写的短篇手札,毫无刻意,展现最真实、最自然的用笔,畅意通达,连贯自如。
卷中小草,融合章草的波磔隶意,无程式化雕饰,笔墨随诗意起伏,笔锋不断变化,露锋直入如“尖峰点翠”,绞转衄挫如“屈铁盘丝”,既有俊逸绰约的风姿,还不乏钢筋铁骨,再搭配欹侧、动荡的构势,极具活力和艺术妙趣。
颜延之评价:“此册玉版飞霞,星辰忽动,玄香起浪,风雨旋来,盖极才人之致”,这幅《草书册》草法正统,技艺完备,把“二王”笔法精髓,尽数融合其中,并且墨色润丽,细节尚存,这般精妙的范本,书法史仅此一件。
真迹藏于台北故宫,非常适合临摹,可从中掌握古法,夯实基础,让用笔沉着、灵动,既能提升笔法,还感受魏晋古风,意韵沉淀,展现中华之美,不再虚浮表面,不夸张的说,将此帖学会,临学历朝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