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莲花生大师的“无为而觉”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莲花生大师的“无为而觉”
莲花生大师曾见到弟子益西措嘉每天坚持打坐六个时辰,便问他打坐时心在哪里。大师开示道:“真正的修行不在于身体如何坐,而在于心如何安住。”他指出,很多人以为打坐就是让身体一动不动,这是对修行最表面的理解。真正的修行要从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开始,要像镜子能照见一切物象却不被物象所染一样,清清楚楚地知道每一个念头的生起和消失,但不要被这些念头所转。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了最深刻的禅定奥义。禅定不是靠你外在的姿势去"做到",而是通过"自然"的方式让内在纷乱的念头自我沉淀下来。莲花生大士更强调:禅定真正的力量绝不只是只是静坐时的片刻宁静,而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保持内心不动,觉知清明。
这种境界被称为"无为而觉"。简单来说就是不刻意去追求某种状态,而是让自己的心自然归于本初。历史上的禅修大师如六祖慧能、米拉日巴,无不是掌握了这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才真正领悟并彻底改变了生命。
还记得小时候在厨房看外婆做菜肉丸子的情景。天还没亮,她就会起来洗菜、切肉,动作行云流水般自然。我问她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她笑着说:"没什么辛苦不辛苦的,该做就做呗。"现在想来,这不正是莲花生大士说的"无为而觉"吗?外婆虽然不懂什么禅理,但她做菜时那种全神贯注又不刻意追求的状态,比多少修行人强求来的"禅定"都要真切。
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道破了修行的最大秘密——我们本来就在定中,只是自己不知道。就像有人整天戴着眼镜找眼镜,我们总在向外求取本自具足的安宁。莲花生大士那个"无为而觉"的秘诀,说到底就是让我们停止这场徒劳的追寻。水本来清澈,是我们的搅动让它浑浊;心本来安宁,是我们的执着让它纷扰。
现代人尤其需要领悟这个道理。我们总是习惯性地追求更多——更多知识、更多技巧、更多方法。有位企业家朋友曾向我诉苦,说他试遍了所有冥想APP,参加过高价禅修班,甚至专门去缅甸闭关,却始终无法获得片刻宁静。我问他:"如果你现在立刻停止所有这些追求,会发生什么?"他愣住了,这个简单的问题像面镜子,照出了他所有努力背后的焦虑。我们总以为需要做加法才能获得安宁,却不知真正的平静来自减法——减去执着,减去期待,减去那个不断想要"达到什么"的念头。
记得曾遇到一位老修行人,他每天就做三件事:砍柴、挑水、做饭。我问他修什么法门,他笑着说:"肚子饿就吃,困了就睡,这就是我的法门。"当时觉得他在说笑,现在才懂这是最上乘的禅法。就像莲花花生大士说的,孩子们能很快入睡正是因为他们不会想着"我要睡觉了"。我们成年人失眠,多半是因为太想睡着;修行人难以入定,往往是因为太想入定。
生活中处处可见这个真理的影子。你看那些真正的大厨,炒菜时不会想着"我要做出美味";优秀的舞者起舞时不会计算每个动作;画家进入创作状态时,往往忘记自己在画画。这种"忘我"的状态,不就是最自然的禅定吗?日本剑道大师泽庵禅师说过:"当你不再想着要击中目标时,箭自会中的。"这和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莲花生大士的"无为而觉"异曲同工。
但这里有个微妙处需要辨明——"无为"不是消极懈怠。莲花生大士强调的"无为而觉",是像天空包容云彩那样自然的觉知,不是昏沉无记的状态。就像那位卖豆腐的小贩,他并非心不在焉,而是全神贯注于当下却不执着结果。这种状态下,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没有第二个"我在修行"的念头,这才是真正的"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现代心理学有个概念叫"心流",描述人在完全投入某项活动时那种忘我的愉悦状态。运动员称之为"the
zone",艺术家称之为"灵感降临"。其实这些不同文化、不同领域发现的奥秘,指向的都是同一个真相:当我们停止自我干扰,生命本然的智慧就会显现。就像浑浊的水静置自然澄清,不需要我们额外做什么。
所以禅定的真谛,不在蒲团上,而在每个当下,这就是最平常又最神奇的修行。六祖慧能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王阳明说"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都在告诉我们同一个道理:真正的觉醒不在远方,而在此时此地;不需特殊条件,只需回归本然。
最后想起一个禅宗故事:有僧问赵州禅师:"如何是道?"赵州答:"平常心是道。"这"平常心"三字,道尽了三藏十二部。莲花生大士的"无为而觉",说到底就是让我们找回这颗不造作、不攀缘、不求取的平常心。它不在别处,就在你此刻阅读这些文字时的觉知里;它不需外求,只需你停下追寻的脚步,就会发现自己早已站在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