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书法的魅力从不在“复刻高峰”,而在“各筑山峰”

(2025-07-05 16:24:43)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

书法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书法的魅力从不在“复刻高峰”,而在“各筑山峰”






Hello !大家好!我是觉兮,一个因为嗓疾失音沉寂五年,从高处跌落低谷,却得以看到更大生命蓝图的艺术疗愈师。我目前在学书法,用图文笔记的方式记录点滴成长。

书法的魅力

从不在“复刻高峰”,而在“各筑山峰”

文/张云萍

今天要谈的话题,从昨天与书友的畅聊中得来。

我向来无意站队,不会评价王羲之或是王铎又或是其他谁才是中国书法的最高峰。毕竟我只是个刚入门的学书者,认知有限,上升不到更高的层次。我的观点更多侧重于“如何活出自己”的生命美学角度。

我是个影视迷,追过很多剧。大多数“阅后即焚”,谈不上对哪部剧有极深的印象。但唯独2019年上演过一部《宸汐缘》,剧中男主九宸与师尊的一段对话至今犹言在耳。

师尊说:“天道不可违……”

九宸说:“既不可违,弟子便不遵这天道,弟子欲直面本心,遵己之道,立命于因果。当日所为是因,今日种种便是果,灵汐不是那汪落水,这方天地也不是苍生。师尊仙法超然,不是弟子能及。但那毕竟是师尊的道,不是弟子的道。师尊为弟子指示方向,但始于足下的路,仍需弟子亲自前行。”

就这段话,当时直击内心,让我全身发麻。必是灵魂深处的声音,才使得身体有了共振。

话说,昨天同书友闲侃,各执己见,甚是热闹。他认为: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最高峰。只就这句话来讲,无可指摘。但放在我俩对谈的基础是他见我在临王铎,想规劝我临王羲之。坚持认为“王铎临不出二王的神韵”,而我的观点是:王铎是王铎,不是王羲之,他写出的是他自己的神韵。巴拉巴拉说了一大堆,当时脑海中便又蹦出了九宸与师尊那段对话。

从我的角度,我想表达的一个观点是:书法的魅力从不在“复刻高峰”,而在“各筑山峰”。


批评者说王铎“临不出二王神韵”,却忽略了一个本质:神韵岂是模仿能得?

二王神韵的核心以“中和之美”著称,笔法含蓄灵动,气韵疏朗自然,体现的是魏晋文人的超然心境。而王铎的临摹风格常“以意为之”,并非追求笔法细节的完全复刻,而是更注重汲取古法精髓后融入个人性情。其作品笔力雄强、章法奇崛,与二王的温润典雅风格差异显著。

王羲之笔下的“神韵”,本质是魏晋士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生命状态投射——他身处门阀政治鼎盛期,既受儒家济世思想熏陶,又向往老庄的超脱,《兰亭序》中“修短随化,终期于尽”的喟叹,是对生命短暂的哲思,更是特定时代士人精神的缩影。而王铎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动荡时局与仕途浮沉造就了他“沉雄郁勃”的人格特质,其书法中奔涌的笔势与涨墨技法,恰是他内心矛盾与抗争的外化。

简而言之,王羲之笔下书写的是“晋人风流”,王铎写的则是“明末孤魂”,王羲之有“龙跳天门”的俊逸,王铎则有“虎卧凤阙”的狂放,前者是曲水流觞的清雅,后者是涨墨破局的狂狷,何来“高低”之分?不过是不同灵魂在笔墨里的各自绽放罢了。

你看他的《草书诗卷》,笔锋如狂涛奔涌,墨色似云蒸霞蔚,哪一笔是二王?哪一笔又不是他从二王血脉中淬炼出的“王铎魂”?

王铎临帖,二王只是“方向”而非“牢笼”——他学二王的“笔断意连”,却以“涨墨”技法让线条更具张力;学二王的“行气贯通”,却用“字字欹侧”的章法制造视觉冲击。

书法的真谛从来不是“像谁”,而是“通过像谁,最终成为自己”。他师承古法,融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开创出的是属于他自己的独特书风。“成为自己”才是他对经典最高的致敬。我想,王羲之若泉下有知,看到王铎以他们二王为基却走出截然不同的路,恐怕只会抚掌而笑。

真正的经典从不是让人顶礼膜拜的教条,而是激发后人创造的火种。传承的本质应该是“借火点灯”。王铎临二王,便是借晋人的“火”,点燃了明末书坛的“灯”。

世人常纠结“谁是最高峰”,却忽略了单座山峰再高,也不如连绵山脉震撼。王羲之、颜真卿、王铎、傅山……他们不是孤立的高峰,而是共同构成了书法史的“昆仑山脉”:晋韵、唐法、宋意、明势,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若论“山峰”,王羲之的“山峰”应是晋人尚韵的清风明月,颜真卿的“山峰”则是盛唐气象的雄浑壮阔,怀素的“山峰”是僧者禅意的狂放不羁,王铎的“山峰”是明末乱世的孤愤苍茫。这些山峰谁又是以“海拔”论高低?


窃以为:临帖如同与古人对话,看懂的不应只是笔画的复刻技巧,而应是他们在横竖撇捺间藏着的人生态度:苏轼写“我书意造本无法”,是不拘一格的自在;米芾挥毫“风樯阵马”,是狂傲不羁的锋芒。我们握笔时,与其追求“像不像”,不如想想“我想表达什么”——或许是清晨抄经时的平静,或许是酒后挥毫时的酣畅,或许是深夜临帖时的顿悟。

就好比你对着《兰亭序》能精准的复刻出每一道弧线,你能复刻王羲之微醺时“信可乐也”的潇洒吗?你临摹《祭侄文稿》的枯笔飞白,可照见颜真卿“孤城围逼”的悲愤吗?笔法是形,心境是神,临帖若只是像素级复制,不过是用墨汁在纸上堆砌古人的影子。

书法的魅力,在于千万个生命以笔墨为媒介,诉说着各自的喜怒与哲思:王羲之写“宁静”,王献之写“突破”,颜真卿写“忠义”,苏轼写“旷达”,王铎写“抗争”……他们从未试图成为彼此,却共同在书法史上筑起了连绵的“生命山峰”。

正如尼采所言“每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书法的最高境界,不是复刻某座“高峰”,而是让自己的生命在笔墨中“起舞”,哪怕只是一道平凡的线条,只要承载着真实的生命体验,便有独一无二的“神韵”。

放下“成为谁”的执念,方能看见“我是谁”的光芒。当我们在宣纸上落下每一笔时,不必问“是否像王羲之”,而应问“这一笔是否写尽了此刻的自己”。

毕竟,书法最终要书写的,从来都是生命本身的美学——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