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乐生命学/书法||鲜于枢草书《石鼓歌》,赵孟頫自愧不如,中锋直下,不愧为元代草圣!

标签: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林家乐生命学/书法
|| 鲜于枢草书《石鼓歌》,赵孟頫自愧不如,中锋直下,不愧为元代草圣!
在元代的书坛上鲜于枢的书法与赵孟頫齐名,二人还是致交好友,以书交友,成为书坛的美谈,鲜于枢的书法飘逸洒脱,毫不凝滞,赵以行楷最出名,而他却以草书出众。
鲜于枢生于宋末的乱世之中,他他的家族曾在战火纷飞中饱受磨难,祖父不幸丧命居庸关,祖母带着孤儿们一路颠沛流离,才得以在范阳落脚。少年鲜于枢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父亲常年奔波于军粮押运,他坐在摇晃的粮车上,目睹了山河破碎的景象,也在这艰难岁月里磨砺出了一身豪侠之气。
成年后的鲜于枢踏入官场,但他的性格与权贵衙门格格不入,在浙东宣慰司任小吏时,因上司贪腐,他拍案怒斥,毅然掷印而去,百姓们纷纷称赞他
“此我鲜于公也”,此后他多次被罢官又复起,最高仅任从七品太常典簿,但他毫不在意,在西湖边筑起
“困学斋”,以书法为伴,在此期间与赵孟頫相遇,二人因书法结缘成了致交好友。
他们常常在一起研习草书,在这墨香之中交流心得,分享创作的感悟,而赵孟頫对鲜于枢的草书造诣更是钦慕有加,曾由衷感慨:“余与伯机同学草书,伯机过余远甚,极力追之而不能及,伯机已矣,世乃称仆能书,所谓无佛出称尊尔。”
我用大白话来讲就是:“我曾经和伯机(伯机是鲜于枢的字)一起学习草书,伯机的草书水平远远超过我,我拼尽全力追赶却始终比不上他。如今伯机已经去世了,世人竟然称赞我擅长书法,这大概就是所谓的
“没有佛陀在世时,便称我为尊长” 的情况吧。”
这也是一语道破了为什么二人在元时期齐名书坛,而后却以赵为尊了。也正是因此鲜于枢能留存下来的书作也并不是很多,与赵相比简直差老远了。
今日要分享的是他写的草书《石鼓歌》,此作被网友称之为元代复古书风的杰出代表作,此一作便可表明鲜于枢的草书实力有多高,目前存世的有两个版本,极为珍贵,两件版本一件珍藏于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另一件在国内。其中,国内版本在
2004 年的北京翰海拍卖会上以 4620 万元的高价成交。
《石鼓歌》是唐代诗人韩愈所作的诗文,鲜于枢借行草之体书写,既表达了对石鼓文的尊崇,更展现了对晋唐书法的追慕之情。
他扎根晋唐,广纳张旭、怀素之长,融合汉魏章法与篆籀笔意,笔下满是 “古雅”“侠气”,格调超凡。
观此作虽是以草书写就,但却没有那般肆意挥洒、连绵无度,多以中锋运笔,沉稳扎实。
不似草书二圣那般狂放的线条,更多的是魏晋小草及孙过庭《书谱》的典雅精到,可见其人物性格是多沉稳。
此作结字庄严规整,毫无轻浮之态。鲜于枢在取法路径上独辟蹊径,直溯源头,从晋人 “阁帖”
汲取养分,深入研习怀素《圣母帖》,铸就了自身稳健高古、气象博大的风格。
他写字笔笔用中锋,藏住锋芒却透着劲力,融合了怀素、《十七帖》和章草的韵味,把晋唐书法的妙处都写出来了,而且靠着传承米芾的悬腕法,不管字大字小都悬肘写,笔笔有力,一看就是下了真功夫的。
关于鲜于枢学书法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回,他在郊外碰上大雨,看见两个农夫正吃力地拉陷在泥里的车。
两人一前一后拼命使劲,车轮在泥地里碾出深深的辙印。这一幕让他突然开窍:“写字就跟拉车一个理儿!得把手腕悬起来攒足劲儿,用中锋发力,写出来的笔画才够圆浑刚劲!”
从那以后,他运笔就像挥剑,每一笔都沉稳有力。兴致上头时,更是灵感大发,笔走龙蛇,字里行间全是气势。
鲜于枢的西湖困学斋成了江南文坛的聚集地,他与赵孟頫等众多身份各异的文人在此赏书画、品琴韵,相互交流启发,还帮助赵孟頫走上正确的书法之路;但他命运坎坷,遭弹劾丢官、丧子,历经磨难后仍豁达面对,去世后只留下《困学斋集》残稿,诉说着他曾经的文坛江湖梦。